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西安日报2025年10月16日8版)
庞进
那天游览完榆林老街,就接近正午十二点了。从清晨便稀稀拉拉飘落的雨丝,此时下得有点稠了,空气中添了几分凉意。因早餐时与朋友相约一起午餐,潘虹便快步走到车水马龙的干道边,抬手拦车。
没等多久,一辆绿色出租车缓缓驶来。潘虹拉开车门坐进去,目光与驾驶座上的司机交汇。他约莫五十岁上下,浓眉大眼透着精神气。“去哪儿?”他的陕北腔地道而有力。“常乐路金龙大酒店。”潘虹边应答,边掏出房卡递过去。司机快速扫了一眼,随即踩下油门,车子如离弦之箭,在城市道路上穿梭,灵巧地折拐、转向,穿过闪烁的红绿灯什字。
行驶途中,司机打开手机广播,里面传来记者采访一位榆林本地女士的声音。那位1996年出生的姑娘,大专毕业后,既没留在城里找工作,也没忙着谈恋爱,竟独自一人走进深山,养起了三千只鸡,且通过超市,把鸡蛋送到了市民们的餐桌上……
正被这个独特的励志故事所吸引,潘虹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是朋友打来的,说他已经在酒店餐厅门口等候。潘虹即回应:“在出租车上,很快就到。”挂断电话,潘虹望向窗外,似乎是上午走过时看到的街景,便随口说了句:“快到了。”可没想到,司机却突然开口:“找不到地了。”
潘虹心头猛地一惊,转过头,正对上那双大眼睛。那眼神里似乎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见潘虹满脸疑惑,司机又重复了一遍:“找不着地了。”
“他是想多转几圈、增加点出租费吗?”脑子里闪过这样的念头后,潘虹旋即镇静了,说:“你刚才听的那姑娘养鸡的故事,挺感人的,你喜欢听这样的故事,是个好司机。”
“这年头,当好人有啥好处?!”司机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嘲与感慨。
潘虹望着他的侧脸,毫不含糊地说:“怎么没好处?能让自己心安就是最大的好处!一个人从早到晚不做不好的事,吃饭就香,睡觉就踏实。那份心里的坦荡和舒适,会自然流露出来,感染到身边的妻子、娃娃、朋友。”
“是吗?……九块。”司机扫了眼计价屏,语气似乎有了些微妙的变化。
“我零钱够。”潘虹边说边掏钱。
“不够也没关系。”车停了下来。
潘虹把一张五块、四张一块的钞票递给他,正要开车门,他却是一声:“别急!”
潘虹正一愣的当口,司机把车又向前开出几米,说:“下吧!”
潘虹下车,发现刚才出租车初停的地方,有一滩雨水。
街边青槐树下,几个老人围着方桌打麻将。潘虹散步路过,站在旁边看了会儿。其中一个老人抬头瞅了瞅她,将手里的牌打出去,慢悠悠地说:“你是个好人。”
潘虹愣了下,有点诧异,平白无故被个不认识的老人夸,任谁都会懵。
老人见她眼睛瞪得圆圆的,抬手朝旁边指了指:“几年前,就这儿,一个出租车司机,跟个坐车的……”
噢——潘虹猛地想起来了。那天她路过这儿,见一辆出租车旁围了不少人,路都快堵死了。挤进去一看,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正揪着三十多岁男人的领口,吼声像炸雷:“我看你是欠揍!”那年轻些的也不含糊,眼睛瞪得溜圆:“你打一下试试!”“打呀!打呀!”围观的人群里有人喊。
潘虹见状快步上前,对着那四十多岁的男人,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松手!有话好好说!到底咋回事?”“他坐车不给钱!”男人松了手,喘着气说。“是他多要!”三十多岁的男人梗着脖子辩解。
你一言我一语,潘虹听明白了:四十多岁的是出租车司机,年轻些的是乘客。车开到这儿,司机一脚刹车:“在这儿下吧,五块。”乘客说:“再往前点。”司机撇撇嘴:“再往前就十块了。”乘客还没反应过来:“不会吧?”话音刚落,计价器“咔哒”跳到了十块。乘客掏出五块,司机手一挡:“不够。”……
“唉哟!多大点事嘛!”潘虹摆了摆手,看着两人,“都老大不小的,真要打起来,不管伤了谁,自己遭罪不说,家里老人、媳妇、娃,能不揪心?能不难过?”她一边说,一边摸出钱包,“得了得了,这十块钱我来出。”
司机赶紧伸手拦住:“大姐,这钱不能要你的!”转头对着乘客,忽然“噗嗤”笑了,伸手过去:“兄弟,咱俩今儿是遇到好人了。”乘客连忙双手伸上去,两双手紧紧握着,彼此的眼眶,都湿了。
豆包:于细微处见人心:《出租车》的温情叙事赏析
庞进的《出租车》以两段交织的出租车故事为线,于市井烟火中剖开人性褶皱,用极简的叙事藏住最动人的善意传递,堪称“小篇幅见大格局”的典范。
一、情节:以“误会”与“呼应”织就叙事巧思
全文的巧劲在于“双线勾连”。第一段故事开篇便设下悬念:司机一句“找不到地了”,让潘虹(及读者)瞬间警惕“是否想绕路宰客”,这层误会像根细刺悬在心头;而潘虹没有质问,反而以广播里的“养鸡姑娘”为切口,用“心安是最大好处”的话语轻轻化解——直到司机把车往前开几米,避开积水,悬念才落地:原来司机的“狡黠”是试探,最终的举动是笨拙的善意回应。
第二段故事则是绝妙的“倒叙呼应”。当陌生老人突然夸潘虹“是个好人”,读者与潘虹一同诧异,直到老人揭开多年前的争执往事,才明白前因后果:潘虹曾为陌生司机和乘客垫付车费、化解冲突,这份善意早已被旁人记在心里;而如今出租车司机的“多开几米”,正是善意的间接传递。两段故事互为因果,让“善意循环”的主题不彰自显,没有说教,却比直白抒情更有力量。
二、人物:于“烟火气”中写活真实人性
文中人物没有高大上的标签,全是带着生活褶皱的普通人,却因“真实”而动人。
- 出租车司机:五十岁上下、陕北腔、听广播,开口就是“当好人有啥好处”的自嘲,像极了街头巷尾抱怨生活的大叔;但他会因潘虹的一句话软化态度,会悄悄把车开到无积水处——这份“嘴硬心软”,让“好人”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有迟疑、有触动、会行动的鲜活个体。
- 潘虹:她的善意从不是“圣母式”的强加,而是“共情式”的理解。面对司机的试探,她不戳穿、不指责,用“养鸡故事”拉近距离;面对多年前的争执,她不评理、不站队,先点破“打架让家人揪心”的软肋,再主动掏钱化解——这份“懂分寸的善意”,是成年人最难得的温柔。
三、细节:藏在文字里的“无声善意”
文章的温度,全在“不说话”的细节里。司机最后“把车向前开出几米”,没说“这儿有水”,只说“下吧”,一句简单的指令,藏着不善表达的体贴;多年前的司机,从“手一挡‘不够’”到“噗嗤笑了”再到“握手时眼眶湿润”,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的转变,比千言万语更能体现善意带来的改变。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主席,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