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经念,一晃十月半
文/何俊锋
总觉着,才刚写过九月的序言,墨迹尚未干透,抬眼间,日历却已翻过了最暄嚣的一页,悄然停驻在十月的中央。总以为日子很长,可转眼间,春天成了去年的故事,夏天成了褪色的照片,而秋天,也即将走到尾声。这光阴,真真是不经念的,你刚在唇齿间喃喃念出它的名字,它便已在你凝望的眸中,在你煮茶的间隙,在你翻页的瞬间,在你望着晚霞发呆的片刻,倏忽而过,只留下一阵微凉的风,和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十月半。
十月半,是秋天最沉静、最内敛的章节。它褪去了初秋的雀跃与新凉,也尚未步入深秋的萧瑟与决绝。它像一曲交响乐中,那段最为丰沛华美的慢板,所有的情感与色彩,都在这里沉淀、交融,达到极致的平衡。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水汽的清冽;远处的路灯次第亮起,像撒在人间的星星;而你,站在这十月的傍晚里,本身就是一道温柔的风景。行走在十月的原野,你会发现,绿意已不再是主角,但它并未退场,只是谦逊地成为了金黄与赭红的底色。
阳光也变得不同,它收起了夏日的锋芒,变得醇厚而温存,像陈年的蜜糖,又像稀释了的琥珀,流淌在肩头,暖洋洋地,带着一种让人微醺的力道。风是清冽的,却不刺骨,它拂过脸颊,像一句清凉的耳语,提醒着你季节的流转。最动人的,是那弥漫在空气里的、混合着枯草、泥土与成熟果实的气息,那是一种被时光烘焙过的、踏实而温暖的人间烟火。十月过半,不是时光的终点,而是岁月的中场休息,让我们在忙碌的间隙,能慢下来看看落叶,听听风声,闻闻桂香,晒晒太阳,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不同的月份,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我们,也有不同的心境。十月半,生命的枝头,曾经怒放的花朵,大多已凝结为或甜或涩的果实。我们不再热衷于喧哗的表达,而是更习惯于沉默的承担;我们不再轻易许下诺言,却会为每一个守护的约定而倾尽全力。这途中,定有遗憾。像是枝头那枚最高处、最终未能采撷的果子,成了心中一点淡淡的挂牵。也定有失去,如同那些在风中决绝离枝的叶,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挽留不住的过往。
于是,我们或许会生出些许惶恐,感慨于时光的飞逝,担忧着前路的萧索。但,请你看一看这十月的天地,它正是在这看似凋零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最浑厚、最磅礴的美。十月半的丰富,不在于数量的繁多,而在于质量的沉实;十月半的动人,不在于表面的繁华,而在于内核的从容。在这十月半的光景里,我想送给你我最真诚的祝福。学会与时光和解,不必再为流逝的清晨与迟暮而叹息。你看那树,它从不挽留任何一片叶子,因为它知道,放下,本身就是生命最庄严的仪式。
你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悲喜,都已融入你的骨血,塑造了此刻独一无二的、沉静的你。懂得品尝“半”的哲学。 十月半,是一个圆满将至而未至的时刻,它饱含着希望,充满了可能。这恰如人生最好的状态:对过去有所交代,对未来有所期待。不必求全,不必慌忙,珍惜这“已有”的丰盈,期待那“将至”的圆满,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积蓄所有温暖,昼渐短,夜渐长,天气渐凉,这正是让我们回归内心的信号。去煮一壶暖茶,读一本旧书,给远方的父母打一个电话,与三五好友围炉夜话。用这些具体而微小的温暖,去抵御外界的清寒,将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时光确实不经念。但正因其匆匆,每一个当下才显得如此珍贵。这一晃而过的十月半,不是警告,而是馈赠。它让我们在年光的河流中,找到一块可以安然栖息的沙洲,稍作停歇,审视来路,整装待发。在这个十月,都能收获一份内心的从容与安定,不惧年华,不负当下。在往后的岁月里,每当回首,都会觉得,这一年的十月半,风是温柔的,阳光是醇厚的,而我们的心,是满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接住每一片落叶的温柔,能留住每一缕阳光的暖意,能把未完成的遗憾,变成下一程的期盼。
咏秦制统一
文/强玉昌
秦扫六合定九州,
书同小篆解纷流。
车同六尺通途广,
一统规章万古留。
夜雨怨
文/杨烈焰(陕西)
零钟窗璃啪啪振,
惊黄喜梦心生烦。
霪雨霏霏乱搅秋,
人声载道囗生怨。
通霄白昼眠无静,
农夫班族望天瞪。
网传雨线北移中,
是真是假科技信。
球村人类该自醒,
怨天枉言难自成。
人定胜天世纪论,
争分夺移麦过冬。
2025.10.16于西安
书法乱弹
文/屈军强
书法是我们的十大国粹之一,书之形,法寓美,美情深,这门艺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它的历史由来、艺术特性、美学特征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东方艺术的独具思维和精神魅力。
汉字之形,释读古韵。人言为“信”,止戈为“武”,羊大为“美”,日月星河,龙虎鱼虫,书画同源,书画同理,丰富的文字意境,为书法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元素和传统美学,点、画线的“取象”,让书法艺术有了自然之美和情境之美。真可谓“穷造物之情者,恒得真之美。”
书体之源,领略古风。甲骨清秀,大篆苍古,小篆婉丽,隶体浪漫,行书遒劲,草法飘舞,楷书端庄,一种起源,一段演变,把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把汉字写意与文房四宝结合起来,让书法艺术新景迭出,古风荡漾,启迪后人。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郑板桥、毛泽东,一代又一代书家在中国书法的画廊中留下了各自辉煌的一页,指引着后人在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守正创新。
书之理论,践行古法。帖之临摹,贵在形势;书之悟道,贵在体验。篆有法,楷有奇,行见韵,草知神,入帖者形似前人,出帖者有自家面目。学古人,扬古风,一靠悟,二靠养,三靠新。请听古今大家说:
“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上。字字接贯前后左右,一气相生。”又言:“心正则笔正。”再言:“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这些都成为今日书法创作者的法宝!《石鼓文》、《张迁碑》、《九成宫》、《兰亭序》、《千字文》等等,成为我们临摹历史,效仿书家,传播文化的重要法帖。
书之欣赏,贵在品位。作品有象,可催联想。神采情境,可观古趣。书法欣赏是观之象,品之意,“意象”体验,方悦心灵。从“目观”到“心观”,才可领悟作品之形质之道和意境大美。“书之玄妙,必资神。”“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虞世南和张怀瑾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欣赏书法作品,既要关注其外在的形质美,更要体味内在的意蕴美,以达到学习书法历史,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自己文化修养的目的。
什么是好的书法作品?一看笔法,二品墨法,三观结构,四重贯气,五赏章法,六知情趣。
言有尺,行有度,方得久安;语不躁,步不慌,终能稳行
文/何俊锋
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是分寸与稳度。言行有界,心态有尺,这样的人,最让人信任,也最能走得长远。言有尺,行有度,方得久安;语不燥,步不慌,终能稳行。看似简单,却藏着深深的处世之道。言有尺,话不说满,语不伤人,言,是一个人最直接的名片。一句话,可以暖人心,也能寒人意。言有尺,不是让人处处谨小慎微,而是提醒我们,说话要有分寸。说得太多,容易失言;说得太满,容易失信。真正的聪明,不是口若悬河,而是懂得“何时该说、何时该停”。
总以为“真话最可贵”,后来才明白,真话若无温度,就是刀子。人这一生,说得太快太重的,多半会在某个时刻后悔。“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话到嘴边,若能多想一秒,就是修养;多留三分余地,就是智慧。 行有度,事不越界,行不逾矩
,行有度,是一个人最好的分寸感。有分寸的人,懂边界;没分寸的人,常失礼。做人做事,太满则亏。帮人要有度,管事要有限。太热情,会让人窒息;太执着,会让自己受伤。有时候,不是别人薄情,而是我们越了界。
该停的时候不停,该放的时候不放,最后陷入纠缠。度,是做人最难的课题,但一旦学会,你就会轻松许多。就像盖房子,地基太浅,楼再高也不稳;人若行无度,再多能力也难持久,行有度,方能久安。语不躁,情绪稳,话才准。语不躁,其实是“心不躁”。一个人若总被情绪推着走,说出来的话必然带火气。可情绪一过,那些伤人的字句就再也收不回来。真正的稳重,不在沉默,而在不被情绪左右。有修养的人,不是没脾气,而是懂得克制。
年轻时我很爱怼人,别人一句不合心意的话,就忍不住回怼。可后来发现,能赢得一时口快,却输了情分。越长大越懂:语气轻一点,世界也会柔软一点。能稳情绪,才是真修行。语不躁,不仅是为别人留余地,更是为自己留清静。步不慌,节奏稳,路才远有时候,真正拖垮一个人的,不是走得慢,而是太着急。一慌,脚步就乱;一乱,方向就偏。
生活其实不怕慢,怕的是盲目。看见别人升职、发财,就慌得不行,总担心自己落后。太多人忙着追赶别人,却忘了问一句:自己究竟要去哪?真正要什么。
有些路,真的得慢慢走。你看树木的生长,从不慌不忙,却一年年拔节;你看溪水的流淌,绕过石头,也终会归海。稳,不代表不进,而是每一步都踏实。一个人最好的状态,不是永远冲锋,而是懂得松弛。外界再嘈杂,心里也能有节奏;脚下再坎坷,步子也能稳稳地落地。步不慌,心自定。
走得慢一点没关系,只要方向对,就终会到达。人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
说话有分寸,做事有节度,心中有安然。别急,别躁,别逞一时口快。
慢一点、稳一点,幸福就不会走远。言有尺、行有度,语不燥、步不慌;
在浮世喧嚣中,仍能心平气和,稳稳前行。
随写-心急
文/杨公劳
麦子未种心里急,
怨天多雨地泞泥。
祈盼天空出太阳,
晒干大田好种地。
2025.10.16于法门镇家中
文字,心上的花
文/冯期武
浅秋的午后,阳光轻手轻脚地透过玻璃窗,暖暖地投射在翻开的书页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草香味,一行文字悄然映入眼帘:“纸墨,是尘中的藤;文字,是心上的花。”读着读着,心便软了,柔了,醉了。
对文字,我总怀着一份偏执的喜欢。喜欢沉溺在一个词、一个语句、一篇文章里,仿佛在花丛中流连忘返。夜深人静时,独坐灯下,敲击键盘的清脆声,如墨划过素色的宣纸,渐觉尘嚣远遁。文字总是温柔地走进心底,用细腻的温暖,抚平青涩的眉眼,消融心头郁积的霜雪。心,委于文字之上,沾染花香,轻灵飞扬。
二
文字是心灵的一种倾诉方式。多少人如我一般,我手写我心,用文字留下心迹,记录生活点滴,表达内心的思想。字为心声,文字是本性的流露,内心的吟唱。当作者倾注了最真挚丰富的情感,文字便拥有了灵魂,拥有了摄人心魄的感染力。
记得刚开始学习写作时,我像园丁一样小心翼翼地在纸上“种花”。那时热情高涨,几乎每个夜晚都沉浸在写作的快乐中,乐此不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从稚嫩走向深情,再到如今的浅禅淡雅,反而变得惜字如金。我明白了,文字和爱情一样,轰轰烈烈的终究不会长久,唯有细水长流方能永恒。
三
文字的魅力,在于它能展现一个人的心灵魅力。只有拥有美丽情操的人,才会写出美丽的文字。文字见真心、见真性、见真情。它看似简单,却需用“心”去读、去感受,而非用眼去浏览。唯有用心用情,才能感受到文字所要表达的内涵与意义,才能收获灵魂深处的感悟和美好。
读一段文字,如同经历一场邂逅。在文字里,我邂逅了许多优雅、淡丽、冷艳、绝尘的灵魂。随着他们的文字,或欢喜,或忧伤,或幸福,或迷离。触摸到作者一颗柔软的心,会与作者心心相映,同喜同悲。一遍又一遍地品读,目光在作者名字上徘徊不去,想着:能够写出这样文字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文字的背后又隐藏着一颗怎样的心?这,或许就是文字的魅力。
四
文字之美,并不在于辞藻的浮华,而在于书写生活,书写对生活的感悟。真正美丽的文字,在于本色自然,恰如真美人,即使粗服乱头,不掩天姿。它需要真实的人生体验和浓浓的生活烟火气,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触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陕西作家李娟曾说:“好的文字,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慢慢欣赏的。”读书如和一位智慧、美好的朋友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时,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这就是文字带给人的美丽力量。
五
文字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它以骨、脉、筋肉与精神血液,承载着天蓝风轻、澄净明亮的世界,成为文化的根基与救赎。写作意味着一朵花芬芳另一朵花,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总有一些文字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总有一种文字能温暖我们的心。它们代表了我们向往的“真、善、美”,使怯懦者勇敢,卑微者高傲,笨嘴拙舌者才气横溢。
文字,是一个人灵魂的独白。从一个人驾驭文字的程度,大致可以看出其才情的高低;从文字内容的涉猎面,大致能看出其生活阅历与文化学养;从文字的感染力,大致能看出其是否情感丰厚、有灵性。喜欢文字的灵魂都是相通的,通过文学的见赏、情趣的认同、精神的投契,引起心灵的共鸣。读懂了一个人的文字,便读懂了一个人的心。
六
而今,我渐渐在云水中修得禅心,写花月风鸣,写雨落燕飞,写草木烟波。风物长情,日月山河皆是一本故事。我只愿记录下生命中路过的风景和风景里遇见的人,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温柔待之。
一篇好文章,宛如一杯精心炮制的花茶,需用心去品。当花被开水浸泡,茶香弥漫,细细品来,齿颊清芬。在夜晚,在清晨,伴着茗香,静静地沉浸在书里,或让键盘如水一样流淌出串串字符,生活会随着文字渐渐丰润而美丽起来。
窗台上的花草,依然静静地沐浴在暖阳里,淡淡的香气满屋弥漫。捧卷而读,暗香也由指间漾上心头。
文字,是开在心上的花,它不需要华丽的温室,只求一方净土,一点真诚。在这喧哗的世界里,它悄然绽放,以最温柔的方式,见证着我们的存在,抚慰着我们的灵魂。
半程秋色老,一世韶光匆
文/ 何俊锋
总以为,日子是条漫漫长河,能容得下无数个“明天再做”,却忘了秋阳下的影子,会一天天变短。就像童年攥在手里的糖纸,当时只觉得耀眼,回头看时,早不知遗落在了哪段巷弄里。时光的流水,看似平静,却在不知不觉中带走了许多东西,又带来了新的遇见。我们无法阻止秋色老去,就像无法留住匆匆的年华,但我们可以在秋阳正好时,多晒晒太阳;在桂香弥漫时,多闻闻花香;在家人相伴时,多说说心里话。
半程秋色,是叶片边缘悄悄洇开的浅褐,是晚风里掺了凉意的桂香,是晨露落在草尖时,比盛夏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凉。这“老”,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沉淀,是一种看遍繁华后的沉默与坦然。触目所及,这老去的秋光,像一面澄澈的镜子,蓦地照见了我们自己。仿佛昨日,还是那个在春日田野上奔跑的少年,衣角沾着草屑,发梢带着晨露,眼里装着整片星空与大海。总觉得来日方长,总相信远方有永不落幕的盛宴。可怎的只是一转眼的工夫,揽镜自照,鬓角已寻得见几丝风霜的痕迹;曾经澎湃的心潮,如今更习惯于深潭般的宁静。
我们开始习惯告别,习惯失去,习惯在夜深人静时,与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默默对望。春日的花曾开满山坡,夏夜的星曾落满眼眶,而我们只顾赶路,忘了把它们装进行囊。少年时以为“来日方长”,后来才懂“去日苦多”。韶光,是手心里无论如何也握不住的流沙,是案头日历上飞速翻过的页码,是父母眼角骤然加深的沟壑,是孩子一夜之间拔高的个头。它快得让人心惊,它让童年的纸鸢、青春的信笺,都成了泛黄的曾经。它快得让人在某个午夜梦回时,怅然若失,不知那么多的日日夜夜,都去了何方。
或许,不是时光走得太快,而是我们总忙着追逐前方的风景,忘了停下来看看身边的美好。就像这半程的秋色,若是只顾着感叹落叶的凋零,便会错过桂花的芬芳,错过晚霞染红天际的绚烂,错过晚风里传来的阵阵虫鸣。秋色虽老,仍有枫红灼灼;韶光虽匆,仍有此刻温热。桂香会散,秋阳会斜,但那些攥在手里的温暖、记在心里的感动,永远不会被时光带走。你看,风正翻动你手中的书页,阳光正落在你杯中的茶烟,秋正把半程的叶子吹成诗,时光正把一世的故事,写在每道认真生活过的纹路里。
不必追悔错过的晨露,不必焦虑未至的霜雪,你走过的每一步,都已在时光里开成了花。半程秋光里藏着过往的痕迹,一世韶华中装着未来的期许,认真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治愈。当半程秋色映入眼帘,一世韶光掠过心头,愿我们都能如这深秋的天地一般,褪去浮华,沉淀智慧,于寂静中生长出力量,于短暂里活出永恒的模样。草木用枯荣写就轮回,我们用经历读懂慈悲。前方或许有寒冬,但心中,已为自己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温暖的灯。
随写-心急
文/杨公劳
麦子未种心里急,
怨天多雨地泞泥。
祈盼天空出太阳,
晒干大田好种地。
2025.10.16于法门镇家中
文字,心上的花
文/冯期武
浅秋的午后,阳光轻手轻脚地透过玻璃窗,暖暖地投射在翻开的书页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草香味,一行文字悄然映入眼帘:“纸墨,是尘中的藤;文字,是心上的花。”读着读着,心便软了,柔了,醉了。
对文字,我总怀着一份偏执的喜欢。喜欢沉溺在一个词、一个语句、一篇文章里,仿佛在花丛中流连忘返。夜深人静时,独坐灯下,敲击键盘的清脆声,如墨划过素色的宣纸,渐觉尘嚣远遁。文字总是温柔地走进心底,用细腻的温暖,抚平青涩的眉眼,消融心头郁积的霜雪。心,委于文字之上,沾染花香,轻灵飞扬。
二
文字是心灵的一种倾诉方式。多少人如我一般,我手写我心,用文字留下心迹,记录生活点滴,表达内心的思想。字为心声,文字是本性的流露,内心的吟唱。当作者倾注了最真挚丰富的情感,文字便拥有了灵魂,拥有了摄人心魄的感染力。
记得刚开始学习写作时,我像园丁一样小心翼翼地在纸上“种花”。那时热情高涨,几乎每个夜晚都沉浸在写作的快乐中,乐此不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从稚嫩走向深情,再到如今的浅禅淡雅,反而变得惜字如金。我明白了,文字和爱情一样,轰轰烈烈的终究不会长久,唯有细水长流方能永恒。
三
文字的魅力,在于它能展现一个人的心灵魅力。只有拥有美丽情操的人,才会写出美丽的文字。文字见真心、见真性、见真情。它看似简单,却需用“心”去读、去感受,而非用眼去浏览。唯有用心用情,才能感受到文字所要表达的内涵与意义,才能收获灵魂深处的感悟和美好。
读一段文字,如同经历一场邂逅。在文字里,我邂逅了许多优雅、淡丽、冷艳、绝尘的灵魂。随着他们的文字,或欢喜,或忧伤,或幸福,或迷离。触摸到作者一颗柔软的心,会与作者心心相映,同喜同悲。一遍又一遍地品读,目光在作者名字上徘徊不去,想着:能够写出这样文字的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文字的背后又隐藏着一颗怎样的心?这,或许就是文字的魅力。
四
文字之美,并不在于辞藻的浮华,而在于书写生活,书写对生活的感悟。真正美丽的文字,在于本色自然,恰如真美人,即使粗服乱头,不掩天姿。它需要真实的人生体验和浓浓的生活烟火气,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触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陕西作家李娟曾说:“好的文字,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慢慢欣赏的。”读书如和一位智慧、美好的朋友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时,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这就是文字带给人的美丽力量。
五
文字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它以骨、脉、筋肉与精神血液,承载着天蓝风轻、澄净明亮的世界,成为文化的根基与救赎。写作意味着一朵花芬芳另一朵花,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总有一些文字能拨动我们的心弦,总有一种文字能温暖我们的心。它们代表了我们向往的“真、善、美”,使怯懦者勇敢,卑微者高傲,笨嘴拙舌者才气横溢。
文字,是一个人灵魂的独白。从一个人驾驭文字的程度,大致可以看出其才情的高低;从文字内容的涉猎面,大致能看出其生活阅历与文化学养;从文字的感染力,大致能看出其是否情感丰厚、有灵性。喜欢文字的灵魂都是相通的,通过文学的见赏、情趣的认同、精神的投契,引起心灵的共鸣。读懂了一个人的文字,便读懂了一个人的心。
六
而今,我渐渐在云水中修得禅心,写花月风鸣,写雨落燕飞,写草木烟波。风物长情,日月山河皆是一本故事。我只愿记录下生命中路过的风景和风景里遇见的人,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温柔待之。
一篇好文章,宛如一杯精心炮制的花茶,需用心去品。当花被开水浸泡,茶香弥漫,细细品来,齿颊清芬。在夜晚,在清晨,伴着茗香,静静地沉浸在书里,或让键盘如水一样流淌出串串字符,生活会随着文字渐渐丰润而美丽起来。
窗台上的花草,依然静静地沐浴在暖阳里,淡淡的香气满屋弥漫。捧卷而读,暗香也由指间漾上心头。
文字,是开在心上的花,它不需要华丽的温室,只求一方净土,一点真诚。在这喧哗的世界里,它悄然绽放,以最温柔的方式,见证着我们的存在,抚慰着我们的灵魂。
半程秋色老,一世韶光匆
文/何俊锋
总以为,日子是条漫漫长河,能容得下无数个“明天再做”,却忘了秋阳下的影子,会一天天变短。就像童年攥在手里的糖纸,当时只觉得耀眼,回头看时,早不知遗落在了哪段巷弄里。时光的流水,看似平静,却在不知不觉中带走了许多东西,又带来了新的遇见。我们无法阻止秋色老去,就像无法留住匆匆的年华,但我们可以在秋阳正好时,多晒晒太阳;在桂香弥漫时,多闻闻花香;在家人相伴时,多说说心里话。
半程秋色,是叶片边缘悄悄洇开的浅褐,是晚风里掺了凉意的桂香,是晨露落在草尖时,比盛夏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凉。这“老”,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沉淀,是一种看遍繁华后的沉默与坦然。触目所及,这老去的秋光,像一面澄澈的镜子,蓦地照见了我们自己。仿佛昨日,还是那个在春日田野上奔跑的少年,衣角沾着草屑,发梢带着晨露,眼里装着整片星空与大海。总觉得来日方长,总相信远方有永不落幕的盛宴。可怎的只是一转眼的工夫,揽镜自照,鬓角已寻得见几丝风霜的痕迹;曾经澎湃的心潮,如今更习惯于深潭般的宁静。
我们开始习惯告别,习惯失去,习惯在夜深人静时,与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默默对望。春日的花曾开满山坡,夏夜的星曾落满眼眶,而我们只顾赶路,忘了把它们装进行囊。少年时以为“来日方长”,后来才懂“去日苦多”。韶光,是手心里无论如何也握不住的流沙,是案头日历上飞速翻过的页码,是父母眼角骤然加深的沟壑,是孩子一夜之间拔高的个头。它快得让人心惊,它让童年的纸鸢、青春的信笺,都成了泛黄的曾经。它快得让人在某个午夜梦回时,怅然若失,不知那么多的日日夜夜,都去了何方。
或许,不是时光走得太快,而是我们总忙着追逐前方的风景,忘了停下来看看身边的美好。就像这半程的秋色,若是只顾着感叹落叶的凋零,便会错过桂花的芬芳,错过晚霞染红天际的绚烂,错过晚风里传来的阵阵虫鸣。秋色虽老,仍有枫红灼灼;韶光虽匆,仍有此刻温热。桂香会散,秋阳会斜,但那些攥在手里的温暖、记在心里的感动,永远不会被时光带走。你看,风正翻动你手中的书页,阳光正落在你杯中的茶烟,秋正把半程的叶子吹成诗,时光正把一世的故事,写在每道认真生活过的纹路里。
不必追悔错过的晨露,不必焦虑未至的霜雪,你走过的每一步,都已在时光里开成了花。半程秋光里藏着过往的痕迹,一世韶华中装着未来的期许,认真活在当下,就是最好的治愈。当半程秋色映入眼帘,一世韶光掠过心头,愿我们都能如这深秋的天地一般,褪去浮华,沉淀智慧,于寂静中生长出力量,于短暂里活出永恒的模样。草木用枯荣写就轮回,我们用经历读懂慈悲。前方或许有寒冬,但心中,已为自己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温暖的灯。
强家沟街头遇四户村巡游小贩
文/強玉昌
老挝娇娘四户媳,
巧携儿郎卖香芸。
豆花筒里春风满,
巷尾街头暖众邻。
感穆氏兄妹书法习作
文/康登科
用笔真淳面貌新,
筋柔骨劲味纯真。
不求闻达惟心爱,
书写恬然墨有神。
2025.10.16于扶风
芦苇
文/鲁翔
摇缀着风的呼唤
让呐喊飞得更高更远更有爆发力
根始终坚定立场
任凭你雷鸣电闪污泥封裹
一腔热血从水里喷发
又从影子里摆渡出勃勃生机
在天和地的透明里
潇洒一把也奋斗一把最终卧在低处
2025-10-13于宝鸡
盼春
文/强玉昌
秋尽寒风吹叶残,
冬来霜雪覆阶前。
莫叹此际清寥久,
春天已藏梅蕊间。
品读山西省大同市(机要局)郭文全大哥7月3日有感
文/胡星
诗校毕业实力真,
句句中文泰安诚。
虽无手段幕后举,
但有鞭策爱国心。
2025年10月16日作
品读胡星君赠诗,步原韵奉答:
文/郭文全
机要风清笔有神,
大同秋色映初心。
文全纵马边关远,
我亦横戈报国恩。
诗校同怀真铁骨,
句中常念泰山诚。
若逢明月桑干水,
共把清辉寄故人。
2025年10月16日作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