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鼓牧笛歌中华
一一评析子端的“诗歌中华”
作者: 牧夫
“诗歌中华”全国同题诗歌大赛,有幸被邀做评委,在阅读大量的来稿中,疲惫苦涩的眼睛也终于一亮,全然不理会子夜的钟声,刹时被“我不知道苍白的言语如何形容你的光芒/就像我不晓得在极地的永夜如何描述太阳……”感染起来,也精神起来。一口气读完诗作,再看作者,署名子端一一一位年仅二十岁的大二的学生。
“诗歌中华”是一个大的题目,无论诗歌一一中华,还是诗一一歌中华,我不仅没有看到“滥颂”的痕迹,仅就子端的这首充满着感情、洋溢着激情、沉淀着深情的同题诗来看,我感到的更多的是年轻的诗人坦率的内心的思考,是一份社会的责任和对诗的理念的实践。
作者很真诚,没有做作,没有扭捏,没有故作诗人的张狂,更没有无病呻吟,开篇即是:“我不知道……/我不晓得……”紧接着用四个排比诗句“我不像你”,似乎是对着诗界前辈们或他人的表白,但还是诗人自语的内心独白。虽然,诗人“在极地的永夜”里彷徨过、苦恼过、甚至挣扎过。但是诗人没有消极,没有退却,正因为诗人彷徨过、苦恼过、挣扎过、思考过的羽化,才有了诗人的自信。在诗人的世界里,得以支撑起这种自信,得以“照亮我永夜的阳光”的是诗人心中“谱成”的“中华的诗歌”。
大凡一位有作为的诗人,都有着一种责任感和良知,这种责任感是对历史和社会的思考:
一曲悲歌/商女不知亡国恨/谁解后庭花开花落?一曲落寞/旧时王谢堂前燕/谁料飞燕难回堂前?一曲欢欣/春风得意马蹄疾/谁想今日踏遍芳华?一曲长歌/天若有情天亦老/谁知正道亦是沧桑?
诗人从历史和现实中发出的“四问”,虽然没有屈原问天的悲怆,没有曹操问人的悲悯,没有伟人问地的悲恸,但也足以使我们去思考一些问题了。
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九四九年前的一百多年,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不是“后庭的花开”?为此,我们的民族心理承受着亡国之恨的不能承载之重,一曲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我们终于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六十多年又过去了,新的贵族,新的“王谢堂前燕”纷纷飞飞,浸蚀着我们的社会,腐败着我们的国家,混乱着我们的道德……正是以党中央痛下决心反腐败,“天若有情天亦老,谁知正道亦是沧桑”,才使这些腐“燕难回堂”了。
诗人用铜鼓般的响亮,用激越长调的小号歌颂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我的“梦”。
不仅如此,诗人亦用悠扬的“牧笛”歌唱了“莲步轻移”、“青涩温婉”、“一颦一笑”、“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小我的情:
时光荏苒/我仿佛又看到了你/那如丁香花一样的姑娘/在那悠长/悠长的雨巷/花飞/雨追/河边的乌篷船/徜徉在芦苇丛上当空的月亮
多美的画面,冲击着我们的视角,冲击着我们阅读的第六感观,亦是醉在诗人的情感之中了。
揽观全诗,诗人在激楚中流出幽婉之情。但是,虽然情调激楚幽婉,然由于胸襟的颇大,感情深沉,因此意趣幽深,读来毫无浮泛或轻躁之。感,表达出了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涓涓之诚。
从艺术的角度看,这篇诗作,构思还欠精巧;个别诗句略显冗长,冲淡了诗的整体美的形式;有的句尾该用韵时,还是应该用韵,朗诵起来就上口了;最后一个自然节有蛇足的嫌疑。
总之,这是一篇成功的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