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暖泉寺与张家班
文/任齐斌
暖泉寺位于周至县城西南15公里的骆峪镇田家梁村北,四面丘陵高如小山,起伏叠翠,松柏常青,环境幽雅。因寺之南有泉,夏则清澈可鉴,冬则温暖可浴而名。北周武帝宇文邕常启跸出巡,銮驾车辇,浩浩荡荡,行幸温汤,沐浴游览,观赏风光。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至大象二年(590年)设置温汤县,迄今一千五百余年。历经唐宋明扩建,明代已规模空前,殿宇俨然,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寺院占地300余亩,僧人百余。院内古木参天,寺旁修篁环绕,垂柳含烟。东望楼观仙脉传,西仰太白积雪奇,南晀秦巴屏障绿,北瞰渭水畅东流。
《隋书地理志﹒周至》后周置周南郡及恒州,又有仓城,温汤二县。《西安通览》于暖泉设置温汤县(旧址在今阎家社附近),县废后在此立暖泉寺,寺在泉北约百米的半坡上。现存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石碑记“盖闻暖泉寺立于南北朝,兴于明,隆于清。”暖泉寺前后殿之间,原有古楸一棵,是昔日暖泉寺一大景观,古楸直径两米,高30多米,树龄千年左右,树洞人可出入,但枝繁叶茂,树冠如几间房大的伞,每逢阳春三月,繁花似锦,蜂采蝶闹,香气袭人。关中罕见无双,可惜上世纪建校时连根刨掉。

暖泉,古名温汤,因水温高,流量大,水质香甜爽口,无异味,经常饮用沐浴,可疗痼疾,而驰名关中。后因地质变化,温汤水量减少,温度降低,常年平均温度为27度。暖泉三月则桃花共下,其色变者,流为五云之浆;其味美者,结为三危之露。烟青于铜浦,色白于铅溪。非神鼎而长浮,异龙池而独涌。
田氏家谱风景名胜篇有叙:“暖泉在村北沟内一断崖下,崖高约二十米,为沙砾层,与泉面呈90度垂直分布,其间水如雨注,声若鸣琴。”断崖剖面明显记录了暖泉长期周边演变的历史,建国初暖泉面积近亩,泉水呈喷涌状,有大泉眼五处,周边还有泉流溢出,犹如济南的趵突泉。明末清初,因为地震水量减弱。加之西南坡沟方向泥石流长期冲击淤塞及当地水位下降,泉水逐年萎缩变小。上世纪八十年代水量复为充沛,水温冬季可达20°左右,周围天寒地冻,而泉与溪流热气腾腾,村姑少妇成群洗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暖泉寺旁山花烂漫,百鸟翔集,寺门前香水湾水库波光潋滟,每当日移中天,谷风习习,锺磬声起,不啻人间仙境。
暖泉和暖泉寺从北周隋唐以后,作为周至南部名胜,是文人骚客探幽揽胜的好去处。历史上有不少文人骚客沐浴观光,留下许多诗篇,北周宇文昶曾抒诗《温汤行》。南朝大文学家庾信曾给这里撰写了《温汤铭》。暖泉寺旁有马圈村,传为唐僧取经路上养马之处。相传唐玄奘取经,路过此寺,留宿沐浴,袈裟被盗。明代状元康海、进士王九思同游暖泉。明末孝廉庞源(号广轩武定同知)之妻,王闺媛(户县名人王九思之曾孙女),幼承家学,十分聪慧,才思敏捷,跟随外祖父学习诗文,他追寻曾祖遗踪,常来暖泉赏景赋诗,其《暖泉八咏》生动真实的记录了暖泉及暖泉寺恬静优美的景色,“幽篁扫碧空”、“碎影筛云”、“清音林风”、“凉生绿雪”之美景佳境,至今仍可领略。《望舒先得》抒发了诗人在暖泉飞觞赏月时的欢快心情,可以看出当时的暖泉花月辉映四时堪赏的盛况,诗中提到了“台”、“洞”、“亭榭”等足见当时此地建筑的规模和别致。在〈书台别境〉一诗中,诗人对当时暖泉的隐者欣羡赞赏之余,深切怀念当年初筑室屋傍的先哲逸士。
暖泉寺在清末民国初在寺院栽花植树,修桥筑塔,寺东北200多米处有土石墩戏台一座,约50平方米,后平整土地时废。每年二月初六礼佛大会唱大戏三天,游人如潮。上世纪三十年代南留村徐家维修了庙宇,解放后存大殿三间,前殿三间,僧房三间。大殿供奉释迦佛祖和药师佛、弥陀佛及菩萨童子像数尊,文革中被毁改做学校。1984年依旧制重塑佛像。2004年众信徒集资在大殿原址建五间大殿,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实属壮观。又从泰国运回彩绘大铜佛像七尊,安放大殿莲台。2005年周至县人民政府公布暖泉寺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中期在骆峪暖泉寺创立了陕西历史上最早的秦腔班社,涌现出了秦腔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上的璀灿明珠——张家班,张家班位列秦腔四大名班之首,人称秦腔第一班。创始人为张附翱,周至县城西蔡原里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举人,官居山东青州推官。任职期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深得百姓爱戴,但却遭到同僚的诬陷中伤。1508年被罢官归家,由于在老家居住不便,便在骆峪暖泉寺旁建立别墅,张附翱经常与同期被罢官归里的武功人康海(弘治十五年状元)、户县人王九思(弘治九年进士),关中名士张志道、胡蒙溪,何景明、王廷相等相居于暖泉别墅,饮酒赋诗,作曲演唱。张附翱同时潜心研究地方戏曲,置办戏箱,利用暖泉寺场地排练戏曲。以王兰卿为主,组成家庭戏班,又招揽戏曲人才过百人,组成演出班社——华庆班,周围人称其为“张家班”,成为西北历史最悠久的秦腔班社。除秦腔外,亦演曲子、道情、杂剧、院本与歌舞。经常参加周至、武功、户县、眉县等地举行的秋社报赛与庙会演岀,随着班社的发展,演技逐渐提高,声名大噪,名震关中,驰名陕甘。张家班曾参与秋社活动,张附翱和康海广集千名艺人,三天唱了百本大戏,一时传为佳话。还曾随陕西盐商、木商到江浙诸省演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周至华庆班为西路秦腔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中国戏剧史上辉煌五百余年。
张家班著名女红角王兰卿,周至县城内乐户王锦之女,出身梨园世家,自幼学艺,吹弹歌舞,所事皆通。性格贞良雅典,习诗知礼,颇有姿色。她唱做俱佳,以情感人,出色的表演艺术,婉转动人的嗓音,为西府剧坛之冠,成为明代中叶最著名的秦腔坤伶。由于王兰卿倾心张附翱,便嫁张附翱为妾,夫唱妇随,献身于秦腔艺术事业。明正德八年(1513年),张附翱死后,王兰卿悲痛欲绝。与大妇治丧毕,忽有富家郎慕王兰卿姿色才艺,千方百计欲娶为妾。大妇百般推诿不过,王兰卿闻知,劝大妇消愁解忧,而自己却服毒殉情,毒性发作,才向大妇言其故。康海为纪念这两位艺术家,不仅写有《悼于鹏亡妾》诗,还作了杂剧《王兰卿服信明贞烈》,简称《王兰卿》,极赞王兰卿之贞烈。王九思填乐府《一枝花,歌儿王兰卿》为祭文。其文曰:飞腾鸾凤林,脱离烟花巷。玉琢成清气质,铁打就烈心肠。贞女无双,堪写在青编上。我这里搁着笔细忖量,她有那燕子楼关盼盼声名,她不比普救寺崔莺莺的勾当。正由于这些名人的记载,才使这段历史得以传承。
华庆班自正德年间成立以后,几经沧桑,由骆峪暖泉寺迁入竹峪谭家寨。由于经济衰败,戏班难以维持,清朝时以240两白银的低价向外出卖,条件是“张家班”名称不能改变。眉县第五村张家购买,仍取名“张家班”,几经转手,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又易名“华庆班”。建国后政府以华庆班班底组建了眉县群众剧团,不久,眉县剧团中的部分周至籍演员回来,成立了周至县剧团,这也算昔日暖泉梨园一艳。

任齐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周至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会长,周至县文化研究中心分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