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建构与行动书写:
《昆仑赋》与《美韵天山赋》的当代赋体创新路径
作者:三 无
在当代西域题材辞赋创作中,赵建东《昆仑赋》与刘书环《美韵天山赋》虽同以古典赋体为形制,却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现实关怀路径:前者以昆仑山为核心,完成 “地理实体 — 文化符号 — 精神图腾” 的三层建构,让古老神话与历史在当代重获生命力;后者以美韵天山朗诵艺术团为焦点,展开 “团队初创 — 实践深耕 — 价值辐射” 的行动记录,将文化传播的鲜活细节融入典雅辞章。两篇作品一 “虚” 一 “实”,一 “符号” 一 “行动”,共同拓展了古典赋体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表达边界。
一、《昆仑赋》:以神话历史为经纬,建构昆仑的文化符号体系
昆仑山作为华夏文化中的 “神山”,本就承载着集体记忆,但《昆仑赋》的突破在于,它并非简单堆砌与昆仑相关的典故,而是通过 “分层赋写”,将昆仑从具体的地理空间,升华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 这个符号既包含远古的精神基因,也承载着当代的民族认同。
(一)符号的 “溯源层”:神话典故的精神锚定
赋作开篇即跳出对昆仑 “形态” 的浅层描摹,直接切入神话维度:“练昆岗之石,挖黄河补苍天之漏”(女娲补天)、“衔斯处之粒,精卫填碧海之渊”(精卫填海)。这两个典故的选择极具深意:女娲补天的 “担当” 与精卫填海的 “执着”,并非单纯的神话叙事,而是为昆仑符号注入了第一层精神内核 ——华夏民族面对困境时的抗争与坚守。
随后,“窥昆仑之瑶圃,白蛇苦盗芝草”“吞昆仑之灵药,嫦娥独奔广寒”“穆王驾八骏之乘,追风逐电。王母开群仙之宴,凤髓龙丹” 等典故,进一步丰富了符号的内涵:白蛇盗草的 “情义”、嫦娥奔月的 “孤勇”、穆王会王母的 “文明对话”,让昆仑从 “神性之山” 变成 “人性之山”,承载着中国人对 “情义”“探索”“交融” 的价值追求。这些典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勾连,共同构成昆仑符号的 “精神溯源层”。
(二)符号的 “延展层”:历史叙事的时空贯通
神话为昆仑符号奠定了 “远古根基”,而历史叙事则让这个符号实现了 “时空延展”。赋作中,“尧疆舜帝,壮国门南疆之边”(圣王守土)、“神魂远游,登阆苑之屈子”(文人追思)、“瘦影南指,负贝叶之玄奘”(行者求法)、“西北虎贲,黑石山军歌回荡”(军民守护),从尧舜到屈原,从玄奘到近代军人,不同时代的 “昆仑守护者” 被串联起来 ——昆仑不再是静止的山,而是流动的 “文化坐标”,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与它对话,为它增添新的意义。
这种 “时空贯通” 的写法,让昆仑符号突破了地域限制:它不再是西域独有的 “山”,而是华夏文明共同的 “精神地标”。正如赋中所言 “胸襟博大,囊括九丘八索。沉钩浩瀚,蕴涵五典三坟”,昆仑的 “博大”,本质上是华夏文化的 “博大”;昆仑的 “尊荣”,是华夏文明 “令万岳而俯首,领亿载而为尊” 的象征。
(三)符号的 “传播层”:从文本到公共空间的落地
昆仑符号的建构,不止停留在文本层面,更通过传播实现了 “公共化”。根据文本背景,国家一级演员李书迪制作朗诵视频、策勒县 “源起昆仑 —— 诗歌之源” 交流会播放作品、赵建东发表主题演讲,这些行为让《昆仑赋》从 “案头文学” 变成 “听觉文学”“现场文学”—— 当昆仑的神话与历史通过朗诵的韵律传递给大众,当 “昆仑之魂” 与 “我与策勒” 的个人体验结合,昆仑符号便从抽象的文化概念,变成了大众可感知的 “情感符号”。
即便网络上存在版本差异(如加入量子科技的论坛版本、侧重神话的抖音版本),也从侧面证明了昆仑符号的 “生命力”:不同平台的演绎,本质上是大众对这个符号的 “再解读”,而《中华辞赋》官方版本的 “规范作用”,则确保了符号核心精神不被消解 —— 这种 “官方规范 + 大众演绎” 的传播模式,让昆仑符号既保持了文化严肃性,又具备了现实传播力。
二、《美韵天山赋》:以实践细节为血肉,书写文化行动的鲜活史诗
如果说《昆仑赋》是 “对精神符号的建构”,那么《美韵天山赋》则是 “对现实行动的书写”。刘书环没有选择天山的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而是将目光聚焦于美韵天山朗诵艺术团的十年实践,用辞赋的典雅形式,记录下一场 “文化润疆” 的具体行动 —— 这场行动有主体、有细节、有成果,让古典赋体变成了 “当代文化实践的档案”。
(一)行动的 “主体锚定”:从团队到个人的清晰画像
赋作首先明确了文化行动的 “主体”—— 美韵天山朗诵艺术团,以及核心推动者秦毅。开篇 “衔命十载,别有人间”“拔犀擢象,聚东西南北之高班”,寥寥数语勾勒出团队的 “成长轮廓”:从初创时的 “负任蒙劳,委重投艰”,到后来汇聚 “仁圣”“高班”(有才华的人),团队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
而对秦毅的刻画,更是让 “行动主体” 变得立体:“秦毅领帅,深眸回望”“解衣卸甲,文化不坠其鞍;居高放眼,自信胜其刀枪”,退役军人的身份与文化实践者的角色形成呼应 ——“卸甲” 不 “卸志”,用 “文化” 代替 “刀枪”,这种形象既符合 “新时代奋斗者” 的特质,也让文化行动有了 “人格化载体”。赋中 “桑弧矢志”“宵旰忧劳”“凤翥鹏翔” 等词语,进一步强化了秦毅 “以文化为使命” 的担当,让行动不再是 “集体的空泛叙事”,而是 “个人与团队共同的追求”。
(二)行动的 “细节填充”:从活动到传播的具体落地
这些细节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极具画面感:读者能想象到公众号里的精彩推文,能感受到专场朗诵会的热烈氛围,能体会到主题活动中的家国情怀。正如赋中所言 “声摇河岳之皆知,名布远疆之宇寰”,这些细节共同证明:文化行动不是 “走过场”,而是 “实实在在的影响”。
(三)行动的 “价值升华”:从实践到 “文化共同体” 的构建
赋作没有停留在 “记录行动” 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挖掘行动的深层价值 —— 构建 “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颂党恩、咏初心,举精神之束炬;写新闻、做美篇,奏时代之号角”,点明行动的 “时代方向”:文化传播不是孤立的,而是与 “党恩”“初心”“时代” 同频共振;“沃之心灵,德比昭昭;开之眉瞆,辉耀斓斓”,写出行动的 “精神价值”:通过朗诵滋润心灵、传播美德,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在新疆落地生根;“为‘文化润疆’,传播文学,功莫大焉”,则直接点出行动的 “战略意义”—— 它是 “文化润疆” 的具体实践,是连接不同群体、凝聚文化认同的纽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赋作的注释,44 条注释不仅解释了 “懿识”“跂踵首翘” 等古典词汇,更补充了艺术团的宗旨(“为社会服务、为大众诵读”)、秦毅的身份(“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兵团朗诵艺术学会副会长”)、活动的影响(“被《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报道”)—— 这些注释让赋作的 “行动书写” 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也让 “文化共同体” 的构建有了 “可考证的依据”。
三、合论:符号与行动的互补,赋体的当代 “破界”
《昆仑赋》与《美韵天山赋》看似路径不同,却共同完成了古典赋体的当代 “破界”—— 它们证明,赋体不仅能 “咏山水、颂功德”,还能 “建构文化符号、记录现实行动”,而两者的互补性,更让西域文化的当代表达变得完整。
从 “内容互补” 来看,《昆仑赋》建构的 “昆仑符号”,为《美韵天山赋》的 “文化行动” 提供了 “精神内核”:美韵天山艺术团传播的,正是昆仑符号所承载的华夏文化精神;而《美韵天山赋》记录的 “文化行动”,则为《昆仑赋》的 “符号建构” 提供了 “实践路径”:昆仑符号不是 “空中楼阁”,而是通过一场场朗诵、一次次传播,变成大众认同的文化共识。两者形成 “体用关系”—— 昆仑符号是 “体”(精神本体),文化行动是 “用”(实践应用),缺一则失之片面。
从 “赋体创新” 来看,两篇作品都突破了古典赋体的 “题材局限”:《昆仑赋》让 “神话历史” 不再是 “怀旧的复古”,而是 “当代精神的溯源”;《美韵天山赋》让 “现实行动” 不再是 “通俗的报道”,而是 “典雅的文学记录”。它们都恪守赋体 “语句流畅、韵律和谐” 的特质(《昆仑赋》的对仗、《美韵天山赋》的依《词林正韵》),却又融入现代元素(《昆仑赋》的 “民族精神”“国泰民安”,《美韵天山赋》的 “公众号”“文化润疆”),实现了 “古典形制” 与 “现代内容” 的完美融合。
结语
《昆仑赋》与《美韵天山赋》的价值,不止在于它们是优秀的辞赋作品,更在于它们为当代传统文体创作提供了 “可借鉴的路径”:传统文体的生命力,不在于 “固守古典”,而在于 “与现实对话”—— 可以像《昆仑赋》那样,从文化符号中挖掘精神内核,让古老记忆服务于当代认同;也可以像《美韵天山赋》那样,从现实行动中提取文学素材,让鲜活实践获得古典韵律。当文化符号与现实行动通过赋体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篇作品的艺术魅力,更是传统文学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 “无限可能”。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