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补羊亡
文/舟自横渡
“一切为了羊”
他坚信
这些羊
世世代代
都会铭记
他的良苦用心
尚钟铭评《牢补羊亡》:倒置的箴言与强制的感恩
舟自横渡的短诗《牢补羊亡》,仅六行,却如一柄精巧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入某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与权力话语的肌理。其批判力度,首先凝聚在标题那刻意的倒置之上。“亡羊补牢”这一寓意及时补救的古老箴言,被颠倒为“牢补羊亡”。这不仅是一个词语顺序的游戏,更是一种逻辑与因果的颠覆:当“牢”最终被修补好时,“羊”早已消亡殆尽。补救成了迟到的、徒劳的仪式,甚至沦为对悲剧根源的遮掩。标题本身便构成一个巨大的反讽,预示了诗中的荒诞。
诗中,“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宣告:“一切为了羊”。这简短的口号,充满了权力的自信与目的论的纯粹。然而,这崇高的宣称与其后的行为逻辑——“坚信”羊群“世世代代都会铭记他的良苦用心”——构成了深刻的悖论。羊(作为被保护者、被管理者、或某种象征性的群体)的“铭记”,并非源于自发的情感或实际的受益,而是被“坚信”所强加的义务。羊的“消亡”似乎已是既成事实(呼应标题),而“铭记”则成了一种必须完成的、世代相传的精神任务。
“良苦用心”一词的使用,是诗中另一个精妙的反讽点。它通常是颂扬之词,暗示着为他人着想的辛劳与不易。但置于此语境下,“良苦用心”与“牢补羊亡”的结果形成刺眼的对照。这份“用心”的“良苦”性,因其导致或未能阻止“羊亡”的结局,以及要求“铭记”的强制性,而显得苍白、可疑,甚至伪善。它更像是一种权力者自我感动并要求他人感动的修辞。
全诗语言极简,近乎白描,却通过标题的颠覆、口号式语言的空洞昭示、以及核心词汇(“铭记”、“良苦用心”)在语境中的异化,构建起强大的反讽张力。它不动声色地讽刺了:某些事后补救的形式主义、权力话语的单向度灌输、对历史记忆的强制性塑造,以及将自身行为合理化、崇高化的普遍倾向。舟自横渡以最经济的文字,撬动了沉重的反思——当“良苦用心”的终点是“羊亡”时,这“用心”本身,是否正是那迟迟未补或补错了地方的“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