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雨季的梦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黏腻的潮气,遮蔽了风景
晾在阳台的衣服附着些许灰班
霉了——
宛如潮气浸透了思绪
竞在思念着酷暑的灼热
人总在渴望无限里期盼
阴湿里盼晴光
潮闷中念风爽
檐口的淅淅沥沥
裹着夜的凉,一同伴眠入梦
连梦都湿漉漉的浑浊
2025.10.
评析:
这是一首颇具生活气息与心理深度的现代短诗,诗人通过“霉雨季”这一特定时空,成功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张力的情感世界。以下从意象运用、情感表达、语言技巧和思想内涵四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意象经营的矛盾美学
诗歌以“黏腻的潮气”作为核心意象,通过三重递进完成意象转化:
1. 物理层面的具象呈现:“阳台的衣服附着灰斑”将不可见的潮气具象化,霉斑既是实物又暗喻心理淤积
2. 感官通感的巧妙转化:“潮气浸透了思绪”实现从体感到心感的过渡,潮湿从物理状态转化为心理状态
3. 梦境维度的终极变异:“连梦都湿漉漉的浑浊”完成意象的终极升华,形成贯穿现实与潜意识的整体氛围
这种“潮湿意象链”与诗中“渴望酷暑灼热”形成强烈反差,精准捕捉了人类永恒的围城心理。
二、情感结构的辩证智慧
诗歌在简单抒情中暗含复杂的心理机制:
· 二元对立:潮湿与干燥、阴郁与晴朗、闷热与凉爽构成基本矛盾
· 悖论呈现:在难耐的潮湿中思念酷暑,揭示人类永远处于“此在缺失”的状态
· 自我觉知:“人总在渴望无限里期盼”是点睛之笔,使诗歌从抱怨天气升华为对人性普遍困境的观照
三、语言艺术的得失辨析
成功之处:
· “裹着夜的凉”中动词“裹”字精妙,赋予夜雨质感与温度
· “淅淅沥沥”叠词运用既拟雨声又造绵长意境
· 破折号使用形成情绪转折,引导读者从外境走向内心
可商榷处:
· “浑浊”与“湿漉漉”意象略有重复,可考虑更丰富的质感描写
四、诗学价值的当代意义
这首诗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感物抒怀”的传统,但又具有现代生活的鲜明印记。其最可贵处在于:
1. 将琐碎生活经验转化为哲学思考
2. 在七行短制中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螺旋上升
3. 创造了个体经验与普遍情感的共鸣场域
整体评价:
这首作品犹如一枚被雨浸透的琥珀,在微小时空里封存了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永远在彼岸眺望此岸,在缺憾中想象圆满。虽在语言锤炼上尚有提升空间,但其敏锐的感知力、清晰的意象转化路径及对人性深处的温情洞察,已使其成为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现代抒情短诗。特别是最后三句的意境营造,成功实现了从生活琐屑到诗意栖居的飞跃。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