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毕德显
平阴县东三里村的毕家素有“一门三秀才”之美誉(父亲毕承源、长子毕先俊、次子毕先声均为晚清秀才),1908年12月21日,毕家宅院在婴儿洪亮的啼哭声中诞生了一个男婴。祖父毕承源 在欣喜中为其取名“德显”,以寄寓“德行昭显”的家族期许。未曾想这个浸润于齐鲁文风中的婴儿毕德显,日后竟成为中国雷达工程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少年时代的毕德显,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交织滋养中,便已显露出异于常人的聪慧与坚韧。以下两则轶事,正是他科学初心与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
一
1914年一个阳光明媚春日,5岁多的毕德显踩着小板凳,凑在祖父毕承源的书案前,指尖轻轻点着《论语》扉页上“学而时习之”的字样,像在触摸一串神奇的密码。彼时毕承源已是花甲之年,常披着青布长衫坐在竹椅上,教孙儿毕德合、毕德显、毕德玉识字。寻常孩童五岁尚在嬉闹,毕德显却能安安静静听上半个时辰。有次祖父教“智”字,拆成“知”与“日”讲解:“每日求知,方为智。”他眨着圆亮的眼睛追问:“那‘电’字呢?天上的雷,是不是也是一种电?”这话让祖父愣了愣——村里老人们只说雷是龙王发怒,这孩子却能把书本上的字和天上的奇观连在一起,倒有几分不同寻常。
毕德显10岁那年,大伯毕先俊的一个朋友来家做客,随身带了个巴掌大的“西洋镜”——收音机。当那小小的盒子里传出戏曲唱段时,毕德显好奇的看着桌子上的收音机不肯挪步,非要问清客人“人是怎么钻进小盒子里说话的”。客人笑着解释“不是人在盒子里,是人的声音通过电波传过来的”,他便追着客人问了一下午“电波是什么模样”“怎么还会说话”,直到太阳落山,才被母亲拉着去吃饭,临走时还依依不舍摸了摸收音机,他不明白电波是什么,怎么能让收音机说话的。
谁也没想到,那个追问“电波模样”的少年,日后会成为中国雷达工程专业的奠基人,让“电波”成为守护祖国天空的“眼睛”。
二
1923年,十五岁的毕德显以全县榜首成绩考入泰安萃英中学。这所新式学堂与乡下的小学截然不同:这里有物理实验室、化学仪器室,还有教授英文的外籍教师。当毕德显第一次走进物理课堂,首次触摸蓄电池时指尖的微麻感,仿佛“打通任督二脉”,彻底点燃了他对科学的热情,而学校无线电兴趣小组,更为他开启了梦想之门。当时组装矿石收音机所需的矿石、耳机等零件在泰安极稀缺,毕德显便每周末步行十余里到城外废品站“寻宝”,把别人丢弃的铜丝、木板捡回来,一点点拼凑。
调试过程尤为艰难:线圈匝数需精确至每一圈,他便用硬纸筒反复绕拆;矿石接触点要反复调整,才能收到清晰的信号,他常屏息操作数小时。有一次,为了找到合适的矿石,毕德显在废品站找了整整一下午,终于在一堆废铜烂铁中发现了一块方铅矿石。他如获至宝,跑回学校连夜组装。当耳机里传来模糊的电波声时,他兴奋得差点跳起来。那是1924年的一个冬夜,泰安城里飘着小雪,毕德显戴着耳机,在物理实验室里守了一夜,直到清晨收到省城电台的新闻播报信号,才带着满身寒气疲惫的回到宿舍。他成为了全校第一个成功组装矿石收音机的学生,此事很快传遍了整个校园。在萃英中学的三年里,毕德显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数理知识,更树立了科技报国的理想。他日记中写的一句话:“无线电波跨越山海,中国科学走向世界。”这句话既是少年人的豪情壮志,也是他一生践行的誓言。
结语:少年志与赤子心
少年毕德显的这两则轶事,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启示。更印证了“少年强则国强”的真理。传统文化赋予他“格物致知”的智慧,现代科学激发他“科技报国”的豪情,毕德显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德行昭显”的家族期许。今天,当我们仰望雷达织就的“无形天网”时,不应忘记那那个在雪夜守候电波的少年。他用梦想与坚守,为中国的科技事业铺就了通往未来的道路。毕德显的少年轶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追求科学进步的缩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在科学的殿堂里勇攀高峰。
搜集整理:毕泗其 (毕先俊曾孙)
部分资料提供: 毕于村 毕于燕 (毕承源曾孙)
毕泗利 (毕先声曾孙)
友情协助: 毕洪波 毕延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