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难
作者:乔世祯
顾名思义,渔家人在闯海时,遇到不可抗拒的风暴,十有八九船毁人亡,只有极少数人侥幸脱险,故称为“海难”。
多年来,我们小平岛一带,仅“海难”遇难人数就达几十人之多。尤其是解放前,出海捕鱼工具简陋,船小破旧,几乎没有什么机动船只,再加上那时也没有什么天气预报,更花不起钱去买什么“电匣子”(收音机),仅凭运气和经验,结果常常遭遇到突如其来的风暴,命归大海。
一年的冬天,岛上一对父子摇着小舢板,来到离岸10多里地的一个叫“西江”的海域下海螺网。当他们刚把几百个网圈下进海里,只见出海时还风平浪静的海面突然“面孔”大变,刮起了东北风,且越刮越烈。父子俩见情况不妙,赶紧把固定海螺网的铁锚和标记旗丢进水里,然后支起橹快速往岸边方向摇去。这时风力已逐渐增强到6级以上,风助浪高,小舢板在浪涛中一头一个猛子艰难前行,船舱已涌进海水,爷俩一个摇橹,一个用潮撮子往舱外舀水。当父子俩拼尽全身力气将小舢板摇进岛子西海口时,只见岸边沙滩上已站满了人,他们的父母、妻儿也站在海滩上,急切盼望着亲人平安归来。这时小舢板已离岸边不足200米,希望在即,但这对父子此时已筋疲力尽,没有丝毫摇橹的力气了。又一阵强劲的东北风刮来,父子二人再也拿不起橹,岸上人们大声呼喊,也有人把沙滩上的舢板推入水中准备出手施救,却已来不及,只能眼巴巴看着小舢板像一片树叶似的,被狂风恶浪推向大海深处,从此再也没见过这对父子。岸上的亲人们眼睁睁看着亲人在近在咫尺的海边遇难,却束手无策,只能撕心裂肺地哭喊。这样的场景,谁能承受?

30多年前,我家邻居由大哥,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和同厂一个同事借了只舢板,到小平岛山前海面上下小线钓黄黑鱼。这天清晨海面风平浪静,太阳高照,早晨的天气预报也说风力不大,是个钓鱼的好日子。当天鱼情不错,下了5筐线,此时已拔上4筐,船舱里已有80多斤活蹦乱跳的黄黑鱼。这时天已快过晌,他们无意间向西北方向的旅顺老铁山瞥了一眼,只见山头笼罩着乌云,心头一惊——当地古来有句谚语:“老铁山戴帽,不刮风就下雨”,也就是说,不是刮风就是下雨。这时东北方向上空堆满黑云,海面开始“风哧溜”的(起风前兆),二人有了不祥的预感:要起风了。他们赶紧拔线,剩余的一筐线刚拔到一半,海面就起了浪花,风渐渐刮了起来;等把线全拔上时,风力已达5级上下。见势不妙,二人支起橹拼命往小平岛山前方向的避风处摇去,可不到一袋烟的功夫,风力已达6级以上,和天气预报的风力差得可不小。呼啸的东北风、汹涌的浪涛,让颠簸的小舢板“进一步退两步”,眼看着离得越来越远的山前渐渐模糊,这时风力瞬间达到7级以上,排排巨浪迎面而来,海水已将舢板灌满,往外舀水也无济于事。二人完全绝望,做了最坏的打算:用锚缆把自己绑在舢板上,以防遭遇不测后能留个全尸。就在这时,远处一艘海军潜艇从水下浮出水面,他们发现后喜从悲来,立即解下绳索,一个举起橹晃动,一个脱下湿漉漉的衣服拼命摆动,可潜艇却远远驶去,二人心中骂道“见死不救”。没过多久,远处西南方向一艘远航路过的渔轮径直向他们驶来,顶着风浪快速靠近。这是一条600马力的渔轮,经过一番努力,终将濒临死亡边缘的两人救上船,并把小舢板系在船尾,一直拖送到几十里外的老虎滩渔港。他们受到船员们的亲切关照,换上干衣服,喝上了姜汤。途中船长告知他们:“是那艘海军潜艇用高频电话通知我们,附近海域有遇险船只。因为潜艇‘施救不便’,特意请我们来救援,你们更应该感谢解放军。”这二人侥幸逃过一劫。

而10多年前,小平岛一对40多岁、来自河南的打鱼夫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从河南老家来小平岛的渔船上打工已10多年,积攒了一笔钱后,买了一条半旧的10马力渔船,自己做起了捕鱼生意。夫妻二人每天起早贪黑,出海下网、捕鱼挂虾,收入尚可。这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夫妇二人像往常一样驾着小机动渔船,来到龙王塘外的海面下网。这天天气预报已报有东北风6级以上,但二人抱着侥幸心理,全然不顾其他渔友的劝阻,贸然出海。就在二人把水中的网具起上一半时,风力猛然增大,达到6级以上。其他船只见状纷纷割断网具,往龙王塘岸边驶去,可这对夫妻舍不得丢掉剩下的半张网具,心想“把网全拔上船还赶趟”。谁知这时风浪已达7级以上,二人见状不好,想割断网具逃离,却已为时已晚——几个3米多高的巨浪砸来,将船只打翻,夫妻二人在水中挣扎着沉入海底。可怜他们还在河南老家的4个孩子,从此成了孤儿。
还有一年冬天,我们水产养殖公司的几名同事,跟随附近乡办水产养殖场的一艘60多马力机动船去烟台运输海带菜苗。返回途中的半夜时分,船在小平岛西南海面遭遇7、8级以上的大风。经过一番搏斗,船员们终究不敌风浪,船只被打翻。当时在船舱里熟睡的人们,全都被憋在舱内,只有我们公司一名丛姓潜水员和一个姓孙的同事,好不容易从翻扣的船舱里潜水钻出来,爬上了船底。茫茫夜海,巨浪一个接一个冲向他们,刺骨的寒风让他们难以坚持。幸亏老丛是老潜水员,身体好、有经验,还穿着两套潜水毛衣,能抵抗一阵;而老孙就没那么幸运了,不久就被海浪冲走。等到天亮时,老丛才被过往船只救起,翻扣的船只也被拖进了小平岛西海口军港。后来人们上前打开船舱盖救人时,发现闷在舱里的几个人早已活活憋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反复无常的大海,既能给人们带来财富,也能随时吞噬人的生命。因此,与大海打交道的人,要掌握大海的规律。尤其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达,天气预报越来越准,很少出现差错,如今在海上闯海遭遇海难的情况已基本很少发生。但即便如此,也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更不能与大海做无谓的较量。
【作者简介】
乔世祯,生于1945年,1962年参加工作,于大连水产养殖集团工作一直于2002年退休。退休前多年担任集团下属企业工会主席和书记工作,并于1984年再职就读于大连工人大学中文专业,1987年毕业。本人爱好写作,参加工作第一年18岁时写出第一篇文章《我的船长》,工人大学毕业后,写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尤其近几年共写出记实散文类文章上百篇,分别发表在山东文学、河南科技报、营口市三海杂志及百度等,其中有50余篇纪实散文先后刊登在大连晚报、大连老友时代报、大连半岛晨报上。最近有大连安达圣岛房屋实业开发总公司出资,并由我担任副主编,和他人合作近三年时间撰写一部约17万余字的记实体作品《小平岛》一书,由海事大学出版社正式印刷出版发行。现为大连作家协会会员。2024年被评为高新区凌水街道优秀党员,获得党中央颁发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