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1989年9月,我怀揣着对工作的憧憬踏入岗位,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窗棂,照亮了初识杨艳嫦老师时她温和的笑脸。那时的她,既是指导我业务的前辈,也是朝夕相处的工友,更像一位默默守护在旁的慈母。
刚参加工作的我总有些毛躁,是杨老师手把手教我整理文档,提醒我“做事要稳,待人要诚”。她会在我因失误沮丧时递上一杯热茶,轻声说“谁不是从错里学乖的”;也会在我和同事起争执时,悄悄拉我到一旁,教我换位思考的道理。那些关于为人处事的箴言,像种子落在心田,慢慢长成了我立身处世的根基。
更难忘的是她对我生活起居的牵挂。冬天看到我穿得单薄,便带来她亲手织的毛线衣;加班晚了,总能在抽屉里发现她热好的馒头。她的关心从不是轰轰烈烈的表达,却像春日暖阳,一点点焐热了异乡游子的心。(30多年过去了,记不清哪年我的生日宴上,可她对我的鼓励与鞭策永远定格在我脑海里。)
岁月流转,杨老师到了退休年纪,随后移居德国,这一去便是近三十年。原以为相隔万里的距离会冲淡情谊,却不料时差与山海都成了祝福的注脚。我们的问候从未间断,她的鼓励也从未缺席。每次视频通话,她总会细细询问我的近况,眼角的皱纹里盛着跨越国界的牵挂。
最让我动容的是她对国事与我身边事的上心。国内的重要新闻、家乡的点滴变化,她总能第一时间通过视频转发给我,仿佛从未离开这片土地。就像今早九点,我随手发了一条抖音记录生活,没过多久便收到她的消息——她竟将那条视频转发给了我,附言里满是鼓励的话语。后来才想起,德国与我们有七个小时的时差,那时的她,正处在凌晨两点的深夜。
屏幕那端,九十岁的她或许戴着老花镜,在寂静的夜里一遍遍翻看手机里的消息,只为不错过我生活里的细碎瞬间。这份跨越近三十年、漂洋过海的牵挂,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师生情、同事情。那些深夜里的转发,清晨的问候,都在诉说着一份不曾褪色的惦念。
如今,每当我遇到难处,总会想起杨老师当年的教导;每当收到她的消息,便觉得浑身又充满了力量。原来真正的情谊从不怕距离阻隔,就像她从德国发来的每一份祝福与鼓励,始终温暖着我前行的路。
写於武江河畔2025年10月15日
注:1、时间过得真快,仿佛昨天才在办理出国定居繁琐的手续,眨眼间近30年了。
2、远在异国他乡的您,点赞了几个“粤北坪石镇喜相逢”的视频,想家了吗?回来,我们聚聚……
作者简介: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