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福平
诵读/编辑制作:小格
从矿渣到金山:一部生态文明的钢铁诗篇
——栾瑶的《他山之石,可复金山》读后感
作者:王福平
翻开栾瑶的《他山之石,可复金山》,仿佛推开一扇通往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汇点的窗。书页间流淌的文字,以鞍钢矿业大孤山排岩场的蜕变为主线,将一片曾“飞沙走石、暴尘扬天”的工业废墟,如何在钢铁人的手中蜕变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复垦示范基地”的生态奇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既有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的生动诠释,也饱含着对一代代鞍钢人“敢啃硬骨头、敢闯新路子”精神的深情礼赞,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更让我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精神内核与民生意义,有了远超纸面的全新认知。
这篇散文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跳出了宏大叙事的空泛,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厚重命题,稳稳落于可触可感的细微之处。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顶层理念,不再是文件里的文字,而是化作边坡下6万平米油菜花绽放的金黄、果园里挂满枝头的酸甜果实、村民餐盘里喷香软糯的“铁大米”,抽象的理论便瞬间有了温度与重量。作者笔下的对比尤为鲜明:未经改良的矿渣边坡,是“灰黑坚硬如铁石,沟壑纵横似伤疤”的荒芜,风一吹便扬起漫天粉尘,连野草都不愿在此扎根;而如今的生态园,是“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机,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孩童在树荫下嬉戏,村民牵着牛羊在林间小道漫步。
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背后,藏着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了让废石堆“活”过来,鞍钢人试过无数种方案:最初的客土回填,要顶着烈日将肥沃土壤一筐筐搬上几十米高的边坡;为解决浇水难题,他们在地下铺设密密麻麻的管道,像给土地“扎针输液”;面对粉尘反复的问题,团队研发出专用粉尘覆盖剂,还想出“柳条筐分执法”——用装满土壤的柳条筐固定边坡,既防沙又能让植物扎根。正是这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坚守,这份“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新,让“寸草不生”的不可能,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现实。当看到文中描写“第一批树苗成活时,技术员抱着树干红了眼眶”的场景,我忽然懂得,这份生态成果里,不仅有汗水,更有钢铁人对土地最深沉的敬畏与热爱。
文中对“他山之石”的三重解读,更让文章有了穿透纸面的思想深度。从《诗经》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珍贵良石,到工业时代“堆积成山、污染环境”的废弃矿渣,再到如今“复绿生金、滋养民生”的生态宝山,一个词语的三次蜕变,背后是中国工业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从“先生产、后治理”的粗放模式,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路径。作者没有止步于对生态成果的表层赞美,而是深入挖掘成果背后的精神内核,让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与故事,成为“金山”最坚实的支撑。
党员李辉,为了摸清排岩场的地质情况,带着团队在废石堆上徒步勘察,鞋子磨破了好几双,笔记本记满了数据,最终拿出了最贴合实际的复垦方案;劳模赵虹,坚守在复垦一线十年,从播种到养护,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连哪片区域的树苗喜阴、哪片土地需多浇水都了如指掌;工程师庞宝胜,带领技术团队攻坚克难,研发的“矿渣土壤改良技术”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让复垦效率提升了30%。这些英模的故事,让“金山”有了双重含义:它既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丰收——如今的大孤山,不仅是绿色氧吧,还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生态旅游,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更是钢铁人不畏艰难、勇毅创新的精神丰碑。当作者在齐大山铁矿触摸着乌黑的磁铁矿,感受到“一种与钢铁共生的亲切温度”时,读者也能共情那份对事业的执着——这份温度,是一代代鞍钢人“把根扎在矿山”的坚守,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家国情怀。
文章结尾处“日照金山”的画面,堪称神来之笔,为整个故事画上了圆满且充满希望的句号。午时的阳光洒在生态园上,给翠绿的树木、金黄的稻田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光晕,远处村民家敞开的门窗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洁净的乡村道路旁,竖着“绿色矿山,幸福家园”的牌子。这一幕,与开篇“飞沙走石、暴尘扬天”的荒芜场景形成完美闭环,既直观印证了生态改善带来的民生福祉——村民们再也不用“出门戴口罩、回家扫灰尘”,还能靠着生态园增收致富,更预示着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的光明未来。
栾瑶用细腻而有力的文学笔触,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写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钢铁诗篇。读完全文,我深刻明白:真正的发展,从来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真正的“金山”,从来不是单一的财富积累,而是生态、经济、精神的三重丰收。《他山之石,可复金山》不仅是对鞍钢矿业绿色转型的生动记录,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守的信念、创新的智慧、为民的初心,再荒芜的“矿渣堆”,都能变成滋养未来的“金山”。这样的文章,值得每一个关注绿色发展、热爱这片土地的人细细品读,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2025-10-12.(19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