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和校咏
作者:曹干云
百年教育圣和强
午亭慧目树栋梁
湖湘文承斯最盛
潮头更立润五洋
圣和学校位于长沙县泉塘街道,余出生于长沙县乔口镇(现为长沙市望城区),镇上乔江书院亦有千年历史。圣和学校午亭先生为毛泽东的体育老师,湖湘文化根脉相连,从而也挺起近现代中国人的脊梁。
2025.10.15于韶州
………………………
附圣和傅锦校长大作:
圣和校咏
作者:傅锦
圣和化雨贯长虹
九载弦歌振碧穹
长桥气贯连星斗
园丁春晓育骄龙
午亭立训积薪颂永,传道无陋子文脉启太平。
2025年10月15日于星城
傅锦,女,中共党员,1979年6月出生,曾任长沙市泉塘第三小学书记、校长,现任长沙县第一中学圣和学校副书记。
…………………………
附赖院长兴荣兄大作:
和干云兄、傅校圣和校咏
(赖兴荣)
百年文德润五津
和风化雨育圣人
气贯碧穹连星斗
文承湘楚斯为盛
2025.10.16,于瑶城
赖兴荣先生以“文德”为魂,四句如四重画卷。首联“润五津”展文化浸润之深,颔联“育圣人”显教化之功;颈联“贯碧穹”化天地为幕,尾联“承湘楚”以地域作结。全篇气脉贯通,笔力雄浑,既承前作之志,更以“斯为盛”三字收束,自信铿锵。和诗至此,非仅酬唱,实为文脉之传灯。

《读圣和校咏》与《圣和校咏》虽同咏圣和学校,但在创作视角、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上存在显著差异。曹诗如一幅历史长卷,将圣和置于湖湘文脉中审视;傅诗则如校歌,以铿锵韵律抒写教育理想。二者互为补充,恰成"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的双重奏。
1. 创作立场:《读圣和校咏》(曹干云)以"故乡人读者"视角评述圣和教育,开篇"百年教育圣和强"即显客观赞颂,末句"潮头更立润五洋"更含对未来的期许。注释中强调湖湘文化根脉(乔江书院、午亭先生),体现地域文化认同。《圣和校咏》(傅锦)作为校长亲咏,"圣和化雨贯长虹"以第一人称直抒办学豪情,"园丁春晓育骄龙"展现教育者主体意识。尾联"午亭立训"更突出校训传承的使命感。
2. 时空维度:曹诗纵向勾连古今:从"百年教育"到千年乔江书院,再至"润五洋"的全球化愿景,构建时间纵深。傅诗横向空间拓展:"长桥气贯连星斗"以天文意象拓宽空间维度,"九载弦歌"则聚焦办学历程,强调现实成就。
3. 意象选择:曹诗多用文化符号("午亭慧目""湖湘文承"),以"栋梁""潮头"喻人才培育,侧重精神传承。傅诗善用自然意象("长虹""碧穹""星斗"),"化雨""春晓"暗喻教化之功。
4. 语言风格:曹诗平实中有史笔色彩,如"斯最盛"的文言用法,注释补充历史背景,显学者气质。傅诗辞藻华美("贯长虹""振碧穹"),对仗工整,更近传统咏物诗的典雅风格。
5. 情感浓度:曹诗通过"根脉相连""挺起脊梁"等表述,传递文化自豪感,情感深沉厚重。傅诗"育骄龙""振碧穹"等句激情外露,展现办学者的昂扬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