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诗瓶颈与出路我的几奌看法
作者:王佐臣
请恕我暂且不参与讨论现代诗到底算不算诗?也不回应当下现代诗那一种流派才适应时代前行步伐?我只想对现代诗目前所处的困境,以及关于数字时代重生等等问题,提出些个人的感受与浅见,若有在不妥之处,也敬请给予及时的批评,指正!
当诗人江北川将地铁扫码声凝练成“二维码在脊背上结霜”时,冰冷的科技意象骤然有了生命的温度。这恰是现代诗困境的隐喻——在算法洪流与古典传统的夹缝中,诗歌如同结霜的二维码,亟待被时代重新“扫活”。当下诗歌的困境,实则是艺术本质与数字文明的碰撞,而破局之道正在碰撞中显现。
一:同质化顽疾,需以个体经验为刃破冰。 当“明月清风”沦为陈词滥调,“内卷”“躺平”又速朽为泡沫,诗歌陷入双重失语。穆旦早已示范突围路径:在《齿轮》中,他将乡愁具象为“生锈的齿轮卡住月光”,让工业零件与古典情思血肉交融。深圳诗人符力更从量子力学汲取灵感,用“纠缠态”隐喻人际疏离。这些实践印证:唯有将地铁通风口的余温、外卖订单的折痕、算法推送的眩晕,淬炼成个体化的意象匕首,才能刺破同质化的茧房。
二:传播困局,当借数字生态重塑价值链条。 纸质刊物的式微并非诗歌的末路。腾讯看点大数据揭示:晨间七时发布的诗作配以雨声音频,完播率激增68%。上海地铁的AR诗歌海报,让乘客扫描二维码即可见“梧桐叶在屏幕里飘落”,十九万人次在通勤间隙完成诗意驻足。更深刻的变革在版权领域展开:腾讯音乐“词曲共生计划”让诗人余秀华的《麦子与脊椎》被谱成民谣,年度版税收益超八万元——当诗句在耳机里流淌,诗歌正以声音货币重获生存根基。
三:商业与艺术的悖论,需以制度创新溶解。 成都市政府签约十二位诗人书写“城市记忆工程”,以六万年薪保障创作尊严;深圳“诗人工坊”提供创作公寓,诗人以年产量置换栖身之所。这些探索撕开了“饿死诗人”的魔咒。而国潮品牌“织诗为衣”的实践更具启发性:将诗句UV印刷于衣衫,每件支付5%版税。当年轻人的脊背承载着“云在青天水在瓶”行走于闹市,诗歌便从书页裂隙渗入生活肌理。
四:终极破局,在于让诗歌重归“凝视”的本质。 微信AI工具“灵境”可生成“被二进制剪断的脐带”这般锐利意象,VR技术能构建虚拟雪原供诗人捕捉“雪落屏幕的声响”。但技术只是棱镜,核心仍是人的凝视。当重庆“天台诗会”的打工者在钢筋森林顶端朗读《吊车咬住的夕阳》,当腾讯课堂的中学生用游戏拆解《春江花月夜》的平仄——这些笨拙而真诚的凝视,才是刺破快餐文化的光锥。
五:诗歌的复苏不在重回神坛,而在俯身拾取时代碎片的闪光。当快递员在电瓶车上记录下“路灯把影子钉进沥青”,当程序员将bug报错写成“星群在代码里叛逃”,诗歌便完成了最悲壮的突围——它将自己碎成万千镜片,嵌入每个平凡生命的裂缝,照见那些算法无法量化的悸动。这细碎的微光,终将连缀成数字旷野里的银河。
以上几点,仅是我个人一孔之见。奉献于诸位,特别是诗歌爱好者们作参考之用,并欢迎大家如何将我们业已陷入瓶颈的现代诗,献计献策,寻找一条通往光明突破口。我的这些文字权当打个头阵罢了。期盼此篇能作为抛砖引玉之用,并恳请广大社会贤达对当下浑身是伤的现代诗,提供更多,更好的妙方,良药,那在下就大喜过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