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旧小区改造里的民生温度
作者/葛国顺
据2025年10月14日今日高邮报道:高邮市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便按下“启动键”。这次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共涉及大淖社区、北海社区等33个小区。这项备受期待的民生工程,不仅让老房子穿“新衣”、老小区展“新颜”,更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居住品质,为高邮建设宜居城市夯实民生基础,为高邮市正府此暖心举动点赞!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旨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完善社区功能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惠民生扩内需、推进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早在5年前就颁布了《关于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高邮市政府遵循国办发的《指导意见》要求,做到“五坚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改造重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征求居民意见并合理确定改造内容,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坚持因地制宜,做到精准施策。科学确定改造目标,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层层下指标;合理制定改造方案,体现小区特点,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持居民自愿,调动各方参与。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小区关联单位和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改造,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坚持保护优先,注重历史传承。兼顾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落实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要求,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在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品质的同时,展现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坚持建管并重,加强长效管理。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将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融入改造过程,促进小区治理模式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老旧小区改造目标及内容从单-走向多向,强调在补齐民生短板的基础上以市场手段挖掘社区潜力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高度城镇化的城市。这次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聚焦居民需求,既有建筑外立面、楼道的“面子”翻新,也有道路翻建、车位规划的“里子”优化,同时还包含雨污分流、充电设施增设、监控设备升级等便民配套建设,全方位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
斑驳的墙面、堵塞的管道、无处停放的车辆…… 曾是许多老旧小区居民生活的 “心头堵”。这些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老房子,随着时间推移,基础设施老化、功能配套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改善居住环境成为老百姓最迫切的期盼。文游新村的改造工程也在加快推进。外墙出新、路面翻修、地下雨污分流改造,以及照明与监控设备升级等多项工程同步展开。施工现场,工人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全力确保工程按期推进。
而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的落地,恰如一场 “及时雨”,精准滴灌到民生需求的 “根系”。从修补破损的路面、更换老化的水电管线,到增设便民的电梯、规划整齐的停车位,再到打造休闲的口袋公园、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改造的每一笔都落在了居民的心坎上。施工队进场时,居民们围拢过来细细打听进度;电梯安装调试时,老人牵着孙辈的手兴奋地提前 “试乘”;新花园建成时,邻里们搬出小板凳晒太阳、话家常…… 这些细碎的场景,正是改造工程最生动的注脚。
政府的暖心,不只在 “改”,更在 “问”。改造方案制定前,工作人员逐户上门征求意见,把 “改什么、怎么改” 的决定权交给居民;施工过程中,及时公示进度、回应诉求,让居民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力争把好事办好。这不是简单的 “面子” 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 “里子” 工程 —— 它改的是居住环境,暖的是群众的心,聚的是社区的情。
在新世纪花园小区改造现场,一派繁忙有序的施工景象:脚手架上,工人正专注地进行外立面翻新;地面上,降尘设备持续运转,有效控制扬尘;一旁的黑色雨污分流管道整齐摆放,即将铺设。作为本次改造的小区之一,新世纪花园将完成16栋楼的整体升级改造。当老楼重新披上 “新衣”,当曾经的 “痛点” 变成如今的 “亮点”,老旧小区不仅找回了 “青春模样”,更重新凝聚了邻里温情。这一项项改造工程,就像一条条纽带,一头连着政府的民生承诺,一头系着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让 “住有所居” 朝着 “住有宜居” 稳步迈进。
(2025.10写于草页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