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田即景感怀
文/黄振涛
北地欣栽热带芳,
芭蕉吐穗韵悠长。
玉米新收悬架上,
农时抢种汗沾裳。
秋雨频滋灾患起,
耕夫劳作倍繁忙。
来年雨势犹难料,
丰产防荒盼久康。
风雨中坚守
文/黄振涛
为守一诺在雨巷,
我踏风雨五公里长,
九千一百步,步里有光,
鞋中凉意涨,心却更澄明安详。
别再下雨了,放晴吧,成了日常,
仿佛一年的雨,都落在这一月的胸膛。
拐出小区,五百米到沣河之旁,
湿地铺绿毯,彩道在其上划出鲜亮。
春回人聚,搭起帐篷,摆好茶几与椅方,
三五好友围坐,茶烟袅袅,笑语飞扬,
从柴米油盐到天下古今,随心漫讲,
湿润的风里,心事被温柔安放。
雨洗尘埃,也洗去心头的浮躁与仓惶,
承诺在脚下延展,烦恼被一步步埋葬。
若天不肯放晴,便让心先敞亮,
风仍微凉,雨未收场,晴天已在路上。
秋韵赋
文/黄振涛
中学语文课本里,欧阳修的《秋声赋》描摹出“物过盛而当杀”的悲秋图景,字里行间满是萧杀寂寥;而现代文学家峻青的《秋色赋》,却以笔为歌,赞颂着社会变迁中安居乐业的盛秋画卷。一悲一赞之间,藏着不同时代里人们对秋的别样感悟。
秋天本就是个气候变化莫测的季节,大自然循着“由盛转衰”的节律,昼渐短、夜渐长,秋风掠过便引秋雨淅沥,万千秋景共同谱写出独特的秋韵。我曾刻意寻觅秋天的色彩:鲜花在朔风中渐渐凋零,天空却愈发澄澈蔚蓝;金黄的玉米是秋日当之无愧的主色调,火红的高粱则昂着头颅,在田垄间燃出热烈的光,这般景致令人流连忘返。
前半年久旱少雨,树叶失了生机,草坪也几番干枯。伏天里,梧桐树叶竟落得一片不剩,我还以为它早已旱死,可一场秋雨过后,枝头竟硬生生吐出新芽、长出新叶。入秋之后,秋雨连绵不绝,洗得道路纤尘不染,四野愈发清秀,草皮宛若铺展的绿毡,这迟到的碧青,丝毫不输春时的鲜嫩,恰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意写照。
秋天更是五谷丰登、硕果累累的季节。褐色的猕猴桃在秋风中摇曳,似在吟唱丰收的歌谣;红色的苹果被果农捧在手中,鲜活得仿佛在跳跃;火晶柿子挂在枝头,像一串串写满喜悦的诗句;金黄的玉米串挂满农家屋檐,为小屋装扮出别样的温馨景致。
金黄的银杏,是秋天最迷人的风景。枝桠间缀满的扇形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随风坠落时,宛如一枚枚富有诗意的书笺,载着秋的讯息轻轻铺展在大地。
田埂边、院落旁,五彩斑斓的小花静静绽放,恰好映照着远处飘扬的五星红旗。那抹炽红与秋的绚烂交相辉映,煞是迷人。这抹鲜红,是秋日里最厚重的底色,它让眼前的丰收不再只是自然的馈赠,更成了时代繁盛的见证。从欧阳修笔下“肃杀凋零”的秋,到峻青文中“生机盎然”的秋,再到如今我们眼前这幅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秋景图,变化的不仅是文人笔下的意境,更是岁月沉淀出的盛世华章。
秋风里,既有草木更迭的自然之韵,更有烟火人间的安宁祥和;秋景中,既有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更有红旗猎猎的家国情怀。这秋天,早已超越了季节的本貌:它是时光的刻度,记录着春种秋收的轮回与岁月的流转;是时代的镜像,映照着百姓生活的富足与国家的安康。每一片飘落的秋叶,都在诉说着耕耘者的汗水与坚持;每一颗饱满的果实,都在承载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这五彩的秋,这红火的秋,这藏着烟火与家国的秋,便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动人、最厚重的诗篇。
风雨中坚守
文/黄振涛
为守一诺在雨巷,
我踏风雨五公里长,
九千一百步,步里有光,
鞋中凉意涨,心却更澄明安详。
别再下雨了,放晴吧,成了日常,
仿佛一年的雨,都落在这一月的胸膛。
拐出小区,五百米到沣河之旁,
湿地铺绿毯,彩道在其上划出鲜亮。
春回人聚,搭起帐篷,摆好茶几与椅方,
三五好友围坐,茶烟袅袅,笑语飞扬,
从柴米油盐到天下古今,随心漫讲,
湿润的风里,心事被温柔安放。
雨洗尘埃,也洗去心头的浮躁与仓惶,
承诺在脚下延展,烦恼被一步步埋葬。
若天不肯放晴,便让心先敞亮,
风仍微凉,雨未收场,晴天已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