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铸会宁》第十三集剧本
片头:
【镜头】1959年夏,龟裂的土地,枯黄的庄稼,祖厉河几近断流。
【闪回】合作社丰收的热闹场面与眼前的荒凉形成强烈对比。
主题歌(旋律转为低沉坚韧)
【出片名】山河铸会宁
第一场 景:合作社粮仓 时:日 人:王瑞林、保管员
△ 粮仓见底,只剩薄薄一层粮食。
保管员(声音发抖):
王书记,就剩这些了...
王瑞林(抓起一把粮食,沉重地):
定量再减,优先保证老人孩子。
第二场 景:田间 时:日 人:王瑞林、社员
△ 王瑞林带领社员采集野菜、榆钱。
年轻社员(泄气地):
王书记,吃这些怎么能饱?
王瑞林(坚定地):
红军长征时吃皮带都走过来了,咱们有这些就能活!
第三场 景:王家塬 时:夜 人:王瑞林、李根旺
△ 两人在煤油灯下研究救灾方案。
李根旺:
瑞林哥,有人偷偷往外地跑了...
王瑞林(沉默片刻):
把咱们存的荞麦种拿出来,种下去!
第四场 景:山坡地 时:日 人:王瑞林、社员
△ 王瑞林亲手播下最后的荞麦种。
老农(担忧地):
王书记,这点种子可是最后的希望啊!
王瑞林(望着干裂的土地):
会宁的杂粮耐旱,一定能活!
第五场 景:集体食堂 时:日 人:王瑞林、社员
△ 食堂里,稀薄的粥汤映出人影。
王瑞林(把自己的粥倒给生病的老人):
我吃过了。
第六场 景:荞麦地 时:日 人:全体社员
△ 嫩绿的荞麦苗破土而出。
社员们(激动落泪):
活了!荞麦活了!
第七场 景:山野 时:日 人:李根旺、民兵
△ 李根旺带民兵守护即将成熟的荞麦。
李根旺(严肃地):
这是全村的命根子,日夜都要有人看守!
第八场 景:打谷场 时:秋 人:王瑞林、社员
△ 收获的荞麦少得可怜,磨出的面黑苦粗糙。
王瑞林(带头吃下):
能吃上这个,咱们就能活下去!
第九场 景:合作社 时:夜 人:王瑞林
△ 王瑞林在日记中写道:
"杂粮的味道,是苦难的味道,更是希望的味道。它让我们记住:建设新社会要脚踏实地。"
第十场 景:天空 时:黎明
△ 朝阳升起,荞麦田在晨光中顽强生长。
【画外音】"杂粮的滋味,永远烙印在会宁人的记忆里,那是生命的坚韧,是共度时艰的温情。"
片尾:
【特写】粗糙的荞麦面饼。
【画面】时间流转,知青专列驶向远方...
下集预告:"知青岁月!新一代会宁人的迷茫与成长!"
【出字幕】
第十三集 完
---
第十四集预告:
六十年代末,王瑞林的儿子王建军作为知青返乡。从城市到农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陷入迷茫。在黄土地上,他将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请继续关注《山河铸会宁》第十四集。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