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县第一中学始终秉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安全底线,加强队伍建设,实施精细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正加快向“全市领先、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目标迈进。自2014年起,连续12年高考综合成绩全市名列前茅。2015年以来有5人考入清华,7人考入北大等顶尖学府。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国家安全教育实验学校”、“争先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5至2019年间,承德县委、县政府多次为学校记“集体三等功”,并在全县开展“向承德县一中学习”和“弘扬一中精神”活动。

一、高站位谋划,定发展之纲
学校的发展,得益于一个敢于担当、善于谋划的领导团队。
早在2011年,学校提出了第一个三年目标“一年起步,两年突破,三年腾飞”的清晰目标。通过持续努力,学校在2014年高考中实现突破,纯文化课二本上线超过500人,创下了纪录。接着,又确定了第二个三年目标“再突破,再辉煌,再超越”。到了2015年,结束了承德县34年清北录取“0”的历史。
2018年,提出“再塑辉煌,再攀新高,再写传奇”第三个三年目标,到了2021年,又提出“续传奇,争一流,创名校”的长久目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承德县第一中学的领导就有这种精神。受到领导的感染,一中人也纷纷响亮地喊出了“全员本科”“一中第一”“跻身清北”等响亮的口号,这是学校的精气神,是李云龙的“亮剑”精神。
善于谋事,体现在有举措。为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把支部建在年级,提出“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的口号;针对新入职教师较多的实际,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学校”,同时开展新老教师结对的青蓝工程;开展“人人听课,听人人课”活动,有示范课和推门课,新老教师都要听课,不但听课,还要按“一优三缺”的要求人人评课;实行行政管理干部蹲点制、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读课标工程等等。

二、抓制度落地,走严细之径
管理是质量和效益的保障。学校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管理进行,没有盲区,不留死角,形成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新局面。
围绕管理,学校制定了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如《落实教学工作的25项制度》《落实德育工作的21项制度》《班主任工作职责》等。就连早操间操前英语小背的几分钟也明确规定:早操间操诵读,中午课前听读,紧接着核对答案即时反馈;再如读书时双手端书,高度举与额平齐,体委组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负责检查等一个个细节的严格规定。
制度执行是关键。学校明确,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检查,严厉惩处。为保证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学校成立了四个督查组,对各项工作严查、全查、重查、勤查。这种管理的不断改革,是问题导向,体现的是改革的精髓。
坚持不懈抓管理,抓制度,达成了共识,达到了自觉,也就形成了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管理文化链条。

三、搭成长支架,育立业之师
学校致力于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是开展青蓝工程。面对老教师陆续退休的问题,学校每年都新进一批年轻教师,为使他们快速成长,学校开展了青蓝工程,从写教案到板书设计,从教态到站姿,从作业设计到学生管理,老教师真带,新教师真学,这样的工程使得教师队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二是教研活动的系统化设计。每学期开学前的学案设计是一次大教研,要设计出一个学期各个章节的学案,本身就需要整体的研究;每节课前一天的日教研,又是对学案的细化,要形成详细的教案,是精装修。如果把半年前的学案比喻为远光灯的话,那么每天前的教案就是近光灯,教案学案自成一体,远光近光变频聚光;
三是实施教学曝光制度。学校由教学处负责,每学期举办两次“课堂教学曝光会”,就是把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见人见事,以视频的方式公开通报。这种倒逼机制引导教师不断地学、研、改,追求精益求精;
四是要求所有教师进行“讲做中高考题”。学校制定方案和计划,教师人人参与,校长亲自参加,打分评比,严格落实。

四、创高效课堂,提育人之质
学校积极构建高效课堂,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实践。实现这一主张最有力的切入点、最关键的抓手就是先学后教。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学校提出了“八环节”教学模式,八环节模式正是先学后教的具体化。为推动八环节教学法,学校出台了《八环节教学法实施方案》。方案中有名师引领课、教师研讨课、教师过关课,要求进行八环节大讨论。这促使教师人人研究八环节,人人落实八环节,人人创新八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学校的产品是课程。学校落实激情教育、严细管理、高效课堂、低进优出的办学思想都有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这些课程构成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如双德育中的激情励志教育,与之对应的课程之一是评定优秀:每学期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希望之星、进步之星、文明之星,有目标、有计划、有载体、有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课程的育人功能。学校还有日德育,使教育时时发生。学校称之为德育课程。还如整本书阅读,不但读规定的《红楼梦》《乡土中国》,也扩大到《论语》《史记》,学校设置了好书推介课、阅读指导课、展示分享课。也有语文、英语的校本教材,学校称之为学科课程。又如英语午读、晨操前读、下午课前听,听后又马上核对学案即时反馈,这样的小细节,学校也按课程的要求,分解出几个动作,称之为微课程。

五、凭改革之勇,铸辉煌之绩
学校以改革勇气推进各学科建设。为了进行教研改革,推进学科建设,学校制定《关于进一步落实语文教学的相关规定》,定期召开语文教学改革推进会。目前语文学科已经形成校本教材,对学生作文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好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经立为河北省省级课题。
英语学科也精编校本教材,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英语教学的相关规定》,进行三年学科规划,定期召开英语教学改革推进会,使英语教学也迈上了新台阶。启动了历史、政治两个学科的研究实践,开展的“时政大讲堂”活动深受学生欢迎。
显著的改革成效使学校成为区域教育的标杆。2024年,以承德县一中为龙头的教育联合体成立,将其优质教育模式辐射到更多学校,惠及更多学生。
梦虽遥,追则必达;愿虽艰,持则可圆。面向未来,承德县第一中学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来源: 承德县第一中学:王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