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嘉臣
引言:老子《道德经》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四十九章),“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五十九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六十三章),“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
自古以来,德者行善,善者积德,善者好报,德者奇缘。
(十三)九 天 仙 子 九 莲 姑
戴尚书领头,八员战将随后,快马飞奔太极岭而来。远远地,看见一位仙子当道。她头戴银盔,身着白缎,腰缠白丝绦,肩披白绫斗蓬,手持一杆银枪,骑一匹银色白马。日光映照下,连人带马浑身上下泛着银光。斗蓬随风摆动,立马横枪,凛凛威风。
快到跟前了,戴才听那仙子嚷道:“亏你还是大明的兵部尚书,这么慢慢腾腾,没火没性。本仙姑,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啦!”
戴才心想:耶?这倒是谁啊?这么大火气,竟敢对本尚书如此无礼。还没见面等我说什么,她倒先呲答(54)上我了。
离着还有几丈远了,戴才减慢行速,想停下来跟人家客套客套。没想到,那仙子拨转马头,照着马腚蛋子“啪”一鞭,紧跟着又甩出两句——“快!跟上!有话道上说去。”只见白马“嗖——”一下蹿出好远。
戴才无可奈何,只好紧加两鞭,撵了上去,问到:“请问这位仙姑,如何称呼?”
仙子嗔怪说:“怎么的,刚才还给我请安问好,一转眼就又不认的啦?真是贵人多忘事。”
耶,你看看,这又来啦,还没等弄明白怎么会事儿,就又怪上了。戴才心里这么想,嘴上可没敢说出来,一缓口说:“哎呀!仙姑莫怪,我是真不认得你是谁。”
“真不认识,那我就告诉你吧,吾乃九天仙子九莲姑是也。就是刚才在客厅之中,手托金黄鹦鹉冲你抿嘴笑的那一位,这回认识了吧?我真想闷死你!”
戴才一边听着仙子说话,一边仔细观察:瞧她蛾眉杏眼、玉面桃腮的脸上,还带着几分孩童的稚气,难怪她说话这么俏皮了。
听罢仙子说完,戴才恍然大悟。“嘿呦,我说你怎么跟我说话这么放肆呢,原来你是我的九妹呀!”
“谁是你九妹。前世,我是你胞妹,你是我胞兄。今世,我是你仙姑。对吧,六哥!”
“你看看,这不你也喊我六哥了吗?是吧?我前世的九妹。”
“是又怎么样?反正现在我是你仙姑,叫姑太太都行。要不你喊一声,我准答应。”
“是,是。好几百年了,都过了多少辈子啦。叫姑太太也应当,不过分。喂!咱可说正格的啦,啊!这援兵就来了你一个?”
九莲姑有点不高兴了,反问到:“一个,一个怎么啦?就我一个不行?你还非要象十二寡妇征西一样,全部披挂上阵?你还非得把咱那老仙母也搬来不成?就你那点儿事儿,不是我吹大话,本仙姑不废吹灰之力就解了,你信不信?”
戴才虽有些疑虑,但听九莲姑这么一说,也有了信心,就说:“信,信,我信。前世,那杨九妹武功好生了得。今世,这九莲姑又多了几百年的道行,有了神通,肯定就更了不得了。”
“你说这话,我爱听。怎么,对前世九妹的事儿,你还都记住啦?”
“不记得。我那都是从书上看来的。”
“咳,我还以为你都记住了呢。那写书的,又没到过沙场看着咱打仗,他们写的那玩艺儿,比真事差远了去了。那些事,你真一点儿也记不得啦?”
“真一点儿也记不得了,就象杨老仙翁说的,喝了迷魂汤,不认老故乡了。还望前世的九妹、今世的仙姑海涵。”
“嗨!可怜了我那元帅六哥,可惜了你这当今的尚书。要不然,都一起做了神仙,多好!”九莲姑说着,有些伤感起来。
戴才说:“谁说不是呢。刚才,我之所以来的迟了,就是一心想看看咱那前世的亲娘,今世的仙母。可是,杨老仙翁不让,也只好罢了。”
“还多亏老杨洪没让你看,要是让你再看上一回,还不把仙母的心折坏了。你想想,这做神仙的,最根本的就是修心,了情。可这情又最难了。这前世的因缘,母子连心。赶到什么时候能不连了,她老为你可没少折心。又是亲情,又是军情,又是民情,又是国情,她老是哪一样都难以割舍。真是做神仙都做不清静。”
戴才说:“等退了敌兵,你回去替我向仙母问安道谢。我是,前世、今生都对不住她老啊!”说着,戴才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看到戴才如此动情伤感,九莲姑也要哭:“我知道你是个大孝子,等我回来替你尽孝道就是了。六哥,我可跟你说啊,刚才我呲呲答答,那是跟你闹着玩呢。要是没有前世的这一层因缘,只冲一个今世的戴尚书,我可不肯那样和你说话。兴许我还不来帮你这个忙儿呢。”
戴才说:“是,是,我明白,我全明白。”
这前世的兄妹二人,走了一路,说了一路。说说呵呵地,不知不觉来到了阵前。回头再看那八员战将,早甩得老远了。
在离敌营不到一里的地方,二人下了马,登上一座十分有利于观敌瞭阵的山岗,观察敌军营寨的阵势和动静。看看日头在西方的位置,大约刚过未时。
九莲姑郑重其事,一本正经地说:“尚书大人,从现在起我是你的部将,请允许部下进一言。据眼下敌营态势,可以立即开战。到日落,大约还有一个半时辰,可用一个时辰破敌,半个时辰收罗俘虏和马匹,明日再打扫战场。我先去打头阵。依仙家规矩,只助威势,尽量不伤害性命。待我作法,拨掉营帐,折翻人马,敌军完全丧失战斗力后,你再令八位将军冲入敌营,大喊:‘投降不杀。’城内将士听到喊声,必将全军齐出接应。如此,军威慑敌,定会吓破敌胆,收服敌心。然后,再收罗一起,施以宽大,放还生路,敌我修好。日后,敌军定不敢侵扰,必将相安无事。不知此策可否?”
戴尚书听了,心里暗暗佩服。这九莲姑,不光想打头阵,有勇;而且,想出这么多攻心制敌之策,有谋;真是智勇双全,实在难能可贵。于是,斩钉截铁地说:“此策甚妙,正和我意。本尚书,命你为征西讨敌九莲神将,头阵先锋,立即开仗!”
“遵命!”九莲姑一声铿锵有力的遵命,划破长空,直达云霄。只见,从西南方忽忽悠悠地飘来一片白云,打西北方悠悠忽忽地飞来一片乌云。九莲姑冲戴尚书一抱拳:“请尚书大人在此观敌瞭阵,待我打下头阵,仍在此处向尚书大人复命!”
“好!我就在此等候将军报捷。出战!”
“是!”九莲姑一躬手,一纵身,飞落马背。“啪”的一鞭,只见那马闪电一般冲向敌军大营。
九莲姑骑在马上,一边任马驰骋,一边从锦带中掏出一个碗口大小的五行九宫八卦紫罗盘,掐诀念咒:“阴阳合璧,乾坤相生!”
只见,西南白云翻,西北乌云滚,越聚越多,急速飘飞,两云在敌营处相遇。
“轰隆”,一声炸雷,跟着一道拄地通天的立闪,顿时狂风大作,冰雪交加。狂风裹着斗大的冰块,席大的雪片,向敌营袭来。
接着,九莲姑把银枪向空中一抛,斜刺云团,再念诀咒:“横盘成势,竖旋发威。”只见银枪由斜刺变横旋,象车轮子一样转了三圈;然后,直立上钻,又象陀螺一样立旋了三周;进而,银枪变作一条银色巨龙,口喷云雾,尾搅风雪,顿时形成了扶摇直上,擎天柱地的龙卷风。
这时,九莲姑又念道:“坤位起势,火位收敛!”只见那龙卷风卷起千堆雪沙,万块冰石,从西南向北,顺着敌军营寨旋卷过去。到了西北折向东,到了东北拐往南,到了东南转来西。
九莲姑手托五行九宫八卦紫罗盘,骑着快马,追随着龙卷风,也绕了一圈,坤、兑、乾、坎,艮、震、巽、离,步步到位。所到之处,狂风怒吼,雪涌冰滚,沙飞石走,马嘶人喊。一杆杆旗子折断,一顶顶帐篷拔起,一匹匹战马掀翻,一个个敌兵扑倒,一口口军锅飞向空中叮当作响,一片片敌军趴在地上哭爹叫娘,简直是七零八落,乱成一团。
那冰块雪片,就象长了眼睛,专往马头上砸,往人脸上拽,往脖梗儿(55)里塞,往袖筒儿里灌,往裤腿儿里钻。冻得马战战颤颤,冻得人哆哆嗦嗦,一个个麻木不仁,不能动弹。
龙卷风过后,再看敌军营寨,旗子也飞了,帐篷也裂了,马匹也翻了,锅碗飘盆也都碎了,横躺竖卧,乱七八糟,狼藉一片。
九莲姑念罢诀咒,收回银枪,风消云散。
见那八员战将还没有赶到,发现一些伏地马匹和趴着的敌军将士咕容起来,有的想跑。就解下银丝绦抛向空中,在阵中飞马跳起银丝绦舞。
她使出:抛、敛、抻、带,缠、卷、扽、拽;抽、拉、捩、摆;抖、颤、裹、盖;掀、撩、腾、转,绕、拴、抡、甩等种种招术和技法。一抛,飓风骤起,一卷,冰雪齐埋;一摆,冰雪纷飞,一抖,雪浪澎湃;一腾,雪扬高空,一甩,冰雪齐拍。…………
九莲姑边舞着银丝绦,边飞马绕了一周。银丝绦搅起了地上雪,雪拥着银丝绦;九莲姑飞舞着银丝绦,银丝绦又围绕着九莲姑。一时间,也分不清哪是人,哪是雪,哪是绦。只见满天皆白,雪暴肆虐。
最后,九莲姑撒手把银丝绦抛向空中,说声:“银绦作势,风卷雪涌。”
但只见,银丝绦平行着打了三周旋儿,刹时旋风大作,在敌营里踅来旋去。有想跑的,立刻马张人跌;有想咕容起来的,立刻马趴人扑,一个个再也不敢动弹了。
看看时辰差不多了,九莲姑说一声“乾坤相宜,阴阳和谐”,收绦息风,冰雪扑地。
于是,九莲姑来到阵前山岗上,向戴尚书复命。
戴尚书大喜,跪在地上给九莲姑叩头:“九天仙子九莲姑在上,请受凡夫三拜。谢谢仙姑救了大明江山!谢谢仙姑救了全军将士!谢谢仙姑救了我戴才!”
九莲姑双手拽起戴才,激动地说:“是你为国、为民、为家的忠孝赤子之心感动了我,加之咱们前世的兄妹因缘,否则,我不会前来相助,更不会对你如此亲近。忠孝仁善之心,不仅可以通神,也可以感天动地呀!前世,老令公带出杨家一门忠烈,烈得既让世人敬慕,又令世人生畏。但愿今世,你再带出戴家一门忠孝,不负仙母赤忱深望,也不枉我小仙走此一趟。请尚书多保重吧。”
戴才一边答应着九莲姑的叮嘱,一边再三挽留九莲姑住几日,要用天罗面来招待她。
九莲姑说:“我在仙母的管束之下,从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见了男人就规避,养成了不合尘俗的习惯,也造就了冰心无情的秉性,不思红尘,更不愿让尘世凡夫俗子看到我的真身。此次尘缘已了,我一刻也不想多呆了。你的好意我领了。你忘啦,我还得早点回去向咱那仙母复命呢。得,就此告辞!”
说罢,只见连人带马化作一道火闪银光,粲然一亮,消融在夕照灿烂的霞辉之中。
那八员战将,按照戴尚书的吩咐,早在九莲姑复命之前就冲入了敌军营地,大声喊着:“投降不杀!”
守城的将士们目睹了一切,对于刚才城外发生的一幕幕,早看得一清二楚,赞叹不绝。
当看到八员战将在敌军营地上东奔西驰,大喊“投降不杀”时,明白是尚书的军令。就立即打开四门,上万将士蜂拥而出,大声喊着:“尚书有令,投降不杀,投降不杀!”声如雷鸣,震天动地;人如潮涌,摧枯拉朽。
听到如雷的声浪,看到似潮的气势,敌军一个个胆战心惊,魂飞魄散。胡人四部落头领,见大势已去,一个个爬起来跪地上叩首乞降。兵丁们也一片片跪在地上,纷纷磕头求饶。
戴尚书命将士们,把敌军大小头目绑了,监禁起来;把兵丁们轰到四门城厢和校场上监管。
这一仗,除龙卷风大作时,有少数敌人乘乱逃遁外,几万人全部做了俘虏。打扫了三日战场,俘获几千匹战马,几百辆军车,还有无数的兵器粮草。
戴尚书平定了骚乱,把告捷战报和善后处置奏章,派五百里加急驰驿送往朝廷。圣上龙颜大悦,立即准奏,并派员劳徕全军将士。
按照皇上亲批的善后处置奏章,戴尚书以宽大为怀,下令把经过训诫和教化服罪的兵丁俘虏,发给路费,分拨儿全部释放回家。对于敌军大小头目,戴尚书会同朝廷钦差和将领进行训诫,让他们在投降文书上签字划押,服罪称臣,并签订了永不犯边和互市贸易的文书。(有《甘洲绘图》为证)
按照有关条约文书,戴尚书奏请皇上允准,设立了延宁二镇边关互市贸易,互市兴旺,经济发展,边关日益繁荣,边民安居乐业,疆防日益巩固。为朝廷每年节省下大量军需费用。为此,皇上重赏了戴才。(有《甘洲西番图》为证)
戴才抗敌平乱,守边镇疆整整十五年,边关无事,秩序稳定。班师凯旋回朝的那天,皇上真地率满朝文武百官出城十八里相迎,并再次重赏了戴才等有功将士。
为了纪念九莲姑和老仙翁,沧州戴氏族人有的立了“九莲姑之神位”的牌位,有得立了“老仙翁之神位”的牌位,在家中虔诚地敬奉这两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让他们的英雄精神得以世代流传,发扬光大。
注:(54)呲答,方言,即嗔怪、责备的意思。
(55)脖梗儿,方言,即脖颈,也说脖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