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画】
落峰的风
文/明社(新疆)
站在山顶的土地
终究贫瘠着
虽说优先于天雨润泽
而风
早已习惯了借着无可遮拦的虞指
将其催覆
千年难以更改的俗认
而今夜
借晚风吹来
貌似暖春降临
单只瑰蕊
独凭嫩绿看似毫无波澜不惊
然
将堆攒了旷世的逸才和力量在一瞬厚积薄发
梦未央
依旧按自己的的心愿写在黎明之前
愈加的黑反而会让梦的希望更加的闪亮
所爱隔山海
山海不可平而温暖怀抱皆可穿越时空的思念
依旧及达初念地
爱挚以后的设想一如梦写沙盘
模仿艳遇的静秋
和
遗落在丽江山路上的一幢幢楼阁互望
那红衣少年的候期将至
这一刻
幸遇山河和拥抱锦绣
一切向往魂归故里
2025-10-16原创首发
风过峰巅的梦与爱——评明社《落峰的风》
这首现代诗以“落峰的风”为精神线索,在贫瘠与新生、黑暗与希望、山海阻隔与爱意穿越的张力间铺展思绪,将自然景观的冷峻、生命力量的勃发与赤忱深沉的思念熔铸为诗行,意象鲜活且情感厚重,是一曲关于坚守、希望与归心的抒情独白。
一、以“风”为引:在自然肌理中藏喻世之思
开篇以“站在山顶的土地/终究贫瘠着”破题,直言山顶土地的先天匮乏——即便“优先于天雨润泽”,却因“风”的存在失了生机。这里的“风”是具象的,“借着无可遮拦的虞指/将其催覆”,用“虞指”喻风的无形却强悍,精准勾勒出山顶风疾、土地难育的自然实景;同时“风”又暗含隐喻,“千年难以更改的俗认”将风与固化的认知勾连,让自然之“风”有了“世俗偏见”的象征意味,开篇便在写景中埋下对“既定困境”的思考。
而“今夜/借晚风吹来/貌似暖春降临”的转折,让“风”的意象有了新的意涵——这晚风不再是催覆贫瘠的冷冽力量,而是携来“暖春”希望的信使。诗人以“单只瑰蕊/独凭嫩绿看似毫无波澜不惊”的细节,藏住生命萌发的暗涌,再以“将堆攒了旷世的逸才和力量在一瞬厚积薄发”点破内核:这株在晚风中悄然生长的生命,是打破“千年俗认”的希望,是“厚积薄发”的力量象征。此时的“风”,已成为催生改变、唤醒新生的契机,意象随情感推进自然流转,不着痕迹。
二、由“梦”及“爱”:在时空纵深里写心之所向
诗的中段从自然景观转向内心世界,“梦未央/依旧按自己的心愿写在黎明之前”将笔触拉向“梦”——这“梦”承接前文的“新生希望”,是对抗“贫瘠”与“黑暗”的精神支撑。“愈加的黑反而会让梦的希望更加的闪亮”一句,以“黑暗”反衬“梦的光亮”,将困境转化为强化希望的力量,直白却深刻地写出对“梦”的坚定执着。
紧接着,“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而温暖怀抱皆可穿越时空的思念”,化用“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的经典意象,却另辟蹊径——承认“山海不可平”的现实阻隔,却以“温暖怀抱”的思念“穿越时空”,让情感在“现实困境”与“精神超越”的碰撞中更显真挚。“依旧及达初念地”一句收束思念,“初念地”既是思念的终点,也是初心的归处,让情感有了落点,也让“梦”的内涵从“个人理想”拓展为“爱与初心”的坚守。
三、落笔“归心”:在具象图景中收束向往
结尾处,诗人将抽象的“爱与梦”落回到具象的图景里:“爱挚以后的设想一如梦写沙盘/模仿艳遇的静秋/和/遗落在丽江山路上的一幢幢楼阁互望”。“梦写沙盘”的比喻,既写出“设想”的珍贵与易逝,又藏着对未来的小心翼翼的期许;“静秋”的澄澈、“丽江山路上的楼阁”的悠远,勾勒出宁静而充满诗意的“向往之地”,“互望”二字让图景有了互动感,仿佛诗人的心意与远方的风景遥遥相应。
最终以“那红衣少年的候期将至/这一刻/幸遇山河和拥抱锦绣/一切向往魂归故里”收束全诗。“红衣少年”是鲜活的希望符号,“候期将至”预示着期待的落地;“幸遇山河”“拥抱锦绣”将个人情感融入天地山河的壮阔,“魂归故里”则让所有的“梦”“爱”与“向往”找到最终的归宿——无论是地理意义的故乡,还是精神层面的初心之地,让全诗的情感从“萌发”“坚守”走向“圆满”,余韵悠长。
整首诗没有刻意雕琢的辞藻,却以“风”“梦”“山海”“红衣少年”等鲜活意象串联起情感脉络,在自然与心灵、现实与理想的对话中,写出对突破困境的渴望、对爱与初心的坚守、对精神故里的向往,读来既有土地的厚重感,又有情感的细腻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