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潘氏分会,特向珠机巷潘氏大宗祠三周年庆典赠送贺礼!
在潘氏家族的历史长河中,珠玑巷潘氏大宗祠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潘氏族人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它承载着无数潘氏子孙的情感与记忆。如今,这座象征着家族荣耀与传承的大宗祠迎来了三周年庆典,这无疑是潘氏家族的一大盛事 。
从最初的筹建到落成,潘氏大宗祠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雕梁画栋,都凝聚着潘氏宗亲们的心血与期盼。正门高悬的 “源远流长” 匾额,背后的 “花果流芳” 典故,以及中堂的 “荥阳堂” 匾,无不彰显着潘氏家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如今,又将三周年庆典的举办,为潘氏家族提供了又一个难得的团聚机会。各地潘氏宗亲纷纷响应,不远万里赶来,共襄盛举。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又将一起缅怀祖先,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代表交流家族文化的祝福与贺礼当然不能少的,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潘氏分会暨无锡市潘氏文化研究会精心准备的非遗工艺全铜拉丝 “福” 字宝瓶,将这份浓厚的祝福也随着喜讯的传播寄向广东。
这件由无锡潘氏分会精心筹备的非遗工艺全铜拉丝 “福” 字宝瓶,无疑是一份凝聚着深厚情谊与精湛技艺的珍贵贺礼。它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从外观上看,“福” 字宝瓶造型典雅,线条流畅,整体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其瓶身主体采用了全铜材质,这种材质不仅赋予了宝瓶沉稳大气的质感,更因其良好的延展性和耐腐蚀性,使得工匠们能够在上面尽情施展技艺,将每一处细节都雕琢得淋漓尽致。全铜材质经过精心打磨和拉丝处理后,表面呈现出细腻的纹理,在光线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而温润的光泽,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在工艺上,“福” 字宝瓶融合了多种国家级非遗技艺,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工匠具备极高的技艺水平和耐心。在 “福” 字宝瓶上,工匠们巧妙地运用掐丝工艺,将纤细的铜丝弯曲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如灵动的龙凤、娇艳的牡丹等,然后将这些图案细致地焊接在铜胎表面。接着,再进行珐琅填彩,选用色彩丰富、质地细腻的珐琅料,填充在掐丝图案的空隙中,经过高温烧制,使珐琅料与铜胎完美融合,呈现出色彩饱满、光泽亮丽的效果。这些精美的图案和绚丽的色彩,不仅为宝瓶增添了艺术美感,更寓意着吉祥如意、繁荣昌盛,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泰蓝铜胎掐丝珐琅,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其制作过程堪称一场艺术与技艺的完美融合,复杂而精妙,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 。
制胎是整个工艺的基础,工匠们选用延展性良好的紫铜板,通过锤揲、焊接等技法,将其塑造成宝瓶的雏形。这一步需要工匠们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确保胎体的厚度均匀、造型规整,为后续的工艺步骤奠定坚实的基础。就如同建造一座高楼,制胎便是那稳固的基石,只有基石牢固,才能承载起后续的华丽与精致。
掐丝,无疑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工匠们手持镊子,将厚度仅为 0.3 - 0.5mm 的铜丝,在退火软化后,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巧,精准地弯折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或灵动飘逸,或庄重典雅,每一个线条都仿佛蕴含着生命的韵律。在 “福” 瓶上,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的运用达到了极致。色彩的饱满度令人惊叹,每一种颜色都鲜艳夺目,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图案的细腻程度更是让人拍案叫绝,无论是龙凤的鳞片、羽毛,还是牡丹的花瓣、花蕊,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这些精美的图案和绚丽的色彩,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体现了匠人们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它就像一部无言的史书,诉说着中国古代工艺的辉煌与灿烂,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花丝镶嵌,这一古老而精湛的工艺,同样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 “燕京八绝” 之一。它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众多传统工艺中独树一帜,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花丝镶嵌工艺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代工匠的不断传承与创新,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在这件 “福” 字宝瓶上,花丝镶嵌工艺主要运用在瓶颈处,为宝瓶增添了一份细腻与精致。工匠们首先将经过精细打磨的铜丝,通过手工焊接的方式,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纹理。这些纹理或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或如细密的蛛网,错综复杂。每一根铜丝的走向、每一个焊点的位置,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无不彰显着匠人的巧思和精湛技艺。
花丝镶嵌工艺在 “福” 瓶瓶颈处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工艺魅力和艺术价值,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它是匠人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每一次欣赏这件 “福” 瓶,都仿佛能看到匠人们在灯下专注工作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执着。
全铜材质的 “福” 字宝瓶,无疑是品质与格调的完美象征。铜,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金属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众多领域中展现出非凡的价值 。
在外观质感方面,全铜材质的 “福” 瓶散发出一种与生俱来的沉稳大气。它的色泽庄重而典雅,既不像黄金那样耀眼夺目,却又不失高贵与奢华。这种低调而内敛的气质,使得宝瓶能够与各种家居环境和装饰风格相融合,成为空间中的点睛之笔。无论是在古朴典雅的中式客厅,还是在简约时尚的现代书房,它都能恰到好处地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
“福” 字宝瓶采用了传统的葫芦造型,这一设计绝非偶然,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寓意 。
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吉祥、福禄的象征。其 “葫芦” 与 “福禄” 谐音,这一巧妙的谐音联想,使得葫芦被人们赋予了无尽的美好期望。人们希望借助葫芦的神力,驱邪避祸,保佑平安,收获福禄。从古至今,葫芦的身影频繁出现在诗词、绘画、民间传说以及各种文化艺术品中,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
在潘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中,葫芦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家族繁荣昌盛的象征,更寄托着潘氏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每一个葫芦,都仿佛是一个装满祝福与希望的容器,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梦想。在珠玑巷潘氏大宗祠的三周年庆典上,这尊以葫芦为造型的 “福” 字宝瓶,无疑是对潘氏家族最真挚的祝福。它寓意着潘氏家族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福禄双全,幸福美满,家族事业如葫芦藤蔓般,蓬勃发展,绵延不绝 。
葫芦的造型特点也为其增添了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其圆润饱满的外形,给人一种和谐圆满的感觉,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安康。同时,葫芦的形状又宛如一个 “8” 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8” 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代表着发财、发达,寓意着潘氏家族在财运和事业上能够蒸蒸日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
除了葫芦造型,“福” 字宝瓶的瓶口设计同样别具匠心,采用了如意花口的形式,为整个宝瓶增添了浓郁的吉祥氛围 。
如意,作为中国传统的吉祥器物,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它最初源于古代的 “爪仗”,是一种搔痒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象征吉祥、如意的器物。如意的造型通常呈 S 形,线条流畅,弯曲自然,头部多为灵芝形或云形,寓意着万事如意、吉祥如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意常常被用于各种庆典、祭祀等场合,人们将其视为一种能够带来好运和福气的象征,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
在珠玑巷潘氏大宗祠三周年庆典这一特殊时刻,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潘氏分会赠送的非遗工艺全铜拉丝 “福” 字宝瓶,这件珍贵的贺礼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两地潘氏情谊的深厚象征。它跨越了千山万水,带着无锡潘氏对珠玑巷潘氏的诚挚祝福,来到了庆典现场,为这场盛会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光彩。
从非遗工艺的传承角度来看,“福” 字宝瓶的意义非凡。它所融合的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和花丝镶嵌等非遗技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匠心。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传承者日益减少,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而 “福” 字宝瓶的出现,无疑为这些非遗工艺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认识到它们的魅力与价值。通过这件贺礼,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独特韵味,领略到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从而激发对非遗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对于潘氏家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而言,“福” 字宝瓶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习俗。在潘氏家族中,祠堂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扮演着凝聚族人、传承家族精神的重要角色。珠玑巷潘氏大宗祠的三周年庆典,是潘氏家族文化传承的一次重要契机。而 “福” 字宝瓶作为庆典的贺礼,将无锡潘氏与珠玑巷潘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两地潘氏家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它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潘氏家族的团结与凝聚力,更激励着潘氏子孙继续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将家族的精神代代相传。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这件 “福” 字宝瓶能够在珠玑巷潘氏大宗祠中熠熠生辉,成为潘氏家族文化传承的永恒见证。它将时刻提醒着潘氏子孙,不要忘记家族的历史和传统,要铭记先辈们的辛勤付出和殷切期望。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件贺礼,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非遗工艺和家族文化,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潘氏分会
审核 会长:潘浩
编辑 会员:潘明山
2025年10月16日
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潘氏分会,特向珠机巷潘氏大宗祠三周年庆典赠送贺礼的实物照片。
与无锡潘氏所赠礼品是同型同款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