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柏
看一本好书,轻松、愉悦,又能知晓历史和人物的来龙去脉,何乐而不为呢?
它是写历史的书,但“它赋予了这些历史以情感,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里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读这些书,你可以自由随意地读,它是用“历史上的今天”的角度去写的,没有内在的逻辑,也无需连贯:对哪篇感兴趣就读哪篇;对哪个人物想看,就看哪个人物;对哪段历史渴望了解,就了解哪段历史。这样有轻松感、松弛感地阅读历史,在赏心悦目的同时,你便有了“内容翔实、生动有趣,很大程度上补充了我从课本上认识不到的历史人物和知识。”这样的书读起来会兴趣盎然,必定会爱不释手了。
题目引人入胜。厚厚的七卷书中,每篇文章的题目都引人入胜,笔笔皆是,耐人寻味,不去读对不起作者的苦心经营。试举几例:《一个63岁的老头,是怎样收复166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写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写蒋百里的故事;《珍妃为什么必须死》,写光绪喜欢的珍妃的事;《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写武昌起义的事。
内容有血有肉。《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作者若没有和刘翔有过13年的深厚交情,是写不出如此丰满、如此真实,如此有温情的刘翔的,“刘翔曾被身不由己地捧上云端,也曾被毫不留情地踹下神坛……他的人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彻大悟……无需向他道歉,当然、他也从来无需向任何人道歉。”看后我眼含泪光,心情久难平复。
书中的历史人物都写得真实、丰满,有人性,有故事,让原本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了。
语言质朴率真。《“上海皇帝”的正反面》,写杜月笙有钱,“关于他挥金如土的故事,数不胜数。杜月笙家过个年就得花掉近百万大洋,而且最关键的是,杜月笙花钱的观点是:别人存钱,我存交情。”“杜月笙有一点,直到今日,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完全一致的——他懂民族大义。”他临终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希望了,可你们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在《聂耳之死》一文中,作者写到:“聂耳看了歌词,一拍桌子:交给我,我来作曲!从曲调到歌词,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击中当时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这首歌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义勇军进行曲》,其实一点也不复杂,没有华丽的乐章,但每个音符都铿锵有力,击中人的内心,让人感受到一种危机感和奋发的动力。”
事件考证详实。写这样厚厚的七卷书实属不易。从“馒头说”微信公众号开始,到逐篇成书,历经了若干年,可见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不倦的努力,“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尽量写透……大量细节的考证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详实、客观,同时又有温度,考证和筛选的工作量浩大,足见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文字呈现的高水准。“如果能稍微给大家拨动一下历史的窗帘,透出一道光,那就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了。”
作者真正地做到了——读后的人都会“保持对阅读的渴望和热情。”
这套书我非常喜欢,且受益匪浅。单从这些:“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站在十字路口;那些退隐、告别和离席”的副标题里,你不想去探寻一下他的人间温度、生活广度,思想深度和历史高度吗?
当然,我还在继续读——涵盖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浩繁的七卷书!
作者简介:
钟柏, 网名:独行侠,一位爱读书、旅行(骑行),偶而思索码字的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