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应昭
由淮海西路向东南沿着整条上海路,穿过大运河广场到和平路过水渡口,这条路线就是清江浦区內的汰黄堆(遥堤)的走向。
淮安历史上水系曾长时间混乱,水患频仍,其主要原因就是黄河夺淮入海。因此,淮安市区内的废黄河也叫古淮河。
黄河是条躁动不安定的河,从1194年开始后的661年内南迁北徙多次。黄河侵夺淮河流域最早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水系改变不大。《汉书》记载:“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公元1194年,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黄河夺淮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黄河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当时,占据那里的金统治者欲以水代兵,借黄河的洪水来侵扰南宋,致使泥沙滚滚的黄河在无遮无挡的淮北大平原横冲直撞,抢去淮河入海的水道,向东流入大海。黄河水所到之处,淮河水系被破坏,河床被淤垫,农田被淹没,屋舍被冲毁,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肆虐的地区。历史形成淮河曾是金、宋两国的分界线,淮河北为金国,淮河南为南宋。661年的黄河侵淮,使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鲁南的沂、沭、泗河不能入淮;苏北淮阴(现淮安)以下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逼淮河从洪泽湖南决三河入江。
《明史》记载:“二十年三月(笔者注:万历年间),(潘)季驯将去,条上辨惑者六事,力言河不两行,新河不当开,支渠不当浚。又著书曰《河防一览》,大旨在筑堤障河,束水归漕;筑堰障淮,逼淮注黄。以清刷浊,沙随水去。合则流急,急则荡涤而河深;分则流缓,缓则停滞而沙积。上流既急,则海口自辟而无待于开。其治堤之法,有缕堤以束其流,有遥堤以宽其势,有滚水坝以泄其怒。”朝廷批准潘季驯“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案,投放大量的财力、人力,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决策,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淮河得到了彻底的整治,黄河也早已远离淮水安然无恙地流向渤海。然而,历史上的黄河在淮安留下它难以抹去的痕迹——黄河畔大片的黄沙地、由西而东穿过淮安城区的废黄河和当年人们治理黄泛时的河堤,特别是南岸的三条大堤更能让人想象当年黄河水患的情景。
直行为淮海西路,左拐为健康西路(位于动物园南门向东拍摄)
沿着淮海西路西行至淮安市动物园新址的门前,那里原来叫老堆头也叫岔堆头,三条大堆(堤)从那里岔开。在那里可寻到当年位于清江浦区黄河南岸的缕堤、金堤和遥堤遗址。向北看,离所立处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沿河而植的杨树林(原是洋槐树林),那树林扎根处就是在束水的缕堤;向东北看,淮安市动物园所在处到健康东西路就是防汛的金堤;向东南看,由淮海西路向前沿着整条上海路,穿过大运河广场到和平路过水渡口,这条路线就是阻挡黄水南侵里运河、保护清江浦城(淮阴城)的遥堤的走向。在现淮安市清江浦区的西安路、北京路与上海路的交叉口向北看即可见到高低明显落差的东西走向的部分汰黄堆的遗存。
(此文曾刊载于2013年《淮海晚报》,现稍有改动),
2025.10.15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