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一诗一风骨.
长沙地铁读春秋
刘永平14-LW3143-043
笔名/梅蛮
1. 灵官渡
晨雾轻笼古渡头,
灯影斜连旧巷幽。
一桨拨开水上月,
铁龙穿云入高楼。
记忆点:铁龙穿云——地铁穿湘江晨雾的意境。
2. 橘子洲
橘红铺岸照晴霞,
霜染层林胜春花。
一桥飞架通今古,
百舸争流向天涯。
记忆点:橘红铺岸——秋日橘洲的标志性景色。
3. 马王堆
帛书竹简见天光,
漆器青铜记旧章。
楚汉风华今再睹,
文明一脉贯潇湘。
记忆点:文明一脉——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传承。
4. 坡子街
酒旗轻摇戏鼓哗,
火宫殿前落灯花。
腐乳卤香勾远客,
剁椒红里不思家。
记忆点:剁椒红里——湘味美食的视觉符号。
5. 南门口
南门旧事入茶烟,
麻石苔痕印岁年。
小贩吆喝穿巷过,
市井笙歌最缠绵。
记忆点:市井笙歌——老长沙的生活气息。
6. 六沟垅
六渠环绕稻粱稠,
垅上炊烟接晚流。
雨洗石桥苔色润,
风携禾气入新楼。
记忆点:风携禾气——乡村向城市过渡的气息。
7. 阜埠河
古渡滩头芦荻秋,
书声隔岸逐波流。
千年故事随潮去,
铁龙轻吟过碧洲。
记忆点:书声逐波——书香与流水的和谐共鸣。
8. 岳麓山
岳麓峰高接紫烟,
书院千载续文弦。
松涛漫卷经声远,
湘水悠悠润楚天。
记忆点:松涛经声——自然与文化的交响。
9. 梅溪湖
扎哈弦影映清涟,
画舫摇碎水中天。
月色溶金铺远岸,
清风暗送管弦篇。
记忆点:弦影映波——现代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10. 洋湖湿地
芦苇摇风白鹭飞,
荷擎红日映霞晖。
城央一肺涵清气,
醉卧绿汀忘路归。
记忆点:城央绿肺——都市中的自然净土。
11. 马栏山
云潮起处涌新章,
流光织梦逐浪扬。
创意如泉融万象,
星雨盈屏耀湖湘。
记忆点:星雨盈屏——数字创意的璀璨景象。
12. 五一广场(1号线)
铁龙穿破锦霞烟,
霓虹织彩夜无眠。
人潮如织接星汉,
星城脉动在胸前。
记忆点:星城脉动——城市核心的活力感知。
13. 五一广场(2号线)
太平巷接火宫前,
湘音软语入眉弯。
糖油粑粑香盈袖,
市井风情聚此间。
记忆点:香盈袖间——美食香气的贴身感受。
14. 长沙火车站(1号线)
长街汽笛裂长空,
离人回首各西东。
枢纽门开承古今,
铁龙呼啸赴新程。
记忆点:汽笛裂空——离别的情绪与时代的前进。
15. 长沙火车南站
银龙破晓越千峰,
南站巍峨贯楚东。
一日驰行三千里,
湘天楚地路相通。
记忆点:银龙破晓——高铁速度与清晨的视觉冲击。
16. 万家丽广场
万盏华灯照昊穹,
层楼叠翠映晴空。
亚洲冠冕彰宏志,
夜焕星河落城中。
记忆点:夜落星河——建筑规模与夜景的震撼。
17. 橘子洲大桥
长虹飞跨接云关,
湘水奔流浪未还。
暮色染金归鸟尽,
江灯次第耀尘寰。
记忆点:长虹跨江——桥梁的宏伟与夜色的绚烂。
18. 书院路
翰墨香凝旧巷边,
城南故事越千年。
文脉如丝从未断,
新书再续锦章篇。
记忆点:翰墨凝香——文化传承的芬芳。
19. 侯家塘
塘边市声透晓烟,
米粉香浮唤客船。
老铺新醅皆入味,
人间烟火最暄妍。
记忆点:粉香唤客——美食的召唤与生活的热闹。
20. 光达站
上将英名贯日虹,
故园风暖忆遗风。
铁龙终站承初心,
红色基因代代红。
记忆点:红色基因——革命精神的传承。
2025年10月16日长沙
铁龙为笔,山河为笺:读《长沙地铁读春秋》
刘永平(梅蛮)以20处长沙地铁地标为经纬,织就《长沙地铁读春秋》的诗卷。每首七绝皆以精准笔触锚定站点灵魂,让铁龙穿梭间的风景,化作承载城市风骨的文化符号,完成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诗意对话。
时空交织的叙事脉络
诗作最鲜明的特质是“古今对话”的巧妙建构。灵官渡的“一桨拨开水上月,铁龙穿云入高楼”,以古渡桨声与地铁龙吟的碰撞,拉开时空交织的序幕;马王堆“帛书竹简见天光,漆器青铜记旧章”的历史遗存,与“文明一脉贯潇湘”的当代回响共振,让楚汉风华在诗行中延续。从橘子洲大桥“长虹飞跨接云关”的古今勾连,到书院路“文脉如丝从未断”的传承书写,诗人以地铁线路为轴,串联起历史纵深与时代切面,形成“一站一坐标,一诗一纪年”的叙事格局。
意象聚焦的诗学智慧
20首诗作均以“记忆点”锚定核心意象,实现场景与精神的高度浓缩。自然意象如洋湖湿地“芦苇摇风白鹭飞”,以“城央绿肺”定格都市净土的清幽;人文意象如坡子街“剁椒红里不思家”,用视觉符号浓缩湘味的醇厚诱惑;现代意象则有马栏山“星雨盈屏耀湖湘”,精准捕捉数字创意的璀璨活力。这种意象聚焦延续了诗人“托物寄怀”的创作特质,如岳麓山“松涛漫卷经声远”,以自然之声与人文之音的交响,凝练出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
烟火与风骨的精神熔铸
诗作深植于长沙的城市肌理,既见烟火氤氲,更显风骨峥嵘。侯家塘“米粉香浮唤客船”、南门口“小贩吆喝穿巷过”,以市井细节勾勒老长沙的生活温度;光达站“红色基因代代红”、岳麓山“书院千载续文弦”,则直抒“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__LINK_ICON]。从坡子街的卤香到马栏山的屏光,从六沟垅“风携禾气入新楼”的城乡过渡,到梅溪湖“弦影映清涟”的现代融合,诗人将美食、文脉、自然、创新等城市元素熔于一炉,让诗作既有“腐乳卤香勾远客”的烟火气,亦有“湘水悠悠润楚天”的浩然气。
全诗以铁龙为笔,湘水为墨,在20个站点的诗行中,完成了对长沙“历史厚度、生活温度、时代速度”的三维描摹。那些精准的意象与凝练的笔触,不仅让地铁通勤成为“读城”的过程,更让“星城脉动”真正跃然纸上,成为解码长沙文化基因的诗意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