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朴叙事中的乡土中国微观史
—— 论王满院散文的精神意蕴与时代价值
作者:程虎卷
王满院的散文创作,以《农校记忆》《我的母亲》《片长》《大年夜“转门子”》及皂角树叙事为核心,构建了一部“个人生命史”与“乡土中国史”交织的微观文本。从1979年农校择校的迷茫,到1995年长陵镇的基层实践;从母亲“不饿”的善意谎言,到年夜“转门子”的宗亲仪式;从皂角树下的童年欢愉,到疫情后习俗淡化的怅惘乡愁,他的文字始终秉持“我手写我心”的素朴姿态,忠实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乡土社会的肌理变迁。这些叙述既包含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成长与坚守,也承载着乡土伦理从“礼治”到“现代性冲击”的转型阵痛,更凝结着对“根”与“共同体”的深切回望。看似零散的叙事片段,实则是乡土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活化石”,其文学价值恰在于以“小叙事”折射“大时代”,以“个人记忆”锚定“集体经验”。
一、从“农校抉择”到“片长引路”:个人成长与时代治理逻辑的同构
王满院的叙事始终带有鲜明的“时代刻度”,其人生轨迹的每一次转折,都与乡土中国治理逻辑的演变形成隐性的呼应。《农校记忆》中1979年的“择校之争”,本质是改革开放初期“生存理性”与“理想主义”的碰撞:初中专的“国家托底”(免学费、供粮食、包分配)与高中“考大学”的未知风险,折射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青年的现实困境。他从“抗拒农校”到“接纳农业”的转变,既源于班主任“替家庭分忧”的现实劝诫,也暗合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早期召唤。赵瑜老师扎根农场培育小麦品种、张随榜老师将责任田作为“示范田”,这些细节正是“科学育种替代传统农耕”的时代缩影,使“农”从“贫困循环”的符号,转变为“职业价值”的载体。
如果说《农校记忆》是“认知层面”的乡土接纳,那么《片长》则是“实践层面”的乡土融入。1995年的长陵镇,成为基层治理转型的“微缩实验室”:冯书记的“大学生重视”、李片长的“五虎上将”定位,折射出乡镇对“知识型干部”的内在需求;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的制度设计,“片长协调—包村干部落实”的层级逻辑,则是“行政力量下沉乡土”的典型模式。李片长这一形象,堪称基层治理“实践智慧”的化身——处理玉米秆刮砖纠纷时,他不急于“现场断对错”,而是以“拖字诀”令双方冷静,深谙“乡土社会人情大于法理”的运行规则;解决围墙被推事件时,他不循“报案追责”的常规路径,而是看穿“刁主任想揽工程”的核心诉求,以“让工程换安宁”的利益平衡术,化解“重点项目与村民诉求”之间的张力;征收公购粮时,他不依赖“行政施压”,而是以“一对三空腹喝酒”的仪式化对抗,击穿村干部“找借口拖延”的心理防线。这些“非标准答案”式的处理方式,既非纯粹的“法治”,也非盲目的“人治”,而是贴合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治理智慧。李片长所言“乡镇事如走钢丝,要对症下药”,精准概括了转型期基层治理“灵活性优先于规范性”的现实逻辑。
从“农校学生”到“乡镇干部”,王满院的成长轨迹,也映射出时代对“乡土治理者”要求的演变:农校时期的“知识储备”(作物栽培、植保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而《片长》中展现的“实践能力”(协调矛盾、读懂人心)则是“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这一转变背后,是乡土中国从“生产导向”到“治理导向”的深层转型,他所记录的不仅是个人的“入职第一课”,更是改革开放后基层治理逻辑从“行政命令”到“情感协调”再到“利益平衡”的完整演进图谱。
二、从“母亲守护”到“转门子仪式”:乡土伦理的家庭与集体双重维度
王满院对乡土伦理的书写,始终围绕“家庭”与“集体”两个核心维度展开,既刻画个体的亲情坚守,也记录共同体的伦理仪式,共同构成“差序格局”下乡土伦理的完整图景。《我的母亲》中的母亲形象,是家庭伦理的“守护者”:逃荒而来的苦难身世、“我不饿”的善意谎言、“给爷爷点炕”的宽容体谅,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中国农村女性“隐忍中见强大”的集体特质。她的“孝”不是“愚孝”,而是“理解老人难处”的共情;她的“强”不是“对抗贫困”的蛮力,而是“为家庭兜底”的韧性。王满院对母亲的记忆,始终带有“身体叙事”的温度:“背着母亲上下楼”的搀扶、“按摩时聊往事”的陪伴,使“孝”从道德口号转化为日常实践。而爷爷讲述的“丁郎刻母像”故事,则为这种家庭伦理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注脚——从“乌鸦反哺”的古训到“当代陪护”的实践,乡土家庭伦理在代际传承中完成了“传统内核与现代形式”的有机转化。
如果说母亲叙事是“家庭伦理”的微观聚焦,那么《大年夜“转门子”》则是“集体伦理”的宏观呈现。“转门子”作为同族宗亲的年夜仪式,远非简单的“拜年”:它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哪怕一年中曾生嫌隙,“一杯酒一筷子菜就能一笔勾销”;是“身份认同的纽带”,王满院“端凉拌莲菜”“县长孙子敬酒”的细节,既体现“仪式感的细节讲究”,也暗含乡土社会“身份尊重”的潜规则;更是“宗亲共同体的维系手段”,“漏一家就结怨”的讲究,表明“转门子”本质是“确认宗亲归属”的年度仪式。这种仪式的生命力,源于乡土社会“以血缘为核心”的共同体结构:门子里的“红白喜事互助”“日常事务帮衬”,与“转门子”形成闭环,共同构成“宗亲共同体”的生存保障体系。
然而,王满院的叙事并未止步于“伦理赞美”,而是直面“伦理失落”的现实: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进城带孙,使得“转门子”的参与者日益稀少;三年疫情的“禁止走动”,更让这一习俗几近中断。当他在小年时追问“今年老家会热闹吗?转门子会回归吗?”,这份乡愁已超越个人记忆,升华为对乡土共同体解体的集体忧思,“转门子”的淡化,不仅意味着一项习俗的消失,更是乡土社会“血缘联结”让位于“现代原子化”生活的深刻象征。从“母亲的家庭守护”到“转门子的集体仪式”,再到“仪式失落的乡愁”,王满院完整记录了乡土伦理从“稳固”到“松动”再到“失落”的渐变过程,其文字因此具备了“伦理变迁档案”的宝贵价值。
三、从“皂角树守望”到“乡愁弥散”:物象记忆与传统的现代失落
在王满院的散文中,“物象”始终是记忆与情感的重要载体,皂角树、农校的白蒸馍、母亲的凉拌莲菜、转门子的白酒,这些具体可感的物象,既是个人记忆的锚点,也是传统乡土生活的符号;而物象的“变化”或“消失”,则对应着传统的现代失落,构成其乡愁叙事的核心脉络。
皂角树是王满院“个体记忆”的第一载体。《村口有棵皂角树》中,这棵“四五人才能抱住”的古树,承载着童年的全部欢愉:夏收时分的树荫歇脚、月光下的故事聆听、爬树比赛的惊险瞬间;爷爷在树下讲述的“丁郎刻母像”,更让树成为“传统伦理的见证者”。成年后的王满院,每次返乡必去树下,看“皂角少了”“枝叶仍茂”,树的“老去”与他的“两鬓斑白”同步,树的“坚守”与他的“回望”相互呼应。当他用手电照向树身惊飞宿鸟,发现“打麦场已复耕、乘凉人散去”,树的“孤独”正是乡土生活“旧景不再”的生动隐喻,皂角树从“集体活动中心”蜕变为“个人怀旧对象”,本质上是乡土社会从“集体生活”向“个体离散”的结构性转变。
而《大年夜“转门子”》中的“凉拌莲菜”“白酒”,则是“集体仪式”的物象符号。母亲做的凉拌莲菜“又脆又甜”,成为王满院“转门子”的标志性记忆;一瓶白酒、两个酒杯,是宗亲间“敬酒化解矛盾”的仪式道具。这些物象的“仪式感”,源于它们与“共同体情感”的深度绑定,莲菜的“甜”对应亲情的“暖”,白酒的“烈”对应乡情的“浓”。然而,随着“转门子”习俗的淡化,这些物象也逐渐失去其“仪式意义”:凉拌莲菜可能仍在,但不再是“转门子的标配”;白酒可能仍被饮用,但不再是“化解矛盾的媒介”。物象的“去仪式化”,正是传统共同体解体的微观表征。
从“皂角树的具体守望”到“转门子的仪式弥散”,王满院的乡愁叙事呈现出“从实到虚”的演变轨迹:早期的乡愁尚有“皂角树”“母亲”等具体对象可依托,而后期的乡愁则演变为“对回归的追问”——他在小年时的“心里想”,没有具体的物象承载,只剩下对“热闹与否”“习俗回归与否”的不确定感。这种“虚化的乡愁”,更深刻地反映了现代性对乡土的冲击:当传统的生活方式、伦理仪式、情感联结都逐渐消失,乡愁便从“对具体事物的怀念”,转变为“对整个乡土世界的怅惘”。王满院的价值,在于他以素朴的文字,将这种“怅惘”忠实记录下来,让读者看到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不仅是习俗,更是精神家园”。
结语:作为“乡土档案”的散文创作
王满院的散文,本质上是一部“个人化的乡土中国档案”。从1979年到新世纪,从农校到长陵镇,从家庭到宗亲,他的叙事覆盖了乡土社会的生产、治理、伦理、仪式等多个维度:记录了“农业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农校老师的育种实践),见证了“基层治理转型”的具体过程(《片长》中李片长的矛盾协调),刻画了“乡土伦理”的完整图景(母亲的家庭孝道与转门子的集体礼俗),也直面了“传统失落”的现实困境(皂角树的孤独、转门子的淡化)。这些叙事没有宏大的理论建构,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凭借“细节的真实性”与“情感的真诚性”,成为理解改革开放后乡土中国的重要文本。
在当下“乡土叙事”多偏向“猎奇化”或“怀旧化”的语境中,王满院的散文更显珍贵——他不刻意美化乡土的“诗意”,也不刻意放大乡土的“苦难”,而是以“在场者”的身份,记录乡土的“本来面貌”:《片长》中既有李片长“喝酒治拖延”的实践智慧,也有“公购粮征收”的行政压力;“转门子”中既有血脉亲情的温暖,也有“习俗淡化”的无奈。这种“客观中带着温度”的书写,让他的散文超越了个人记忆的范畴,成为一部兼具文学性与史料性的“乡土微观史”——当未来的读者希望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青年如何抉择”“90年代的基层如何治理”“传统宗亲仪式如何运作”,王满院的文字,将成为最生动、最真实的回答。(2025.10.16)
作者简介:程虎卷,1974年1月出生,陕西彬州市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中共陕西泰和力华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公司总经理。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招标师,陕西省综合评标库评标专家。个人比较推崇东方管理智慧,着力研习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落地践行。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