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的村庄
——西流南村采风日记
文/黄玉明
九月一日,星期一
坐地铁一号线到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很方便,但我还是打了个车,提前五分钟到达乘车点。组织者王芳在车下等着,车上已经坐了几个人。问声老师们好,便逐一求加微信。第一位是介子平,关注他的公众号好长时间,还同为省城的书法名家写过文章,稍有印象,冒昧喊出来,果然是他。第二位是苏二花,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群里看简介写了不少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三位刘云霞,与我同为退役军人,一说便有了亲切感,她提前从临汾过来。然后依次是韩淑芳、张玉虎、韩锡章老师。加韩老师时,他说我们早就是好友,郭志清推荐的。我“哦”一声,想起他还在自己主管的报纸上发过我一组诗。韩老师是个活跃人,每天晒他的报纸版面、喜欢的诗词,朋友圈我们经常“见面”。
然后又陆续来人。待随团采访的《山西日报》记者李霈箐匆匆赶来,时针指向八点十五分,车起动,往长治进发。
一路说说笑笑,十一点半钟,到达采风目的地——长治市潞城区辛安泉镇西流南村。
西流南村位于潞城区东部,地处辛安泉域腹地,属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素有“长治生命泉”“上党小江南”的美誉。“环抱青山烟树稠/一湾绿水向东流/耕椎归去牛羊下/日落平川晚渡舟”,车距西流南村还有一段路,从这里走出去的天津文学院签约作家王芳就开始给我们介绍这里的美景。车外果然是青山环抱,绿水萦绕,一波一波的绿向车窗扑来,一浪一浪的金稻从眼前闪过,让我想到自己的家乡桂林。车在村口停下,村支书刘庆祥早早等在这里,他把我们引进旁边的毓芳园,热情地说“上车饺子下车面,今天中午吃面”。
趁等上面的时间,又陆续加了几个作家的微信:谭曙方,闫文盛,张玉,李慧丽,王芳,陈为人等,都是我久闻其名而未曾谋面的文坛大家。饭后安排我们住农家。徐建宏、李敬泽、我、司机吴文平四人住一个大院,房东叫马庆芳。徐建宏临时有个会议、李敬泽从平陆来,都还在路上。驻村第一书记韩春雷把我和小吴带到一个深巷子,女主人已经在门口等我们。我看她五十岁左右,便叫她小马。她说我姓常,我家他姓马。马庆芳,我以为她就是房主。放下行李与小吴加微信,发现他网名竟叫“莫言”。心中一喜,没想到我能和“诺奖得主”同居一屋。
采风活动由山西散文学会组织,安排很满,稍事午休,便组织参观。西流南村附近尽是古迹,光“国保”古建就有三处。我们先看原起禅寺,唐寺宋塔,小巧而精致,2001年国家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前一副联:“仙境圣元神威万古,灵山六合法力长存”。内中的一副联刘书记在给我们介绍时背过:“雾迷塔影烟迷寺,暮听钟声夜听潮”。从书法上看,后一联的上下联显然不是同一时代的笔墨,却在岁月的流转中,共同守护着这座古寺的安宁,迎接八方朝客。接着参观李庄的武庙、文庙,身处期间,红墙黛瓦,仿佛还能听见往昔的铿锵武韵与朗朗书声。返程时看了黄河壶口气势般的浊漳河景点,以及辛安泉域、喊泉、文昌阁等。
饭后安排的是篝火晚会。在村广场,中间一个大圆柱桶里,红焰夭夭,星火哔剥,周围坐了不少村民。主持人王芳,点到谁谁上,节目是作家们即兴发挥,有歌,舞,诗朗诵,戏曲,等等。互动时村委班子成员也被请上“舞台”献艺。最后是迪斯科舞曲,大家一起上场,围着篝火欢跳。会跳的村民也笑着加入了进来,火光映着一张张笑脸,温暖着这个夜晚。
篝火渐熄,与徐建宏、李敬泽、“莫言”四人往房东家走,脚下是淡淡的月色,一如我小时候在村里踩过的样子。女主人见我们回来,给徐建宏、李敬泽安排了一间房,但房间只一个大床,两个男人挤一起终究不便。后来换成一人一间。看得出,我和“莫言”住的是真正的客房,他们两人的应该是房东儿女们回来住的。我们顺便把女主人从村委会领回的洗漱用品拿上,拖鞋、洗澡毛巾套装、牙膏牙刷一应俱全,还有一床薄被子,透着农家的贴心。
院子宽敞,时间尚早,几个人搬出凳子,围着一张石桌坐下来聊天。把女主人也请过来,问一些村子里的情况,也相互交流下各自的见闻,观感,不觉间月亮爬过头顶。夜空在上,星光点点,凉风习习,眼前一片瓜秧玉米蔬菜。我们的交谈,在山村安静的夜晚,越过大院高墙,与浊漳河的流水声融为一段小夜曲。
九月二日,星期二
早上定闹钟六点半响,六点钟,人就醒了。仰卧着看房顶,才发现房间是一种窑洞造型,难怪一夜清凉舒适。起床洗漱,隔壁的徐建宏早起来了。他来到我洗漱的地方,说“出去走走?”
正准备出门,女主人也起来了。打过招呼,我试探着问:“待会儿做饭时,能不能多做一点?我想尝尝你家的农家饭”。她“嗯”一声,算是答应。
我们往篝火晚会的方向走。整洁的村巷,整齐的民居,一条柏油公路直通潞城,616路公交车在村广场等人。途经一个院子时,一树柿子横到面前,青黄的果实压在树身上,我和建宏忍不住停下来照相。接着走过一片竹林、一片枣林,眼前一片玉米地。建宏说,今年雨水不给力,需要雨的时候不下,导致好多地方玉米收成下降。路边有两个等公交去潞城的村民,我们指着玉米问长势。他们说,这一带水好,靠浇水呢,长势还好。
散步回到农家,没想到他们已经吃过了。女主人为我端出准备好的玉米、油条、腌黄瓜,摆到院子的桌上,并说,给你做个面汤。正欲出门的男人说,给煮个鸡蛋。
我坐下,黄灿灿的玉米与在超市买的完全两个口味,体会到真正的软糯香甜。我品着这方水土的馈赠,目光不时望向厨房里女人忙碌的身影。十几分钟后,她给我端出满满一大碗面条。完全不是我理解的面汤。她解释说,在这里,面条是没有汤的,有汤的就叫面汤。
我把三节玉米和一大碗面“打扫”干净,谢过主人,来到村里的会议室。上午先是与村里领导座谈,对西流南村的发展以及开展文化旅游提建议。先是刘书记向大家介绍村里的基本情况,印象最深的是,因为要保护水源,村里总共两千多点的土地,有一千七百多亩被划进了禁耕区。面对困境,村委一班人从发展文旅方向寻找出路,且已经做到一定规模。韩书记则表达了乡村守望与振兴的困惑:炊烟越来越老,发展生机亟需激活和保持。然后作家们依次发言。在谭曙方会长、陈为人老师等讲完后,主持人把王芳请上了台。她说她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作家,从来没有忘记这一方水土……说到动情处,声音哽咽,让在坐的许多人眼眶湿润。
座谈中,不时有作家被潞城电视台的记者请去采访。面对镜头,在谈及对西流南村的印象时,我说是 “清泉环绕的人间仙境”;说起村里的特色,我讲了“古建林立的文化瑰宝与淳朴热情的乡土人情”;而对于如何打好文旅这张牌,我建议 “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让更多人看见西流南村的美”。
座谈会结束,参加采风的山西省散文学会秘书长、太原市南内环双语学校校长、教育家毛永林带着图书和学习用具,来到西流南村小学,向学校和孩子们赠送礼物。他说要把西流南村作为自己学校的研学基地,将村小学作为城市与乡村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与毛校长交往多年,如此有情怀、有大爱的作家、企业家真是难得。仪式中照相时,毛校长几次喊我入列,让我跟孩子们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合影。
下午先看村里的特色企业。灯笼厂里,各色灯笼悬挂其间,透着浓浓的民俗气息;根雕公司,原本不起眼的树根,在工匠手中蜕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然后来到非遗传承人、乐户王进支家,看他珍藏的乐谱、乐器、服装、道具等,听他讲一生的非遗传奇。七十五岁的老人,一声唢呐,让所有人的心紧了又紧,由衷生出敬意。回到毓芳园晚餐时,上了当地的一种酒。王芳说,她以此酒为背景,创作过一部小说,市里改编成了一部电视剧,没署名也没给她稿酬。我问后来呢,她说市长发话,都是宣传家乡,作贡献了。
九月三日,星期三
昨晚临睡前,徐建宏、“莫言”问我,明早去不去爬山看庙,他俩决定与大伙一起去。我顿了一下,想起白天听说的,这山上的庙所求皆准,每年大年初一早上,附近村民都会去争上第一炷香,便也决定去。不想凌晨三点多,一阵雨声把我打醒。“莫言”说:山爬不成了。
雨打着窗,离我那么近。躺在床上听了一会,竟没有了睡意,索性用手机写起稿子来。伴着雨声,得《西流南村》《乐户》两首。此行的“作业”,便打算以一组诗完成。
复睡至七点起来。晾衣绳上的毛巾、袜子都被雨水淋湿。洗漱时先洗毛巾。女主人客气地过来打招呼。洗漱完去邀徐建宏散步,门关着,窗帘大开,他已经出去了。
便叫上“莫言”。来到广场,LED大屏正播着音乐电视,徐建宏与韩春雷俯身低头在看灵贶王庙碑上的文字。今天是九三大阅兵,上午村里要组织大家在这里观看。据说村子里有两名军人也在受阅部队里。
饭后我们先去看了一个取水点。自来水公司的小车在前面带路,我们的考斯特跟在后边。这里关乎到用水安全,一般不会让人参观的。能来这里,算是地方对作家们的格外信任。
九点多回到广场,村民们已经坐在大屏前看直播。凳子上有水,一个村民站起来,让我去坐她的。中途口渴,便回房东家拿水杯。半路赶上一个同向的大娘,她一定看出我是省城来的作家,便冲我笑,问我住谁家。我告诉她房东的名字,她说就在前面,刚才走过去的是他家儿子。我没注意从我身边走过的人,哦了一声。这时大娘指着房东的巷子说:“到了,就是这。有门么?”
我拐进巷子,大娘继续往我们用餐的毓芳园方向走去。进了大院,一女子从厨房出来,看我一下,讪笑一下。女主人说,是我妈。“看不出来,这么年轻”。女人说,七十四了。
看完阅兵,村里安排参观他们的“青葱农场”,这是西流南村向外呈上的一张新名片。客车在盘山路上转了几道弯,大约二十分钟,来到一个山门。下车,门前坐几个农人,一条黄狗跟在为我们开门的主人身边。几声鸡鸣传来,我探头远处的山沟,见一群群的鸡满山满沟撒欢,被雨水洗过的阳光,晃着我的眼睛。
我们先看大棚。豆角,西红柿,黄瓜都快过季;刚种下的小葱碧绿着,一洼一洼,忘记了时令已经入秋;葫芦棚架上,垂吊着大大小小的葫芦,人走过去,个高的定要低头。刘书记介绍说,暑假不时有学校组织人来旅游采摘,开学了,昨晚又是一场雨,今天只有我们来参观。
从蔬菜大棚出来,一行人随书记往山上走。山上是果园,有桃,李,梨,枣,苹果,西梅,等等。垂下来的枣子个很大,随手摘一个放进嘴里,鲜甜清香。有人问昨天吃的西梅是这山上的吗?书记说是,几位女作家嚷着要去摘西梅,说好吃,比超市的甜。
我、李慧丽,王芳没有跟着上去,王芳说她吃不惯那洋玩艺,从小养成的味蕾顽固不化。“莫言”半路返回来,手里拿着几个玉露香梨,给我一个。说,水多,甜。
等大家摘西梅回来,我们沿着下坡路往回走。路两旁的作物各自妖艳,土豆,玉米,红薯,油葵,芝麻,花生,这些超市里的常客,在这里享受着最贴心的“绿色”保护。北方种芝麻花生较少,有两位作家没见过,把花生茂密的苗叫成了土豆;看到芝麻说,都是果实呀,怎么就开花节节高了。懂的人就一阵解释,一阵欢笑。
看完天台庵最后几个景点,回到毓芳园已是午后一点多。我和建宏去房东家取行李,与主人告别,说些感谢的话。返回的路上,一面之缘的大娘坐在家门口,远远的跟我打招呼,大声问吃饭了没有。建宏说你认识?我说上午碰到过一次。
按主人说的,上车吃饺子,吃完饺子返程太原。刘云霞、李敬泽一个临汾一个运城,坐高铁往南走,匆匆吃过中途离席,大家站起来送行,说些一路平安的话。我们的行李都早就放车上了,吃完直接上车,村委班子也都来送行。挥手之间,满是淳朴的乡情。
车启程,一路往北。大家开始昏昏欲睡,走了一个多小时,“市场导报”的韩总拉开了嗓门,车上活跃起来。最年轻最漂亮又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张玉家在榆社,最早下车。车快到时,谭会长关切地问,有人接吗?著名传记作家陈为人打趣说,你问的不对,应该问有几个人来接。车上一阵笑。车到地点停下,又有人说,要不要下去看看,来接的人会不会打架?又是一阵笑声。
再见,张老师!再过一会儿,车上的我们也会握手相别。此行采风,感受在身,收获在脑,铭记在心。什么时候再访西流,看浊漳河,沐古城风,观乡村月,吃山里果,喝泉域水,饮潞城酒,品农家饭,体乡亲情,写眼里景,抒胸中情?明年,后年,每一年……
西流山水多情,定会扮靓自己,在老地方,静静等候。
(2025-09-16)
作者黄玉明,男,广西桂林市灌阳县人,高级政工师。1978年2月入伍,铁道兵二师第八团十连服役,1984年转业至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工作,历任文书,干事,秘书,科长,副部长等职。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曾获山西省新闻奖,多次获大路文学奖。
责编: 槛外人 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