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民诗人陈继君
文/李国军
陈继君,这位民间隐士,格律诗词创作高手,当代农民诗人,有这么一段朴实的个人简介,印记在青年文学家川渝文学社【川渝文林】网络平台上: “陈继君,笔名立春,七十二岁,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中学文化,农民,特别喜欢吟诗作对。”
由此可见陈继君这位纯朴的农民诗人,既没有加参任何诗词组织,也没有加入更多的文学机构,他只有“青年文学家川渝文学社”这个独家网络平台。当我打开此文学社【川渝文林】微刊所收刊的文载时,却惊奇地发现陈继君精华的格律诗词原创作品不计其数,令我折服!这真是大千世界隐英贤啊,难怪有这么一句俗语:“自古黄金覆厚土”。陈继君,这位极其朴实无华的农民诗人,不正是应验了那么一句老话吗?
陈继君是一块被厚土深深覆盖着的金子!他现在虽说不是旗县级、地市级诗词学会会员,也不是省级诗词学会会员,更不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但他却胜似各级诗词学会会员。但愿能够被更多的诗词界同行们尽早发现,他这块深埋在厚土里面的金子,别再邂逅潜在“蒿篷隐藏灵芝草,淤泥陷着紫金盆”的隐象了。让他破土而出,金光闪闪吧!遂赋诗一首:
七绝 * 赞农民诗人陈继君
诗词陶醉万人心,荡起唐风贯古今。
千载奇缘逢盛世,欢歌曼舞又狂吟。
🌹🌹*作家简介*🌹🌹
李国军,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1975年8月至1990年3月,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罕达罕中心学校任教。自1990年4月起,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殡葬服务中心工作。目前,现为《公益时报》旗下《中国殡葬周刊》的优秀通讯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呼伦贝尔民族诗词协会会员以及呼伦贝尔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担任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名篇金榜头条一枝红莲文学诗社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分社长、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以及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签约作家诗人。已在众多平台和刊物上发表了数千首诗词、诗歌、新闻报道及文学评论,这些平台和刊物包括《都市头条——南京头条》《北京金榜头条——一枝红莲文学诗社》《名篇金榜头条——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公益时报·中国殡葬周刊》《金榜头条》《内蒙古诗词》《呼伦贝尔诗词》《呼伦贝尔民族诗词》《呼伦贝尔日报》,以及呼伦贝尔市文联主办的双月刊文学杂志《骏马》。以文会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Writer Introduction🌷🌷
Li Guojun hails from Hulunbuir, Inner Mongolia. From August 1975 to March 1990, he taught at Handaohan Central School in Zhalaite Banner, Xing'an League, Inner Mongolia. Since April 1990, he has been working at the Funeral Service Center in Hailar District, Hulunbuir City, Inner Mongolia. Currently, he is an outstanding correspondent for China Funeral Weekly, a publication under Gongyi Times.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the Inner Mongolia Poetry Society, the Hulunbuir Ethnic Poetry Association, and the Hulunbuir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He serves as the general advisor of the Yizhi Honglian Literary Poetry Society, the chief reviewer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the president of the Hulunbuir Branch of the Yizhi Honglian Literary Poetry Society under the Famous Articles Gold List Headline, a signed writer of the Yizhi Honglian Literary Poetry Society, and a sign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has published thousands of poems, verses, news reports, and literary reviews on numerous platforms and in various publications, including Metropolis Headline - Nanjing Headline, Beijing Gold List Headline - Yizhi Honglian Literary Poetry Society, Famous Articles Gold List Headline -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Gongyi Times - China Funeral Weekly, Gold List Headline, Inner Mongolia Poetry, Hulunbuir Poetry, Hulunbuir Ethnic Poetry, Hulunbuir Daily, and Steed, a bi - monthly literary magazine hosted by the Hulunbuir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He makes friends through literature, pursues simplicity to express his aspirations, and seeks tranquility to reach far - reaching goals.
点评词
田埂间的平仄:解码农民诗人陈继君的格律觉醒与民间文学突围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城市书房里的文人正为“如何让古典诗词贴近当代”争论不休,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反复探讨“格律传承的现代困境”,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一片黑土地上,七十二岁的农民陈继君正弯腰扶起倒伏的玉米,直起身时,口中吟出的却是“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这份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诗意,打破了“格律诗词专属文人”的刻板认知,也让李国军的这篇评述有了超越“人物介绍”的深层价值——不仅是对一位民间诗人的打捞,更是对当代文学版图中“边缘创作力量”的重新发现。我们习惯了在文学奖项、学术会议中寻找“诗坛新星”,陈继君的存在像一束意外的光,照见了那些藏在田埂、灶台、炊烟里的文学火种,而李国军的文字,正是为这束光推开了一扇让更多人看见的窗。
一、反差叙事:从“身份标签”到“创作实力”的认知颠覆
文学传播中,“身份标签”往往是读者认知创作者的第一扇门。我们看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某大学文学院教授”这类头衔时,会不自觉地预设其作品的专业性;而“农民”“中学文化”“七十二岁”这些标签,似乎与“格律诗词高手”的身份天然存在距离。李国军恰恰抓住了这种“认知反差”,用开篇的叙事设计,完成了对读者固有观念的第一次冲击。
文章开篇即引用陈继君刊登在【川渝文林】平台上的个人简介,没有任何修饰,直白呈现:“陈继君,笔名立春,七十二岁,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中学文化,农民,特别喜欢吟诗作对。”这段简介像一份朴素的“生活档案”,没有文学机构的背书,没有获奖经历的点缀,甚至连“创作成果”都只字未提,只以“特别喜欢”四个字,轻描淡写地带出对诗词的热爱。这种“近乎空白”的背景介绍,读者对陈继君的印象停留在“一位普通的农村老人”,为后文的“惊叹”埋下了最强劲的伏笔。
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下自己打开【川渝文林】微刊后的感受:“却惊奇地发现陈继君精华的格律诗词原创作品不计其数,令我折服!”一个“却”字,打破了前文营造的“平淡”氛围;“不计其数”与“精华”两个词的叠加,直接颠覆了读者对“农民创作者”的产量与质量的预设。如果说简介中的陈继君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那么微刊中的作品就是“石头里藏着的玉”,这种从“意料之外”到“情理之中”的转折,“民间隐士”的形象瞬间立体——他不是“不懂格律的业余爱好者”,而是“深耕创作的实力派诗人”,只是这份实力,被“农民”的身份标签暂时掩盖。
更具深意的是,作者特意强调陈继君“既没有加入任何诗词组织,也没有加入更多的文学机构,他只有‘青年文学家川渝文学社’这个独家网络平台”。这句话看似在陈述事实,实则在点出民间创作者的普遍困境:没有官方组织的“身份认证”,没有多元平台的“传播渠道”,他们的创作往往只能在小众圈子里流转。但恰恰是这种“单一平台”的限制,更凸显了陈继君作品的“生命力”——即便缺乏资源加持,他的诗词依然能凭借自身的质量,【川渝文林】站稳脚跟,成为“精华内容”。这种“以实力破局限”的叙事,陈继君的形象不仅是“有才华的农民”,更是“对抗传播困境的创作者”,其价值也随之从“个人才华”延伸到“群体象征”。
二、意象建构:“厚土藏金”与民间创作的生态隐喻
好的人物评述,从不只停留在对个体的描述,而是会通过意象的建构,将个体命运与更广阔的群体生态相连。李国军在文中反复使用“厚土藏金”的核心意象,不仅精准概括了陈继君的处境,更成为解读当代民间文学生态的一把钥匙。
文中第一次出现“厚土”意象,是在作者发现陈继君的作品后:“这真是大千世界隐英贤啊,难怪有这么一句俗语:‘自古黄金覆厚土’。陈继君,这位极其朴实无华的农民诗人,不正是应验了那么一句老话吗?”这里的“厚土”,是对“民间隐士”身份的诗意诠释——陈继君就像深埋在黑土地里的金子,被“农民身份”“缺乏认证”这些“厚土”所覆盖,但其本身的“含金量”(创作实力)并未因此减少。作者用“自古”二字,将陈继君的遭遇与历史上“民间贤才被埋没”的现象相连,让这份“发现”有了历史纵深感:从古至今,总有像陈继君这样的创作者,他们的才华不逊于“庙堂文人”,却因缺乏曝光而被遗忘。
随后,作者进一步强化这一意象:“陈继君是一块被厚土深深覆盖着的金子!他现在虽说不是旗县级、地市级诗词学会会员,也不是省级诗词学会会员,更不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但他却胜似各级诗词学会会员。”这里的“厚土”有了更具体的所指——官方诗词组织的“会员身份”。在当下的诗词界,“会员身份”往往被视为“专业水平”的证明,也是作品进入主流传播渠道的“敲门砖”。陈继君没有这些“身份”,就像金子被更深的“厚土”覆盖,即便实力“胜似会员”,也难以被更多人看见。作者用“不是……也不是……更不是……但……”的句式,鲜明地对比出“官方身份”与“真实实力”的脱节,暗含对“以身份论水平”的行业现象的反思。
更具感染力的是,作者引用“蒿篷隐藏灵芝草,淤泥陷着紫金盆”的俗语,将“厚土藏金”的意象推向极致。“蒿篷”“淤泥”比“厚土”更具“卑微感”,“灵芝草”“紫金盆”比“金子”更具“珍贵性”,这种强烈的反差,既表达了对陈继君才华被埋没的惋惜,也传递出对民间创作力量的珍视——即便是在最平凡的“蒿篷”“淤泥”中,也可能藏着堪比“灵芝”“紫金”的文学瑰宝。而“但愿能够被更多的诗词界同行们尽早发现”“让他破土而出,金光闪闪吧”的呼吁,则让“厚土藏金”的意象从“隐喻”走向“行动”,作者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成为“推动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为陈继君这样的民间诗人“铲去厚土”,他们的才华被更多人看见。
这组“厚土藏金”的意象,贯穿全文,文章的立意远超“赞美一位农民诗人”。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民间文学的生态困境:大量有才华的创作者,因缺乏身份认证、传播资源、行业关注,只能在“厚土”下默默创作;同时,也像一声号角,呼吁诗词界打破“圈层壁垒”,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民间,去发现那些被“厚土”覆盖的“金子”。这种从“个体”到“群体”的价值升华,这篇评述有了关照文学生态的广度与深度。
三、诗评互证:七绝《赞农民诗人陈继君》的三重价值表达
人物评述中穿插原创诗词,是一种极具难度的写作手法——若诗词质量不足,会显得画蛇添足;若与正文脱节,则会破坏叙事节奏。但李国军在文中插入的七绝《赞农民诗人陈继君》,却做到了“诗评互证”,既展现了自身的诗词功底,又从三个维度深化了对陈继君的赞美,整个评述血肉丰满、气韵贯通。
这首七绝全文如下:“诗词陶醉万人心,荡起唐风贯古今。千载奇缘逢盛世,欢歌曼舞又狂吟。”短短二十八字,却像一把精准的刻刀,为陈继君的创作画像,每一句都对应着正文的叙事,又在诗意的表达中实现了价值升华。
第一句“诗词陶醉万人心”,对应正文“精华的格律诗词原创作品不计其数”,但比正文的“数量描述”更进一层,聚焦于作品的“传播效果”与“共情力”。“陶醉万人心”并非夸张之词,而是在强调:陈继君的诗词没有因“农民身份”而局限于“农村题材”,也没有因“缺乏认证”而失去感染力,反而能跨越身份、地域的界限,不同读者产生共鸣。这一点恰恰印证了“好的文学作品能打破圈层”——即便陈继君的作品只在【川渝文林】传播,但其“陶醉人心”的力量,已证明它具备“走向更广阔读者”的潜力。
第二句“荡起唐风贯古今”,是对陈继君创作风格与文学传承的精准定位。“唐风”二字,点出其诗词的“格律正统性”——唐代是格律诗的鼎盛时期,“唐风”代表着格律严谨、意境雄浑、情感真挚的创作传统。作者用“荡起唐风”,否定了“农民创作就是野路子”的偏见,证明陈继君的诗词是对古典格律的正统传承;而“贯古今”则将这种传承从“模仿”提升到“创新”——他的诗词不仅符合古典格律,更融入了当代农民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实现了“古为今用”的创作突破。这与正文“胜似各级诗词学会会员”的评价相呼应,从“风格传承”的角度,证明了陈继君的专业实力。
第三句“千载奇缘逢盛世,欢歌曼舞又狂吟”,则将陈继君的创作置于“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时代价值”。“逢盛世”三个字,点出陈继君创作的时代土壤——代中国的稳定发展、文化繁荣,为民间创作者提供了“吟诗作对”的自由空间;而“欢歌曼舞又狂吟”,则生动描绘出陈继君的创作状态:他的诗词不是“悲春伤秋”的个人感慨,而是“欢歌狂吟”的时代赞歌,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盛世年华的赞颂。这种“以诗咏盛世”的创作,陈继君的形象从“孤独的民间诗人”,变成“与时代共振的创作者”,其作品也因此有了“记录时代”的价值。
这首七绝的插入,整个评述形成了“文赞诗、诗衬文”的闭环:正文用事实证明陈继君的才华,诗词用意境升华陈继君的价值;读者既能从正文中看到“他有多少好作品”,又能从诗词中感受到“他的作品有多好”。这种“诗评互证”的手法,不仅提升了文章的文学性,更让对陈继君的赞美显得真挚而有分量——作者不是用空洞的形容词评价,而是用自己创作的诗词,表达对同行的认可与敬佩。
四、身份背书:李国军的“双重角色”与评述的可信度建构
信息爆炸的时代,“谁在说”往往和“说什么”同样重要。一篇关于“民间诗人”的评述,若作者缺乏专业背景,其评价可能会被视为“外行看热闹”;若作者过于“官方”,又可能被质疑“脱离民间”。李国军在文末附上详细的个人简介,看似是“例行补充”,实则是通过自身的“双重角色”,为评述的可信度建构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为民间诗人发声”的举动更具说服力。
从“官方身份”来看,李国军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呼伦贝尔民族诗词协会会员以及呼伦贝尔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这些身份意味着,他是诗词界的“圈内人”,熟悉格律诗词的创作标准,了解行业生态,具备评价一位诗词创作者的专业能力。他对陈继君“胜似各级诗词学会会员”的评价,不是“外行的恭维”,而是“内行的认可”——作为拥有官方会员身份的诗人,他比普通读者更清楚“会员身份”背后的专业要求,也更能准确判断陈继君作品的专业水平。这种“圈内人背书”,降低了读者对“民间诗人”的信任门槛,让“陈继君是格律高手”的评价显得可信而有分量。
从“民间情怀”来看,李国军的经历与身份又充满了“接地气”的特质。他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曾在乡村学校任教,现在从事殡葬服务工作,这些经历让他没有“文人的清高”,更能理解民间创作者的处境;他在《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等网络平台发表作品,也在《公益时报》《呼伦贝尔日报》等大众媒体发表文章,这种“跨平台传播”的经历,让他深知“民间创作者缺乏传播渠道”的困境。因此,他为陈继君撰文,不是“高高在上的扶持”,而是“平等同行的互助”——他用自己的官方身份为民间诗人“担保”,用自己的传播资源为民间诗人“铺路”,希望让更多人看见那些被忽视的才华。
更重要的是,李国军的“多重职务”——“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名篇金榜头条一枝红莲文学诗社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分社长”——证明他深度参与诗词界的“民间传播”。这些诗社、平台多为民间文学组织,是像陈继君这样的创作者赖以生存的“土壤”。李国军在这些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意味着他不仅是“官方体系内的诗人”,更是“民间文学的推动者”。他为陈继君发声,本质上是在为自己所推动的“民间文学事业”发声——他希望通过陈继君的案例,更多人关注民间文学组织,关注在这些组织中默默创作的人们。
这种“官方身份+民间情怀”的双重角色,让李国军的评述既有“专业高度”,又有“民间温度”:他能从格律传承的角度,专业评价陈继君的作品;也能从民间创作者的处境出发,真诚呼吁行业关注。读者既能相信他的评价是“专业的”,也能感受到他的文字是“真诚的”,这种“可信度+感染力”的双重效果,让“为陈继君发声”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五、价值延伸:从陈继君看当代民间格律诗词创作的突围路径
我们跳出对陈继君个人的关注,会发现李国军的这篇评述,其实为当代民间格律诗词创作提供了一条“突围路径”的思考。陈继君的成功(尽管是“小众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包含了“创作坚守”“平台借力”“同行认可”三个关键要素,而这三点,恰恰是当代民间格律诗词创作者突破“厚土覆盖”的核心路径。
首先是“创作坚守”:格律诗词的创作需要“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既要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的基本规则,又要融入当代生活的体验与情感。陈继君作为“中学文化”的农民,没有系统学习过古典文学,但他的作品能被称为“精华”,核心在于他的“坚守”——坚守格律的“正”,作品有“唐风”的传承;坚守生活的“真”,作品有“共鸣”的力量。他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放弃格律,也没有为了“追求正统”而脱离生活,这种“守正创新”的创作态度,是他能在民间创作中脱颖而出的基础。对于更多民间创作者而言,“创作坚守”是突破困境的第一步:只有先让作品具备“专业质量”与“真情实感”,才有可能获得被看见的机会。比如,他写春耕,不会只堆砌“犁铧”“种子”等符号化词汇,而是会融入“汗滴沾泥垄,苗尖盼雨柔”的细腻体验,古典格律与现代农耕生活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正是“坚守”带来的独特魅力。
其次是“平台借力”:传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对平台”是民间创作者突围的关键。陈继君只有“青年文学家川渝文学社”这一个“独家网络平台”,但这个平台却成了他的“展示窗口”——【川渝文林】微刊收录他的“精华作品”,让他的才华被李国军这样的“圈内人”发现。这说明,民间创作者不必追求“大平台”,而应寻找“适合自己的平台”——那些专注于民间文学、重视原创质量、愿意扶持新人的平台,往往能成为“厚土藏金”的“挖掘工具”。这类平台没有主流媒体的“流量焦虑”,更愿意花时间打磨小众创作者的作品,甚至会主动为他们撰写推荐语、组织专题展播,形成“创作者-平台”的共生关系。反之,若盲目追求流量平台,民间创作者的作品很可能被淹没在娱乐化内容中,难以获得有效关注。陈继君的案例也给平台方提了醒:关注民间创作者,不仅能丰富平台内容的多样性,更能为平台带来“发现民间贤才”的声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双方共赢。
最后是“同行认可”:诗词界,“同行认可”是民间创作者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重要桥梁。李国军作为“圈内人”,为陈继君撰文、赋诗,本质上是一种“同行认可”——他用自己的专业身份与文字,为陈继君的才华“背书”,更多“圈内人”和读者愿意关注陈继君。这种“同行认可”的力量,远超普通读者的赞美:能打破“圈层壁垒”,民间创作者的作品进入主流诗词界的视野;能提供“专业指导”,比如通过点评指出作品中格律的细微瑕疵、意境的提升空间,帮助民间创作者打磨技艺;还能搭建“传播渠道”,比如将民间创作者的作品推荐给更高级别的刊物、引入诗词研讨会,作品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对于整个诗词界而言,需要更多“李国军”式的同行站出来:他们既有官方身份的“公信力”,又有民间情怀的“同理心”,愿意放下“身份偏见”,主动去发现、扶持民间创作者。“同行认可”成为一种行业常态,“厚土藏金”的现象才能逐渐减少,民间创作的活力才能真正被激发。
陈继君的案例,不是个例,而是当代民间格律诗词创作的一个缩影: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还有无数像他这样的创作者,田埂、书桌、台灯下,坚守着对格律诗词的热爱。他们或许没有“会员身份”,没有“大量粉丝”,甚至没有系统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延续着古典诗词的文脉,记录着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李国军的评述,不仅是为陈继君一人“发声”,更是为这一群体“代言”——它提醒我们,格律诗词的传承,从来不是书斋里的“闭门造车”,也不是学术圈的“孤芳自赏”,而是需要扎根民间、拥抱生活,从泥土中汲取养分,从普通人的创作中寻找灵感。
越来越多的民间创作者能通过“创作坚守”夯实基础,通过“平台借力”获得展示,通过“同行认可”突破壁垒,当代格律诗词才能真正实现“活在当下”——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能走进普通人生活、引发情感共鸣的“活的文学”。而陈继君,这位田埂间的诗人,正是这条“突围之路”上最生动的践行者:他用自己的作品证明,格律诗词的平仄,可以和玉米生长的节奏同频;古典意境的雅致,可以和炊烟升起的温暖相融。这种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诗意,或许正是当代格律诗词传承与创新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