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风云变化(1991—1996)
赵青云仰头望着电厂高耸的烟囱,铁塔直插灰蒙蒙的天空,浓烟如黑龙般翻滚。口罩边缘已染上黑色粉尘,手中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数据——炉温波动、煤气利用率、焦炭产出率。这些数字在他脑中不断重组,却始终缺了最关键的一块。
三十岁的他,靠电大自学完成了主修热能工程,毕业论文《高炉余热回收系统优化模型》被导师誉为“有突破性思维”。可当真正踏入这座建于1958年的老厂,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几乎将他快要击垮。“小赵,别看了,走吧。”车间主任老肖拍了拍他的肩,声音沙哑,“这烟囱冒了三十年烟,还能不冒?上面说要‘节能减排’,可钱呢?技术呢?谁来改?”
赵青云没说话,合上笔记本塞进帆布包。那天晚上,招待所的油灯下,他翻遍了从省档案馆借来的技术资料。1990年,国家正式提出“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战略;1991年,《节能法》起草工作启动;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改革浪潮席卷全国。但对这座华北平原的老国企而言,变革仍像远处的雷声,响而不至。
三天后,赵青云向厂长提交了《焦炉煤气余热梯级利用改造方案》。他提出将高温烟气引入新型换热器,预热助燃空气,同时回收蒸汽用于供暖发电。测算显示,年节能量可达3.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近8万吨。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你这是纸上谈兵!”生产科长冷笑,“新设备要多少钱?停产多久?出了事故谁负责?”“我可以带队试点。”赵青云站起身,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先在三号锅炉做小规模改造,周期不超过二十天,预算控制在八十万元以内。”
厂长皱眉:“哪来的钱?”“申请集团里的技改专项基金。”赵青云翻开文件夹,“去年河北某钢厂类似项目获批八十二万,我们基础更好,成功率更高。”
最终,厂领导班子勉强同意立项,但附加条件苛刻:若未能如期投产或影响产量,项目立即叫停,责任人调离岗位。
接下来的十七天,赵青云几乎住在了车间。他带着五名年轻技工,白天拆装管道、调试阀门,夜里研究德国引进的换热器图纸。没有CAD软件,所有设计靠手绘;缺乏精密仪器,他们用土办法校准温度传感器。有一次,因焊接失误导致蒸汽泄漏,滚烫的气流喷出三米远,赵青云扑上去关闭阀门,右手掌被灼伤,缠着纱布继续指挥。
第十九天凌晨四点,系统首次联动试运行成功。监测屏上,排烟温度从320℃降至165℃,助燃空气温度提升至280℃,蒸汽压力稳定在1.2兆帕。值班工人激动地喊:“烧嘴火焰变蓝了!燃烧效率上去了!”那一刻,赵青云靠着墙滑坐在地,累得说不出话。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一个月后,华北电力集团派专家组验收。当看到实时能耗数据比改造前下降18.7%,且焦炭质量未受影响时,带队的王处长当场拍板:“这个项目,列入全国首批重点节能示范工程。”
掌声响起时,赵青云却注意到角落里的老肖。那位曾劝他“别做梦”的车间主任,正默默摘下帽子擦了擦眼角。
同年夏,赵青云受邀参加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在北京饭店的会场上,他遇见了来自华东电力设计院的林晚晴——一位专攻工业余能回收的女工程师。她戴着细框眼镜,语速轻快,提问犀利:“你的换热器防积灰设计考虑过北方冬季高湿度问题吗?”
两人争论了整整二十多分钟,最后相视一笑。
“你很较真。”散会后,林晚晴递给他一张名片。
“你不也是?”赵青云接过,指尖触到纸面微凉。
彼时他们都未料到,这场相遇,将在五年后掀起一场更大的风暴。
雪花落在厂区新装的太阳能集热板上,迅速融化成水滴,顺着玻璃表面滑落。赵青云站在综合能源管理中心二楼平台,俯瞰整座焕然一新的工业园区。曾经乌烟瘴气的焦化厂,如今屋顶铺满光伏板,冷却塔旁矗立着风力发电机,地下管网纵横交错,输送着来自各工序的余热。
三年间,他带领团队完成三次重大技改。先是推广“青云式”余热回收系统至全厂六座焦炉,随后主导建设区域集中供热网络,将废热供给周边居民区;去年更牵头整合煤气、蒸汽、电力三联供系统,使全厂综合能源利用率达76%,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他也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班组技术员。如今他是锅炉三班班长,省劳模,还戴上了“五一劳动奖章”。但荣誉背后,压力如影随形。
“赵班长,华东电网那边又来电催了。”刚来的大学生小李匆匆跑来,“他们质疑我们自备电厂并网后的调度稳定性,要求暂停送电。”
赵青云皱眉。这套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他近两年的心血结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将焦炉煤气发电、余热锅炉、光伏风电与市政电网柔性互联,实现“削峰填谷”。理论上既能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又能为城市提供绿色电力支持。
可现实中,旧体制的壁垒比技术难题更难攻克。
“我去一趟上海。”他抓起外套,“顺便见个人。”
三天后,赵青云走进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大楼。会议室里,林晚晴已是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五年光阴让她褪去青涩,多了几分沉稳干练。她听完项目介绍,沉默良久。
“你知道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吗?”她问。
“技术标准不统一?调度机制缺失?”赵青云猜测。
“是利益。”林晚晴摇头,“你们每多发一度电,地方电网就少收一度费。他们宁可让机组低效运行,也不愿开放通道。”
赵青云苦笑:“所以我们成了‘麻烦制造者’。”
“但也可能是破局者。”林晚晴忽然笑了,“我手上有个课题——《跨区域分布式能源协同调度模型》,缺一个真实案例支撑。你敢不敢,把你们的系统接入我们的试验平台?”
“当然。”赵青云毫不犹豫。
合作启动后,风波接踵而至。有匿名信举报“某国企擅自并网危害电网安全”;上级部门发函要求“暂停非常规供电”;甚至有媒体撰文称“个别企业借环保之名行垄断之实”。最艰难时刻,老陈打来电话:“小赵,有人想动你。”
“我知道。”赵青云平静回应,“但数据不会说谎。我们一年减排二氧化碳42万吨,相当于种了两百万棵树。这笔账,历史会算。”
年底,国家经贸委联合六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工业企业能源梯级利用与分布式供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余热余压发电并网”,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文件附件中,赫然引用了赵青云班组团队的三项技术参数作为行业标杆。
就在众人以为风波平息,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更为猛烈的危机悄然降临。
一个深夜,赵青云正在办公室整理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运行数据,突然接到小李的紧急电话,声音带着明显的慌乱:“赵班长,不好了!智能控制系统遭到黑客攻击,现在整个能源调度系统陷入混乱,部分设备开始不受控制地运行!”
赵青云心头一紧,立刻冲向控制中心。一路上,他看到厂区内灯光闪烁不定,一些设备发出异常的轰鸣声。赶到控制中心时,里面一片混乱,技术人员们正手忙脚乱地尝试恢复系统。
“情况怎么样?”赵青云大声问道。
“黑客手段很高明,我们暂时无法夺回系统控制权。”一名技术人员焦急地回答,“而且他们似乎对系统很熟悉,正在篡改关键参数,如果继续下去,可能会导致设备过载损坏,甚至引发爆炸!”赵青云的脸色变得十分凝重,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旦发生爆炸,不仅整个厂区会毁于一旦,周边居民区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启动应急预案,手动切断部分关键设备的电源,防止过载。”赵青云迅速下达指令,“同时联系网络安全专家,看看能不能追踪到黑客的来源。”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手动切断电源时,却发现部分电路已经被黑客锁定,无法进行操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
就在这时,林晚晴打来了电话:“赵青云,我收到消息,这次黑客攻击可能是竞争对手指使的,他们不想看到你们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成功推广,想借此机会彻底摧毁你们的项目。”
赵青云握紧了拳头,眼中闪过一丝愤怒:“不管是谁,我都不会让他们得逞。现在最重要的是先稳住系统,你那边有没有什么办法?”
林晚晴沉默了片刻,说道:“我这边有一些网络安全方面的资源,我让他们尽快联系你,看看能不能协助恢复系统。但时间紧迫,你们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挂断电话后,赵青云看着混乱的控制中心,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无奈。他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秒都可能决定着整个项目的生死存亡。
就在众人感到绝望的时候,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突然喊道:“赵班长,我发现了黑客攻击的一个漏洞!他们似乎在利用系统的一个旧版本软件漏洞进行攻击,如果我们能快速升级软件,或许可以夺回控制权。”
赵青云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立刻准备软件升级,动作要快!”
技术人员们迅速行动起来,开始下载和安装最新版本的软件。然而,在升级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软件与部分硬件设备不兼容,导致升级进度缓慢。
“不能放弃!”赵青云大声鼓励道,“我们一定能度过这个难关。”
就在软件升级接近尾声时,黑客似乎察觉到了危险,加大了攻击力度,试图在软件升级完成前彻底破坏系统。控制中心的屏幕上,各种警告信息不断闪烁,设备的声音也越来越嘈杂。
“坚持住!”赵青云紧紧盯着屏幕,心中默默祈祷。
终于,软件升级完成,技术人员迅速夺回了系统控制权。他们立刻对系统进行了全面检查和修复,调整了被篡改的参数,设备逐渐恢复了正常运行。
一场惊心动魄的危机终于化解,赵青云长舒了一口气,瘫坐在椅子上。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湿透。
1995年末,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工作会议。赵青云作为唯一基层代表发言。讲台上,他没有念稿,只展示了一张照片:1992年焦化厂浓烟蔽日,与1995年蓝天白云下的现代化工厂对比鲜明。
“过去三年,我们节省的能源,足够点亮一座百万人口城市的路灯三年。”他说,“这不是奇迹,只是一个普通工程师和他的同事们,选择相信——改变,是可能的。”
台下掌声雷动。
会后,有记者追问:“您觉得什么是真正的劳动模范?”
赵青云想了想,答:“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状,而是当你离开岗位十年后,还有人愿意沿着你走过的路,继续向前。”
回程飞机上,他翻开日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1995年12月28日,晴。
风很大,但方向是对的。”
作者简介:陈荷兰,女,汉族,1963.6月生人,笔名鹤榄,中央党校本科毕业。爱好文学创作、琴棋书画,中国美协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发表《与时光对饮》《一件尘封棉衣》《 逐梦画家秦笄山》《唢呐与铜锣的暗码—V先生》等散文,并在中国诗歌网发表短篇小说《修真元气,变谷鬼子落花》等给多篇散文诗歌配音。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