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向山而行,赴一场心灵的栖居
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时钟的滴答声总裹着催促的意味。我们在车流里追赶晨光,在屏幕前消耗暮色,将“寄情山水”四个字,从年少时的向往,熬成了案头日历上迟迟未划去的遗憾。久在樊笼里,早已忘了风拂过草木的触感,忘了云漫过山峦的姿态,直到脚步偶然踏上这条向山的路——才惊觉,心之所向的天堂,从不是遥不可及的远方。
山路蜿蜒,像一阙慢调的词,把尘世的喧嚣慢慢拉远。起初还能听见城市隐约的轰鸣,转过几道弯,便只剩车轮碾过落叶的轻响。两旁的山峦叠嶂,是大自然亲手勾勒的水墨长卷,青黛色的轮廓在天光里晕染,时而浓如泼墨,时而淡若轻烟。行至一处幽谷,竟遇见几株野菊,在石缝间倔强地绽放,细碎的金黄缀在绿意里,像星星落进了山谷。忽然想起王维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原来山间的生机从不需刻意雕琢,一朵花、一丛草,都藏着最本真的诗意,静静等候懂它的人驻足。
风是山的信使,裹着草木的清香与山泉的微凉,轻轻拂过面颊。没有空调风的干燥,没有尾气的浑浊,只有纯粹的清爽,从发梢钻进衣领,再漫进心里,把连日来的浮躁一点点揉碎。抬眼望,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落在肩头、落在路面,像撒了一把细碎的金子。闭眼驻足,竟能听见鸟雀的啼鸣,不是笼中雀的婉转,而是山野间的自在,一声接一声,与山泉的叮咚相和,织成了天然的乐章。想起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刻才真正读懂这“复得”的欣喜——原来自由从不是拥有多少,而是卸下多少,当身心都浸在这纯粹的自然里,连呼吸都变得轻盈。
循着水声往下走,竟遇见一汪浅潭。秋水澄澈,映着蓝天与白云,也映着岸边的树影,风一吹,水面便漾起细碎的涟漪,把倒影揉成流动的画。俯身细看,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偶尔有几尾小鱼游过,甩着尾巴,不留一丝痕迹。这一川秋水,没有江河的汹涌,没有湖海的辽阔,却有着“清泉石上流”的静美,它缓缓流淌,仿佛要把岁月里的褶皱都熨平,把旅人的疲惫都带走。指尖轻触水面,微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忽然想起故乡的那条小河,也是这样清澈,也是这样映着童年的倒影——原来山水从不是陌生的风景,而是藏在记忆深处的乡愁,一晃悠阳,便醉了整场时光。
暮色渐浓时,找一处石阶坐下。山风更凉了些,却不觉得冷,反而让人更清醒。远处的山峦染上了暮色,从青黛变成深紫,最后融进墨色的天际。没有路灯的强光,只有星星在头顶慢慢亮起,一颗、两颗,渐渐铺满整个夜空,明亮得能看见银河的轮廓。耳边是虫鸣与风声,鼻尖是草木与泥土的芬芳,这一刻,没有工作的催促,没有俗事的烦扰,只有心与自然的对话,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忽然明白,所谓“洗涤心灵的居所”,从不是奢华的楼阁,而是这样一方能让人放下伪装、回归本真的天地——在这里,我们不再是追名逐利的“赶路人”,只是山水间的“归人”。
下山时,回望那片渐隐在夜色里的山峦,竟生出几分不舍。原来有些风景,不只是用来“望”的,更是用来“栖”的——它栖在我们疲惫的心里,栖在我们遗忘的乡愁里,栖在我们对“慢”与“真”的向往里。久居繁笼的我们,总以为远方才有风景,却不知,当脚步向山而行,当心灵向自然敞开,那些最深的风景、最妥帖的安宁,早已在不远处,等候一场久别重逢。正如李白所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水从不会辜负每一个向它奔赴的人,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它便会用一川秋水、满山林风,为我们筑一座永远的心灵故乡。
————————————————
作者简介:王护君 、笔名山乡村夫。宁夏彭阳县人 ,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都市头条认证作家,文字爱好者,一个行走在墨香里的性情男子,喜欢在温暖的文字中寻找一种倾心的诗意生活,常有感性文字散见于网络平台和地方报刊并多次获奖。
详细住址: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平小区
电话微信同号:15909548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