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祁念曾,汉族,中共党员。河南洛阳人,3岁起定居宝鸡。1963年至196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作家,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以诗歌和散文见长。著有诗集《人生之恋》《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报告文学《千秋业》。代表作《延安,我把你追寻》入选多版语文教材。其作品兼具文学性和时代性。


《家乡的臊子面》
作者:祁念增
平常,总有人问我,你最喜欢吃什么?我脱口而出:家乡的臊子面。
我的家乡在关中西府,相传是当年姜太公钓鱼的地方。那里没有深圳这么多的高楼大厦,但是民风却极其的淳朴厚道。谁家要是来了亲戚朋友,主人便忙前忙后,切肉擀面,做好香喷喷的肉臊子,再配上黄花,木耳,胡萝卜,豆腐做汤,这一会儿的功夫,便端出一碗碗热腾腾的臊子面。
关中的女子,那里心灵手巧,擀的那个面呢,又白净又筋道,一层油汪汪的肉臊子浮在碗里,再调上点红鲜鲜的辣椒、酸溜溜的老陈醋,那味道,让你一辈子都忘不了。你到农村去看看,逢年过节,那是家家剁肉户户擀面,风箱拉的是咚咚直响,火苗是呼呼直窜,前锅下面后锅调汤,无论是大人小孩挑起那白晶晶的面条,嘴巴一张,香的是出了声,吃的人是满头大汗,满脸是油光闪闪,嘴唇还能染个圈,接着你再打个饱嗝,伸个懒腰 --- 哎哟,舒服的跟腾云驾雾一样。

然而,然而让我和臊子面真正地结下不解之缘的,是30多年前。我刚从学校毕业,被下放到关中西部的贫困山区接受再教育,住在一家姓陈的老乡家里。白天跑上10几里的山路去修田,晚上呢,累的呀,那骨头跟散了架一样,倒在炕上是一动都不想动。每天吃的无非是玉米饼子、荞麦糊汤,再配上几个白萝卜咸菜。这几个月下来,我这一大小伙子瘦的也就剩下80来斤。有一天早晨,寒风呼啸,我这的头啊,昏昏沉沉的,躺在炕上,是怎么爬也爬不起来。这时候门咯吱一声响,房东陈大娘走进屋来,她50开外头发花白,满脸是皱纹纵横,双手被岁月折磨的是又黑又粗,就像干枯的树枝。她抚摸着我的额头:娃,你病了,发烧了。我摇摇头说 :不要紧,睡一会儿就好了。

哎!陈大娘叹了一口气,轻手轻脚地走。迷迷糊糊当中,我又听到了拉风箱的呼呼声,叮叮当当的切菜声。过了一会儿门又开了,房东陈大娘端着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面,颤巍巍地走到我的跟前说:娃,快趁热吃,吃了出出汗就好了。碗里是白生生的面条,红彤彤的辣椒还配了几块黄澄澄的鸡蛋。好久没有吃过这样的面条了,我这一看见哪,口水直往外面冒。就在这个时候,陈大娘的小孙子也跑了进来,他眼巴巴的瞪着我手里的碗,我这才想起来,陈大娘她家的白面早没了。

于是我忙问道:大娘,哪来的面?大娘说:别问了,麻利,快吃吧!我拿鸡蛋去供销社换的。天哪!陈大娘他们一家的柴米油盐全靠这两只老母鸡下的蛋去换哪,我这心头一热呀,这泪花花就在眼眶里打晃悠,手里挑起的面条,仿佛有千钧的重量!
后来我来到了大城市,但我怎么也忘不了那碗热腾腾的臊子面,忘不了黄土地的父老乡亲对我的一片骨肉情深。我想啊,如果深圳的街头上也能有碗臊子面,也能有臊子面里的一片真情,那该多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