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集:立夏
场景1:麦香家院子,晨
时间:立夏
晨光穿过新葺的茅草屋顶,在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麦香在灶间熬制胡麻粥,陶罐里只有谷物翻滚的咕嘟声。
(特写)陶罐边缘升腾的热气,再没有金属摩擦的杂音。
场景2:门槛,日
陈川坐在门槛上编竹筛,青竹篾在指间柔软地弯折。
(手部特写)那些曾凸起齿轮状斑块的指节现已恢复如常。
场景3:院中,黄昏
麦香端着粥碗走到院中,看见去年埋下齿轮零件的角落钻出野葵。
(特写)阔大的叶片托着露珠,每滴都映着完整的天空。
陈川从怀里掏出布包,里面是十二枚桃核雕成的微型齿轮。
第二十九集:小满
场景1:水窖边,日
时间:小满时节
陈川在重修水窖,新砌的石缝间用糯米浆拌着艾草填实。
麦香在窖底发现个陶瓮,里面装着烧焦的听诊器胶管。
(特写)胶管缠绕的方式仍保持着差速器的形状。
场景2:窖口,黄昏
麦香将陶瓮沉入窖水,看气泡升腾成断续的摩斯密码。
(水下镜头)破译出来是句医嘱:"避免二次致敏"。
陈川搬来青石板盖窖,石面上天然的花纹恰似退化的传动系统。
第三十集:芒种
场景1:麦田,夜
时间:芒种夜
麦香梦见自己变成株会走路的虞美人。
(梦境画面)根系从脚踝生出,在泥土里遇见另株开着铁锈色花的植物。
它们用根系交谈,谈论土壤的酸碱度与雨季的来临。
场景2:粮仓,晨
陈川修补粮仓的漏洞,新糊的泥巴里混着碾碎的药渣。
麦香帮忙递稻草时,发现仓梁上刻着十二个正字。
(特写)每个笔画都对应着无过敏反应的天数。
第三十一集:夏至
场景1:院子,日
时间:夏至
麦香在翻晒冬衣时,从箱底抖出广寒分厂的图纸。
(特写)墨迹已被时光漂白,唯有虞美人标记还顽强地红着。
场景2:灶台,黄昏
陈川用图纸引火熬药,火苗舔舐处浮现出模糊的厂区轮廓。
麦香盯着药罐里翻滚的当归,忽然听见垭畔有孩童嬉闹。
(远景)孩子们用木棍在黄土上画花,再没有人画出齿轮的形状。
第三十二集:小暑
场景1:卧室,凌晨
时间:小暑凌晨
麦香察觉陈川在梦中松开了紧握的拳头。
(特写)那些因长期攥握工具而变形的指骨,在月色下呈现自然的弧度。
场景2:花圃,晨
她起身查看虞美人,见夜露在花瓣上聚成珠,不再排列成故障代码。
晨炊时灶膛爆出个火星,点燃了垫桌脚的旧图纸。
(升格镜头)火焰中没有浮现任何机械幻影,只有草木灰轻扬如蝶。
【本集终】
终章前奏导演阐述:
1. 日常诗意 用最平凡的生活场景展现创伤后的修复过程
2. 梦境叙事 通过超现实的梦境完成人物与过往的最终和解
3. 痕迹消褪 刻意展现所有工业印记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消退
4. 声音净化 环境音彻底回归自然声景,鸟鸣、风声、人语成为主角
5. 细节治愈 通过手部特写、面部表情等微相表演展现内在转变
6. 光影温柔 采用柔光摄影,营造温暖平和的视觉氛围
这五集作为全剧的终章前奏,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回归平凡生活的过程。所有激烈的冲突都化为日常的宁静,为即将到来的结局做好情绪铺垫。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