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龙窑与镜头
场景1:双河村,李家龙窑外,清晨
· 细雨迷蒙,远山如黛。
· 一座古老的龙窑依山而建,窑身斑驳,如同沉睡的巨兽。
· 李守仁(53岁)站在窑口,布满老茧的手轻抚窑砖,眼神专注而深沉。
场景2:李家院落,陶房内
· 陶轮匀速转动,发出低沉的嗡嗡声。
· 李守仁正在拉坯,一个白瓷碗在他手中渐渐成型,胎壁薄如蝉翼。
· 窗外传来孙女清脆的笑声。
场景3:李家院外
· 李玉蝶(18岁)举着镶满水钻的手机,对着镜头活泼地直播。
· 她穿着破洞牛仔裤,充满青春活力。
· 玉蝶:家人们看!这就是我爷爷传了六代的龙窑,三百年没熄过火!
· 手机屏幕上快速滚动着弹幕:
· “主播,这破窑真能烧出东西?”
· “哇!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 “蝶妹今天素颜也好看!”
场景4:陶房内
· 李守仁听到外面的喧闹,眉头紧皱,手中的雕刀重重落在案上。
· 他走到门口,看着孙女对着手机比心的模样,脸色阴沉。
场景5:村道上
· 赵建国(村支书,50岁)推着破旧的自行车经过,闻声探头。
· 赵建国:守仁哥,跟孩子置什么气?玉蝶搞这个“直播”,是新生事物,镇上开会还鼓励我们要拥抱“数字经济”哩!
· 李守仁:(闷声)数字?我只认得秤杆上的准星。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是给她当猴戏耍的。
场景6:龙窑旁,七天后
· 玉蝶缠着爷爷点燃了最小的实验龙窑。
· 玉蝶:(对着手机镜头)家人们,今天带大家看真正的明代烧窑技艺复活!
· 窑火燃起,跳跃的火光映在她年轻的脸庞上。
场景7:村委会,夜晚
· 老式电话机刺耳地响起。
· 赵建国接起电话,听着听着,腰杆不自觉地挺直。
· 赵建国:(激动)什么?省里的专家?说咱们的龙窑是华东保存最完整的?
场景8:李家堂屋,夜
· 赵建国激动地敲开李家的门。
· 赵建国:守仁哥!大喜事!省里专家说咱们这龙窑是活化石!
· 李守仁握着门框的手指微微发白,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场景9:李家,一个月后
· 玉蝶兴奋地跑进陶房。
· 玉蝶:爷!有人下单了!咱们的牡丹瓷花,卖了七十多件!
· 她翻出祖父的试烧品,用旧报纸小心包裹,手指因激动而颤抖。
场景10:龙窑旁,次年惊蛰
· 省陶瓷协会副会长陪同日本收藏家来访。
· 日本老者仔细端详柴烧茶盏,用流利的中文问:可愿合作开发现代茶器?
· 李守仁沉默地把玩着手中的兔毫盏。
· 角落里,玉蝶正用手机悄悄记录全程。
场景11:李家灶房,夜
· 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
· 玉蝶:(蹲在灶前,脸颊被火光映红)爷,咱家的瓷器真要卖到日本去了?
· 李守仁凝视着火焰,忽然起身。
场景12:李家堂屋,夜
· 李守仁从房梁取下蒙尘的木匣,打开。
· 里面是一枚青玉扳指和一本发黄的《李氏陶录》。
· 李守仁:(声音沉凝)你想做,就去做吧。但要约法三章。
· 玉蝶屏住呼吸。
· 李守仁:第一,宁可少做,不可滥造;第二,价格要实,不欺心;第三,账目要清,来得明白。
· 玉蝶重重点头,眼中闪烁着与灶膛里相似的火焰。
场景13:李家院子,夜
· 玉蝶在直播间郑重宣布“双河陶艺”品牌成立。
· 李守仁在灯下铺开宣纸,开始绘制改良茶具的草图。
· 月光下,龙窑沉默地矗立,窑口还残留着白日的余温。
【第一集 完】
---
第一集创作阐述
1. 核心冲突建立
·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通过李守仁的拉坯与李玉蝶的直播,直观呈现两代人的观念差异。
· 技艺与流量的博弈:龙窑代表的百年传承与手机代表的即时关注,形成戏剧张力。
2. 人物形象塑造
· 李守仁:通过抚窑砖、拉坯、藏木匣等细节,刻画传统匠人的坚守与深沉。
· 李玉蝶:直播时的活泼与包瓷器时的专注,展现新时代乡村青年的两面性。
· 赵建国:作为桥梁人物,体现基层干部对新事物的开放态度。
3. 视觉符号设计
· 龙窑:既是实物也是象征,代表传承的根基。
· 青玉扳指:传统技艺的权杖,为后续传承埋下伏笔。
· 手机屏幕:新时代的窗口,改变命运的工具。
4. 时代感营造
· 2016年的手机画质、直播话术、弹幕内容,精准还原直播电商萌芽期的氛围。
· 乡村场景既保留古朴质感,又透出现代化进程的痕迹。
5. 伏笔铺设
· 日本客商来访引出后续国际贸易线。
· 《李氏陶录》和青玉扳指为技艺传承埋线。
· 龙窑的“活化石”身份为后续文化价值开发做铺垫。
这个开篇既奠定了全剧的现实主义基调,又通过紧凑的剧情推进,将人物命运与时代浪潮紧密交织。接下来可以继续第二集的精细叙写,展现合作社初创期的艰难与机遇。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