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高级”词:配得感。
从字面意思理解,配得感就是指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值得拥有某些美好的事物,比如赞美、尊重、荣誉等。
事实上,配得感背后的核心就三个字:我值得。
有的人配得感比较高,而有的配得感比较低。
比如,配得感高的人:
被赞美或肯定时,会大方接受并感谢。
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会积极主动去争取,觉得自己值得拥有。
在各种人际关系里,会觉得值得被好好对待,而不是委曲求全。
相反,低配得感的人:
被赞美或表扬时,总觉得自己配不上,甚至因此而感到羞愧。
面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会选择退缩,觉得自己配不上,轮不到。
在各种人机关系里,把好东西给别人,自己就将就一下就行,偏向低姿态的讨好。
作为父母,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低配得感的人,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值得好东西,值得被好好对待的,值得被赞美的……
同时,
我们也不希望孩子的配得感“太高”,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所有的好东西都是理所应当,否则就是自己被亏待了。
事实上,养育过程,我们并不是拿着一把“标尺”,去测量“配得感”多少才算刚刚好,而是我们在养育过程,从小为孩子铺垫好一些底层逻辑,最后水到渠成地实现:
孩子有自我价值感、有自我认同感(也就是有配得感);同时,他们懂得感恩,不把自己所得都认为是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天生有特权。
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我们做好以下这几件小事,帮助孩子达到“配得感”的理想状态。
01
起点和基础:0-1岁
婴儿时期,宝宝们其实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认知。但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孩子未来良好的“配得感”打下基础:
1. 悉心照顾,满足宝宝的基本需求,如喂养、安抚和陪伴;
2. 及时回应宝宝的哭闹,让宝宝感受到安全感和被关注;
3. 给予足够的拥抱和微笑,用温暖的互动告诉宝宝他们是被爱的。
这些亲密和积极的互动和响应,会让宝宝建立起“我是值得被爱”的基本信念,这是自我价值感的最初来源。
02
建立自我意识:1-3岁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在探索“我是谁”和“我能做什么”。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
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例如让他们自己决定玩哪个玩具,今天穿哪件衣服等。这些小小的决定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主感。
2. 允许孩子表达“不要”,适当尊重孩子的选择。例如,当孩子拒绝喝水时,不必强迫他们。让孩子体验因果关系,承担后果,有助于他们理解决策的重要性。
3. 鼓励孩子探索,但提供安全支持。比如,孩子可能对蚂蚁很感兴趣,但当蚂蚁爬到脚上时又感到害怕。这时,家长可以安抚孩子,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4. 帮助孩子应对社交挑战。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分享和轮流玩耍方面可能会有困难,因为他们正在学习自我意识和物权概念。家长可以用简单的语言示范如何分享,
03
培养自我价值感,欣赏努力:3-5岁
学龄前的孩子喜欢与他人比较,比如“我是最快的吗?”、“我是不是最棒的?” 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内在价值体系,而不是过分依赖外部的评价。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方法促进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建立:
给予客观、平衡的反馈。鼓励孩子努力尝试,而不仅仅是“赢”。比如:“你比赛的时候全力以赴了,真棒!我为你感到骄傲。” 这样,孩子不仅能为自己的努力感到自豪,也能学会欣赏别人的成功。
2. 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而不是仅仅关注输赢。例如,在询问比赛结果之前,先问:“你有认真尝试吗?”或者“你玩得开心吗?” 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重要的不是输赢,而是享受过程和努力付出。
3. 和孩子一起玩简单的棋类或卡牌游戏。通过轮流玩游戏,孩子可以学会合作、耐心等待,同时增强社交自信。
4. 鼓励孩子参与家务,比如摆放餐具或整理衣物。让孩子承担一些简单的责任,会让他们感到被信任,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责任感。另外,通过自身体验和参与,也让他们知道一些看着十分寻常的事情,其实也需要有人花时间和力气去做。
04
自尊、自信的关键期:5-12岁
进入小学后,孩子们会开始将自己与同学和朋友进行比较。他们的自尊心可能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比如:
学习能力和学业表现
外貌形象
运动能力
社交能力和交友情况
在学校里,孩子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自信心受挫,可能会影响“配得感”。但这些经历能帮助他们认识到:即使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做到完美,他们仍然值得被爱,被认可,并且可以相信自己。
父母可以试试以下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达到合理的“配得感”:
1. 在孩子放学后给予更多的爱和陪伴无论孩子当天的表现如何,都可以用拥抱、温和交流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被爱被关注。
2. 关注孩子的努力和勇气,而不仅仅是结果比如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在学校舞台上表演时很紧张,但你鼓起勇气去尝试了,这真的很棒!” 让孩子明白,勇敢尝试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3. 鼓励孩子在遇到挫折时继续尝试如果孩子尝试一次没有成功,可以鼓励他们再试一次:“再试试看!妈妈相信你,只要坚持再试试,你可以做到的。” 这种鼓励不仅能增强自信,还能培养孩子的韧性(resilience)。
4. 帮助孩子应对社交挑战,例如可以告诉孩子:“当你想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时,试试面带微笑,小朋友们都会希望与看上去很友善的人一起玩。” 还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如何主动融入群体,这能让他们在交友时更有信心。
5. 给孩子机会尝试不同的活动让孩子接触各种兴趣爱好,比如听音乐、绘画、手工、运动、阅读等,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我认同感。
现在隔三差五就会有很多新词出现,乍一听,很高深莫测的样子,但其实背后的道理并没有那么复杂或者高深。
比如今天聊的“配得感”,其实归根结底是我们从小培养好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体系。而这两者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系很大。
我们把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孩子的“配得感”就差不到哪里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