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阅读
三月,故乡落下细雨
文/张家龙
三月,细雨穿过梦的缝隙
抵达宁静的故乡
风雨中蜷缩的老屋
仿佛一幅稚嫩的水墨
母亲埋下的葵花种子
从泥土中破壳的姿势
像在啃食
一枚崭新的时光
田埂上,地丁在方言中生长
它们不在意自己的名份
任由我用乡音叫她的乳名
移开雨伞,我伸出双手
接住几滴焦急的雨水
站在一棵苦楝树下
不知如何安慰湿漉漉的鸟鸣
(载《成子湖诗刊》2025年3月刊)
ZUOZHEJIANJIE
作者简介
张家龙,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魏阳山》总编,诗歌爱好者。出版个人散文集《冬天里的成子湖》。
舜之赏读
SHUNZHISHANGDUto us
一幅湿润、宁静又略带感伤的归乡图
——赏读张家龙《三月,故乡落下细雨》
文/司徒舜之
诗人张家龙的这首《三月,故乡落下细雨》,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他用简洁而富有质感的语言,勾勒出游子于特定时节归乡时,那份复杂、微妙的内心波澜。
诗的开篇,“三月,细雨穿过梦的缝隙 / 抵达宁静的故乡”, 立即将我们带入一个特定的氛围。“三月”是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也是阴雨绵绵、情绪容易潮湿的时节。“细雨”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一种情绪媒介,它“穿过梦的缝隙”,说明这份乡愁时常萦绕在梦魂深处,故乡的景象是与梦境交织在一起的。“抵达”一词,既有细雨真实到达故乡的实写,更是作者思绪飘摇,最终落定于“宁静的故乡”的虚写。这份“宁静”,是记忆中的,也是此刻作者内心所渴望的,它为全诗定下了一个略带感伤而又温柔的基调。
接着,镜头推近:“风雨中蜷缩的老屋 / 仿佛一幅稚嫩的水墨”。老屋是故乡的象征,是记忆的容器。“蜷缩”一词用得极妙,它赋予了老屋生命感,像一个在风雨中感到寒冷、需要庇护的老人,也暗示了岁月的侵蚀与它的坚守。“稚嫩的水墨”这个比喻非常精当。它既描绘了雨幕中老屋轮廓模糊、氤氲如画的视觉形象,更包含了一层情感色彩。“稚嫩”或许指向作者童年记忆中的老屋,那时的印象是单纯、美好、不谙世事的,如同一幅未干透的、笔法简单的童画。现实的沧桑与记忆的纯真在此刻重叠,产生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怅惘。
第二节,诗人的笔触从静物转向生命:“母亲埋下的葵花种子 / 从泥土中破壳的姿势 / 像在啃食 / 一枚崭新的时光”。这是全诗中最富生机与希望的画面。母亲代表着根源、爱与传承。葵花种子象征着新生与未来的光明。“破壳的姿势”充满力量,是生命冲破束缚的瞬间。而将它比喻为“啃食一枚崭新的时光”,更是神来之笔。它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仿佛这新生的生命正迫不及待地、一点点地吞咽、消化着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成长的渴望与时间的质感。这一节与上一节老屋的“蜷缩”形成对比,一旧一新,一静一动,展现了故乡在时间中的两种状态:沉淀的回忆与萌发的希望。
第三节,“田埂上,地丁在方言中生长”。地丁,是一种平凡的乡野植物,它的“在方言中生长”,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表达。它意味着这些草木是与故乡的土地、乡音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方言)中孕育和存在的。“它们不在意自己的名份 / 任由我用乡音叫她的乳名”。这体现了故乡事物与“我”之间毫无隔阂的亲密关系。植物没有学名的束缚,“我”也可以用最土、最亲的“乳名”去呼唤它。这不仅是“我”对故乡的熟悉,更深层的是,当“我”使用乡音时,“我”就重新融入了这片土地,找到了那个最初的、本真的自我。乡音,是身份认同的钥匙。
最后一节,情感达到一个复杂的高点:“移开雨伞,我伸出双手 / 接住几滴焦急的雨水”。这个动作是主动的,是“我”试图与故乡的雨、故乡的天地进行更直接的接触。“焦急的雨水”是移情,雨水本无情,是“我”内心情感的投射,或许是感到时光匆匆,相聚短暂,故而连雨水都显得“焦急”。
“站在一棵苦楝树下 / 不知如何安慰湿漉漉的鸟鸣”。苦楝树,名字中带一“苦”字,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中,常与愁绪相关联。站在这样一棵树下,诗人的情绪也沉郁下来。“湿漉漉的鸟鸣”,将听觉(鸟鸣)与触觉(湿漉漉)通感,描绘出雨天鸟鸣的滞重、凄清之感。而“不知如何安慰”是全诗的诗眼。它暴露了“我”作为一个归乡游子的核心困境:我与故乡之间,已经产生了某种难以言说的距离。我深爱这里的一切,包括这“湿漉漉的鸟鸣”,但我却无法抚平它的哀愁,或者说,无法抚平自己内心因这哀愁而起的涟漪。这种“无力安慰”的感觉,是一种深沉的、现代性的乡愁,故乡近在咫尺,却又仿佛隔着一层雨幕,无法完全融入,无法真正抚慰。
此外,通过这首诗所呈现的文本,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张家龙丰富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首先,他是一个深情的怀旧者。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故乡、对童年、对母亲的深厚情感。他记得老屋的模样,记得母亲劳作的身影,记得乡间草木的乳名。他的记忆是细腻的、图像化的,如同“稚嫩的水墨”。故乡是他精神的“根”,是他梦魂萦绕的所在。在诗中,他通过“伸出双手接雨水”、“用乡音叫乳名”等动作,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回归欲望,渴望与这片土地重新建立最本真的连接。
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疏离者。这正是其内心世界的复杂之处。他虽然身处故乡,但精神上似乎成了一个“旁观者”。他看到了老屋的“蜷缩”,感受到了鸟鸣的“湿漉漉”,这些都不是纯粹的田园牧歌,而是带着岁月痕迹与感伤色彩的景象。最关键的是那句“不知如何安慰”,它深刻地揭示了作者的身份困惑。作为一个离开故乡的现代人,他或许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当他再次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现自己与它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鸿沟。他无法再像童年那样,毫无挂碍地融入其中;他带来了外部的眼光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使他无法简单地享受这份宁静,反而生出一种“局外人”的无力感。
因此,作者的内心是在“回归”与“阻隔”之间挣扎的。他渴望回归童年的纯真(稚嫩的水墨)、回归自然的生机(破壳的葵花)、回归文化的认同(方言与乳名),但现实的感受(老屋的蜷缩、焦急的雨水、湿漉漉的鸟鸣)以及自身的成长变化,又在他与故乡之间设置了障碍。这种挣扎,使得他的乡愁不是单一的思念,而是一种甜蜜与苦涩交织、亲近与疏离并存的复杂情感。
最后,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一种温柔的悲悯。他不仅悲悯自己与故乡的疏离,也悲悯故乡本身在时光中的变化。他心疼“蜷缩”的老屋,也想安慰“湿漉漉的鸟鸣”。这种悲悯,源于他深刻的爱与敏感。他像一个小心翼翼的孩子,既想拥抱这一切,又怕惊扰了这份宁静,或者发现自己已无法真正拥抱。
总而言之,《三月,故乡落下细雨》通过一系列精准而富有感染力的意象,成功地描绘了一幅湿润、宁静又略带感伤的归乡图。而在这图景的背后,是一个现代游子丰富、矛盾而真诚的内心世界:他深情地眷恋着故乡这片精神净土,却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与它之间那因时间和空间造成的、难以弥合的距离。这份“不知如何安慰”的怅惘,或许正是无数当代人共同面对的、关于故乡与归属的永恒命题。
2025.4.23滹沱河畔
精彩链接
春暖花开 播种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