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山东老药工张廷銮阿胶赋》的人文厚度与精神传承
魏佑湖
一提到阿胶,世人皆知其“补血滋阴”的功效,却鲜少探究这份功效背后跨越三千年的养生智慧与匠人坚守。从神农尝草时的初现,到东阿匠人代代相传的炮制技艺,阿胶的功效从来不是孤立的“滋补”符号,而是自然馈赠、传统技艺与济世初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价值远远超一味药材本身。
值得深思的是,阿胶功效的传承,始终与“济世佑民”的初心紧密相连。从古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到张廷銮诫谕后昆“仁心不可替代,匠心难以计量”,匠人对功效的守护,本质上是对“让人吃得放心、补得有效”的承诺。若失去这份初心,即便有东阿好水、乌驴好皮,若在工序中偷工减料、在成分中掺杂使假,阿胶的功效便会沦为空谈。回望阿胶三千年的历程,其功效的传承与发展,恰是华夏养生文化的缩影:尊重自然、精研技艺、坚守初心,方能让一味药材跨越时空,持续滋养国人。当我们谈论阿胶的功效时,不应只看到“补血滋阴”的表层价值,更应看见其背后千年的自然智慧、匠人之诚与济世之愿。这才是阿胶真正的“滋补之力”,也是它能在岁月长河中始终闪耀的根本原因。宋俊忠先生的《老药工张廷銮阿胶赋》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宋俊忠先生的《老药工张廷銮阿胶赋》以凝练笔墨勾勒老药工张廷銮的传奇一生,既串联起阿胶三千年的文化脉络,更以“技”为骨、以“心”为魂,在描摹匠艺传承的同时,暗合阿胶“济世佑民”的功效本质,让一篇人物赋作兼具文化厚度与实用价值。这绝非一篇单纯的人物赞歌,而是以阿胶为脉、以匠心为魂的文化檄文,既写活了一位老药工的一生,更剖开了华夏传统技艺传承的精神内核,字里行间满是对“守艺”与“传心”的深情表白。以“胶”为媒,写出了传统技艺背后“人”的温度与“道”的深度,读来字字含香,句句见心。
文末“阿胶补气血,匠心养精神”的感叹,堪称全篇点睛之笔,更是将全文主旨升华。阿胶以物质之形滋养人身,让生命得以康健;而张廷銮先生“一世专注一事,百年坚守一门”的匠心,则以“诚心正意、笃实求真”滋养民族精神气血,让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当燕子山麓的胶香与九鹤堂前的药匙声“穿越八十余载”相遇,阿胶香缕缕不绝,我们闻到的不仅是一味药材的醇香,更是“将济世佑民之愿化入一块胶”的初心。这份初心,让阿胶的功效超越了滋补本身,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技艺与人心的精神符号,让华夏匠魂得以延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老药工的传奇,更是一幅“物、人、道”相生相续的文化图景。一块阿胶,承载着千年养生智慧;一位匠人,坚守着百年品质初心;一种精神,照亮着华夏技艺传承的未来。
这篇赋,既是对一位老药工的致敬,更是对所有坚守传统、传承匠心者的礼赞,读之令人动容,思之更见分量。所以说:每一块优质阿胶的功效,都是自然禀赋与匠人匠心的双重结晶;所以说:赋作既是对张廷銮先生的致敬,更是对所有“以匠心守初心”者的礼赞;所以说: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来源于对产品质量的把握,用良心做产品,企业才能长足发展。
于是,我终于读懂了宋先生的这篇赋。赋中人文厚度与精神价值,值得我们反反复复的品味。当阿胶的醇香在鼻尖萦绕,张廷銮先生霜鬓映丹炉的身影亦愈发清晰,让人敬佩。这缕胶香里,藏着的不只是阿胶三千年的养生智慧,更是张廷銮先生以一生践行的“匠魂”。它让一块胶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让“诚心正意、济世佑民”的精神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一胶载千年,不仅载得起阿胶的历史,更载得起华夏匠魂永续的温度;匠心映山河,映的也从不是个体的传奇,而是华夏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图腾。当阿胶的“补气血”与匠心的“养精神”相融,便成就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这份共鸣,让千年胶史有了温度,让华夏匠魂有了根基,也让我们看到:只要匠心不灭,传统便永远鲜活,山河便永远有魂,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更能焕发生机。这正是宋俊忠先生《老药工张廷銮阿胶赋》留给世人最珍贵的馈赠。
魏佑湖简介:济南莱芜人,莱芜文化英才。原莱芜市文史馆馆员,莱芜区“史敢当”红色历史专家研讨组成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写作学会莱芜写作中心副主任、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文学作品在四十余家报刊杂志平台发表四百余万字,被《齐鲁文学作品展》收入,被竹庐文艺评为全省“十大散文家”,曾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报告文学金奖,“羊祜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全国散文评选”一等奖,“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散文奖、理论奖,“鲁新知”杯首届全国吕剑诗歌大赛金奖。有上百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获省以上奖。著有文集《鱼跃鸢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荷境》、《杖藜行歌》。
链接:
宋俊忠
山左有嘉品,东阿孕精魂。溯自神农尝草,阿胶始现;历三千载春秋,薪火不绝。时有匠人张公廷銮者,生于东阿,长于泉城,十六执艺,九六不息,以八十载光阴铸就一段胶香传奇。
观其少时入行,九鹤堂前拜师学艺。银铲翻雪,剖皮辨纹理之精微;金锅涵星,熬胶察火候之玄机。工序二十余道,步步如履薄冰;诀窍百十余种,般般尽在胸襟。常秉“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之古训,坚守“炮制虽繁不省人工,品味虽贵不减物力”之祖诫。及至暮年授艺,犹持铜勺示范挂旗之妙,霜鬓映釜火,赤心照丹炉。
至若晚年壮心,九六高龄再启新程。启秘箧而探玄方,秉烛夜录;创新法以惠世人,呕心沥血。创“张廷銮”牌阿胶,融四时养生之智;建历史博物馆,聚千年胶艺之珍。尤见其立雪传经,诫谕后昆:“机械可代人手,仁心不可替代;参数能测温度,匠心难以计量。”此间风骨,恰似叔父张公兴忠首掌国酒茅台“曲为骨、水为血”之匠魂一脉。
今观博物苑中,工匠证书泛黄犹见初心,老药工册墨香尚存。熬胶锅静默无言,却诉说世纪坚守;配方本字迹斑驳,仍递延三代传承。尤见那方镇馆石砚,犹带当年研磨阿胶配方之墨韵;兹排晾胶竹匾,尚存往日翻晒极品乌驴之掌温。张总培铜承父志,以父名为铭,做良心阿胶,予天下人得享其惠。
嗟乎!一世专注一事,百年坚守一门。非唯技艺传承,实乃风骨相续。阿胶补气血,匠心养精神。观此百年胶史,可知华夏匠魂生生不息之奥秘——在诚心正意,在笃实求真,在将济世佑民之愿,化入一味药、一块胶、一颗永不负人之匠心。而今燕子山麓,港澳园中,阿胶香缕缕不绝,恰似张公昔年九鹤堂前初执药匙,金声穿越八十余载之清脆回音。
诚为独传药王祖训,一代非遗传人。百载熬胶,玉釜中淬出匠心日月;千秋垂范,青史巅立就泰斗昆仑。
链接
山东老药工张廷銮阿胶有限公司
山东老药工张廷銮阿胶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公司产地位于阿胶之乡—山东省东阿县,在济南建有阿胶博物馆。
阿胶,名贵滋补品,传承近3000年。与人参、鹿茸并称“滋补三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出东阿,故曰阿胶”
张廷銮老先生1921年出生于东阿县,自1937年开始熬制阿胶。因其读过私塾,是文化人,加之踏实本分,能写会算,曾担任“九鹤堂”胶庄掌柜。他始终把自己作为一个老胶匠,几十年如一日熬制阿胶,不仅吃透了阿胶的配方,更对阿胶熬制的几十道工序烂熟于心。
1909年,北京同仁堂少东家乐镜宇先生在济南创办“宏济堂”阿胶庄,乐镜宇先生即是电视剧《大宅门》中白景琦的原型。作为《大宅门》阿胶的传承人,张廷銮老先生思虑再三,决定“重出江湖”,正本清源。把珍藏多年的秘方以及熬制工艺悉数传给自己的儿子张培铜,创建“张廷銮”牌阿胶。公司使用张廷銮老人名字注册公司、以老人肖像注册商标、产品遵守古法并获得专利。仁心匠心、品质传递。
张廷銮老人获得国务院时任副总理彭真同志题词、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发的 “老药工”荣誉证书。
2019年,被绿盾全国征信系统评为“立信单位”,2020年8月,参加全国胶到-福到-好运到—2020年度全国首届“一品阿胶,益康百年”网络评选大赛,在81家阿胶参赛企业中获得第二名。2022年9月,被山东省质量管理协会推荐为第二届“好品山东”品牌故事大赛参赛品牌。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