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弋番 摄影报道) 秋雨肆虐,平顶山市湛河区的庄稼受损严重。然而,73岁养蜂人张兴元的蜂群却逆势酿出好蜜,更以“不掺假”的坚守、公益授粉的善举,带领乡亲蹚出一条生态致富的“甜蜜之路”。 寒露过后,秋雨依旧连绵不断。10月14日上午,难得迎来半天晴日,我们赶忙来到平顶山市湛河区姚孟村张兴元的养蜂场。这位73岁的老人正忙碌着检查蜂箱,这些蜂箱历经风吹雨打,他发现其中有4箱损失惨重,眼神中满是不舍。 张兴元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取蜜的季节已经过去。3月到7月是蜜蜂采花的好时节,它们先后采集菜籽花、洋槐花、荆条花、女贞子花。今年采花期间,天气格外给力,所以收成也很不错,一箱能收获30多斤成熟蜜,那蜂蜜色泽纯正,香甜可口。
7月之后,蜜蜂无花可采,便在蜂巢里靠人喂养蜂蜜为生,蜂箱需要经常检查和调整。张兴元小心翼翼地从蜂箱中拿出一块蜂板,只见密密麻麻的蜂群在上面来回移动,他将其中一只身躯硕大的蜂王,放入一个狭长的小木栅栏中,与蜂群隔开。张兴元解释说,距离明年春暖花开还有几个月时间,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蜂王产出更多的蜂宝宝,从而节省喂养用的蜂蜜,降低成本。这一番操作,让我们大开眼界。
张兴元养蜂,不仅是为了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更是出于维护生态平衡的公益之心。爱因斯坦曾说:“如果蜜蜂从世界上消失,人类只能再存活四年。”蜜蜂作为“虫媒”的主要介体,承担着开花类植物的授粉任务,就像大自然的“最美志愿者”。张兴元常说:“养蜂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种维护生态平衡的公益事业,是一种在有限收益下可以无限扩大的公益事业。我要带领更多的人一起做下去,走出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致富路。” 市农业局请张兴元为市里的韭菜、草莓等进行授粉,他总是欣然前往,随叫随到,而且分文不收。鲁山县磙子营乡韩信东村的低保户边缘人员王国政,正在建大棚种草莓,他专程跑到张兴元家,请求为自己的草莓进行蜜蜂授粉,张兴元满口答应,并表示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希望能帮助王国政摆脱困境。
“要让老百姓吃到真正的蜂蜜,不能赚昧心钱。”这是张兴元的生意经。他的蜂蜜,从来不掺假。对于那些在蜂蜜里掺糖、掺水,甚至掺淀粉的不法分子,张兴元感到痛心疾首。他说:“蜂蜜不仅是天然的保健滋补绿色食品,还有很多功效和药理作用,比如它的美容功效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掺假,这些功效就都没有了。”为了让客户能吃上真蜂蜜,张兴元发明了“一窝蜂”认养模式:消费者作为认养者,可以前往养殖基地,从众多蜂群中精心挑选出一窝心仪的蜜蜂,并贴上专属标识,标记上自己的名字。此后,蜂农将严格遵循自然原生态的养殖方式,为认养者悉心代养蜜蜂。认养者拥有充分的自主性,可随时前往基地探访,了解蜜蜂的生长状况。当蜂蜜成熟产出时,认养者既可以选择亲自参与,跟随蜂农一同体验收获蜂蜜的乐趣,也可以委托蜂农代为采蜜。这种认养模式的费用为每年1000元,认养者可确保获得20公斤优质蜂蜜。
“一窝蜂”认养模式让客户能够直接从源头获取蜂蜜,避免了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同时省去了诸多中间环节,价格也更为实惠。
为了提高蜂蜜质量,张兴元聘请国家现代蜂产业专家来平顶山授课,还派人参加高质量发展专家报告会,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他自己也积极主动参加全国各地的养蜂技能培训。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学习与摸索,他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环境的养蜂方法,大大提高了蜂蜜的产量和质量。他酿造的蜂蜜,口感醇厚,香甜可口,成为了消费者口中的佳品,还获得了劳动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发的“食品检验资格证”。
张兴元,这位无私的奉献者,不仅自己把蜂养得好,还带领多名困难群众养蜂致富。
张兴元的善举和努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建立的“兴元养蜂合作社”多次荣获平顶山市“先进单位”“科普先进单位”和“平顶山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鹰城好人”“平顶山市百姓学习之星”“区级先进工作者”,荣获“平顶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二等奖”。面对荣誉,张兴元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过上甜蜜的生活。”
2025.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