《谈朗诵二次创作之文本的理解 》
作者:鄢萍(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在朗诵的二次创作中,文本理解是根基,而厘清“文字”与“文本”的差异是起点——文字是孤立的符号单元,如“月”“故乡”;文本则是文字经作者组织后,承载着时代、情感与思想的有机整体,二者如同散落的砖石与完整的建筑,差之千里。
第一从作者的创作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一一定基调
第二、从作者表达的主旨和精神内核研究 一一抓重点
第三、从作者创作的文本语言特点和风格研读 一一抒真情
一、精准的文本理解需从三个维度层层深入,为后续朗诵表达锚定方向:
1. 溯源时代背景,定朗诵基调:作者的创作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理解文本情感底色的钥匙。例如读杜甫的《春望》,若知晓其写于“安史之乱”的战火纷飞中,便能确定“沉郁悲凉”的基调,而非单纯的伤春;若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结合其创作时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背景,“豪迈壮阔”的基调便自然浮现。
2. 深挖主旨内核,抓表达重点:主旨是文本的灵魂,找到核心思想才能让朗诵“言之有物”。朱自清的《背影》,表层是写父亲买橘子的场景,深层内核是平凡背影中藏着的父爱与岁月沉重,朗诵时需将重点落在对父亲动作的细腻刻画与情感的克制流露上,而非单纯叙述事件。
3. 研读语言风格,抒文本真情:作者的语言特色直接决定朗诵的表达质感,贴合风格才能传递出文本独有的“情味”。汪曾祺的文字多是“淡而有味”的家常话,如《昆明的雨》,朗诵时需用舒缓、亲切的语气,像与人闲聊般带出对生活的热爱;而鲁迅的文字常带“冷峻锋芒”,如《记念刘和珍君》,则需用坚定、凝重的语气,传递出悲愤与警醒。
二、告别表面化朗诵:文本创作理解的核心价值
表面化朗诵是“念文字”,而理解文本创作是“传精神”——前者仅停留在字音的机械传递,后者能挖掘文字背后的创作意图、情感逻辑与思想内核,这是让朗诵有温度、有力量的关键。
理解文本创作对朗诵的“至关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核心层面:
1. 避免情感错位:若不理解创作背景,很可能误读情感基调。比如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若只看“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的表面文字,可能用平淡语气朗诵;但理解其创作于作者狱中对“乳母”的思念与愧疚后,才能用“深沉、哽咽”的语调,传递出文字下压抑的情感。
2. 让表达有“根”:文本的细节描写都服务于创作核心,理解这一点才能让朗诵有重点。比如老舍《五月的青岛》中“海是绿的,浪花是白的”,表面是写色彩;但理解作者想借“鲜活景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后,朗诵时会用“明快、愉悦”的语气,让色彩描写成为“情感的载体”,而非单纯的景物罗列。
三、文本的语言风格和特点,是抒情表达的“导航图”——它决定了抒情的语气质感、情感浓度与表达节奏,脱离语言风格的抒情,如同无舵之舟,难以精准传递文本内核。
简单说,理解文本创作是让朗诵从“读给耳朵听”,变成“走进听众心里”的必经之路。不同语言风格对应的抒情表达依据,可通过三类典型案例清晰区分:
- 细腻婉约型(如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语言多“轻描淡写”,常用“慎重”“颤抖”“凋零”等柔软词汇,且多具象细节。抒情表达需依此采用“轻柔、微颤”的语气,情感浓度“克制不外露”,节奏“慢且有停顿”,避免过于激昂,才能贴合文字自带的“浪漫与怅惘感”。
- 宏大庄重型(如欧震《月光下的中国》):语言多“开阔大气”,常用“古老”“流淌”“璀璨”等有分量的词汇,且善用场景叠加。抒情表达需依此采用“平缓、庄重”的语气,情感浓度“厚重且饱满”,节奏“稳而有层次”,通过语气的渐强渐弱,呼应文字中的“历史感与自豪感”。
- 鲜活明快型(如老舍《五月的青岛》):语言多“生活化、有烟火气”,常用“碧绿”“清爽”“热闹”等鲜活词汇,且善写人与景的互动。抒情表达需依此采用“轻快、亲切”的语气,情感浓度“明快不沉重”,节奏“灵动有跳跃感”,用贴近日常对话的语调,传递文字里的“生活之乐”。
简单来说,语言风格是“因”,抒情表达是“果”——先读懂文字是“温柔的细语”“庄重的宣言”还是“轻快的闲聊”,才能让抒情精准踩中文本的“情感节拍”。

鄢萍老师这篇文章把朗诵二次创作的“门道”讲透了!
作者:陈輝
她先点破一个关键——朗诵不是光会念字就行,得先读懂文字背后的“整篇故事”。就像盖房子,单个砖头(文字)没用,得知道怎么搭成完整的房子(文本),才能让朗诵有灵魂。她用三个“绝招”教我们怎么理解文本:
一是看时代背景定基调 比如读杜甫的《春望》,知道是战乱时写的,才能读出“沉痛”;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结合长征胜利的背景,自然能读出“豪迈”。
二是抓主旨内核不跑偏 朱自清的《背影》表面写买橘子,其实藏的是父爱和岁月感,朗诵时要重点表现动作的细腻和情感的克制,而不是光说“买了个橘子”。
三是贴语言风格传真情 汪曾祺的文字像“家常话”,朗诵要慢、要亲切;鲁迅的文字带“冷劲儿”,就得用坚定、凝重的语气。就像穿衣服要合身,朗诵也得“贴”作者的风格。
她特别提醒:别当“念字机器”!比如艾青的《大堰河》,如果不知道是作者在狱中怀念乳母,光念“今天我看到雪”,语气肯定平淡;但懂了背后的思念和愧疚,才能读出“哽咽”的深情。最后,她用三种风格的作品做例子,教我们怎么“对号入座”:
细腻的诗(像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要读得“轻柔、慢一点”,别太用力;
宏大的诗(像欧震的《月光下的中国》)要读得“庄重、有层次”,像在讲历史;
活泼的文(像老舍的《五月的青岛》)要读得“轻快、像聊天”,把生活里的快乐传出来。
鄢老师这篇文章像“朗诵说明书”,把“怎么读出感情”讲得明明白白。不管是专业朗诵还是爱好者,照着她的方法练,都能让朗诵从“念字”变成“走心”!
作者简介:
陈辉 武汉市委党校(武汉行政学院)原秘书长;武汉市老干部“银发初心”正能量宣讲团成员 ;湖北朗诵艺术家协会文学顾问;曾为《欧阳贞冰诗歌艺术论》,以及多部文学、戏剧、艺术作品撰写评论。
背景歌曲女声三重唱《就让你轻轻地走》 词曲: 袁菁 合唱指导编配 : 赵开喜 演唱: 屈艳玲 王杰 熊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