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10月17日的晨光漫过大地,“中国扶贫日”与“国际消除贫穷日”如期相遇。这不仅是两个纪念日的重叠,更是人类对“不让任何人掉队”的集体承诺——在繁华世界的背面,有人仍为生存奔波,却也总有温暖跨越山海生长,照亮那些被贫困笼罩的角落。
作者强军先生以细腻笔触为笔、人文关怀为墨,以“大地的褶皱”为精妙隐喻,将冰冷的减贫命题化作一个个温热的生命故事。从云南哀牢山李阿婆守护孙女读书的微光,到肯尼亚贫民窟玛莎“太阳厨房”里升腾的热气;从四川大凉山钢梯取代藤梯的跨越,到甘肃定西马铃薯地里长出的希望,再到玉树“草原流动课堂”上孩子捧起课本的模样……这些散落于山海间的片段,既串联起中国“精准扶贫”的壮阔实践,也勾勒出全球减贫的共同底色。
文中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具象的温暖:张桂梅变形的手指间托起的求学梦,杭州社区旧物改造中传递的微小善意,非洲草原上中国菌草技术结出的脱贫硕果。这些细节清晰地告诉我们,消除贫穷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也不是遥远的事业,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照亮的过程,是每个平凡个体的行动汇聚成的改变力量,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真切的体现。
值此特殊日子,我们刊发这篇散文,既是为记录那些对抗贫穷的坚韧身影,唤醒更多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希望它能成为一封写给未来的信——提醒我们,大地的褶皱里藏着人类共通的温度,而这份温度,终将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每个生命都能有尊严生活的、更平等温暖的世界。(598字)
【散文】
大地的褶皱里
藏着人类共同的温度
——写在10月17日“中国扶贫日”和“国际消除贫穷日”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在广袤的大地之上,总有一些褶皱之处,那里藏着生活的艰辛,也藏着人类共同的温度。每年的10月17日,当“中国扶贫日”与“国际消除贫穷日”一同到来,世界的目光便会聚焦于这些褶皱,聚焦于那些被贫困笼罩的角落。
10月17日的晨光,总比寻常日子多几分沉甸甸的分量。当城市街头的咖啡腾起白雾,当写字楼的电梯载着步履匆匆的身影向上攀升,世界的另一些角落,有人正踩着晨露走向几公里外的水源地,有人在贫瘠的土地上弯腰播种,期待一场不确定的丰收——这一天,是国际消除贫穷日,也是中国扶贫日。它像一面温柔的镜子,照见人类社会光鲜背后的褶皱,也照见那些跨越山海的守望与奔赴,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对抗贫穷”这个共同命题下,紧紧相连。
联合国在1992年12月22日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穷日,旨在唤起世界各国对全球贫富悬殊的关注,让人们共同为减少贫困而努力;2014年,国务院也将这一天设立为中国“扶贫日”,从此,这一天便承载了中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重要使命。从国际共识到中国行动,两个节日在同一天相遇,不是偶然,而是人类对“共同富裕”的集体向往,是每个国家、每个个体对“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坚定承诺。
一、贫穷不是数字,是褶皱里的真实人生
贫穷从不是冰冷的数字,不是统计报表里“人均可支配收入”后的小数点,而是具体的、带着温度的生命困境。它藏在云南哀牢山深处李阿婆挑水时佝偻的脊背里,藏在非洲贫民窟孩子冬天里没有棉鞋的双脚上,藏在甘肃定西农民因旱年颗粒无收时紧锁的眉头间,是病人因付不起医药费而放弃治疗的叹息,是孩子因山路遥远而被迫辍学的沉默。
如今的云南哀牢山
云南哀牢山的雨季总是来得又早又急,土坯房的墙面被雨水冲刷出深浅不一的沟壑,宛如老人脸上的皱纹。李阿婆今年68岁,头发已经全白,用一根深蓝色的头绳简单束在脑后。她的手,指关节因常年劳作而肿大,掌心布满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泥土——那是常年在地里种玉米、在山涧挑水留下的痕迹。每天天不亮,鸡叫头遍时,阿婆就会起身,借着手机屏幕微弱的光,摸黑穿上打了补丁的布鞋,先去两公里外的山涧挑两桶水,再回来生火做饭。灶台是用黄泥砌的,烟筒歪歪扭扭地伸出窗外,每次生火,烟雾都会在狭小的屋子里弥漫许久,呛得阿婆不停咳嗽。
阿婆的孙女今年9岁,叫小花,是村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每天吃完饭,阿婆都会牵着小花的手,送孩子走一个小时山路去上学。山路陡峭,下雨时满是泥泞,阿婆总要背着小花走最难走的那段。小花的书包是好心人捐赠的,粉色布料已洗得发白,边角处用针线仔细缝补过,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语文书、数学书和一个铁皮文具盒。阿婆说,自己没读过书,一辈子困在山里,最远只去过镇上,最大的心愿就是孙女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天”。
昏暗的屋子里,唯一明亮的物件是墙上贴着的三张奖状——那是小花上学两年攒下的。每张奖状的边角都被阿婆用透明胶小心翼翼地贴好,在从窗户透进来的光线下泛着微弱的光泽。阿婆每次做饭时,都会忍不住抬头看几眼那些奖状,嘴角会不自觉地向上扬起:“我们家小花聪明,老师总夸她,将来肯定能有出息。”可转身低头添柴火时,她的眼神又会暗下来——她知道,村里好多孩子读到小学就辍学了,有的帮家里种地,有的跟着父母去城里打工,小花能不能一直读下去,她心里没底。
同样在为生存挣扎的,还有非洲肯尼亚贫民窟里的玛莎。那片贫民窟建在城市边缘的荒地上,密密麻麻的铁皮屋挤在一起,狭窄的巷道里满是垃圾和污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玛莎今年42岁,丈夫早逝,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以前靠在街头卖水果为生,可遇到下雨天,水果烂得快,常常连本钱都赚不回来。最艰难的时候,她和孩子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孩子们饿得直哭,她只能抱着孩子在黑暗的铁皮屋里默默流泪。
“那时候觉得,天好像永远不会亮了。”玛莎回忆起过去,声音有些哽咽。直到一年前,一个慈善机构来到贫民窟,给她们捐赠了太阳能灶,还帮她们成立了互助小组——“太阳厨房”。从此,每天清晨,几十口大锅在阳光下冒着热气,玛莎和其他妇女一起,用太阳能灶为贫民窟里的孩子煮玉米粥、煮豆子,提供免费早餐。
每天早上五点,玛莎就会来到“太阳厨房”,先把大锅洗干净,再把慈善机构捐赠的玉米粉、豆子倒进锅里,加水、生火。太阳能灶的金属外壳在贫民窟灰暗的背景下像一个个小小的太阳,阳光照射在上面,很快就能把水烧开。六点半左右,孩子们就会背着破旧的书包,排着队来领早餐。有的孩子衣服单薄,冻得瑟瑟发抖,玛莎总会多给他们盛一勺粥,还会摸一摸他们的头,用当地语言说:“慢点吃,不够再添。”
“从前许多孩子因家里没饭吃,只能饿着肚子上学,有的甚至干脆辍学;如今每天有两百多个孩子能吃到热气腾腾的早餐,你看他们现在跑得多快,笑得多大声,这就是希望啊。”玛莎说这话时,脸上沾着些许面粉,眼里却闪着光。她的小儿子现在也能每天吃着免费早餐去上学,以前因为饿肚子总是昏昏沉沉的他,现在上课特别认真,还经常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讲给玛莎听。
这些褶皱里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最能触动人的心灵。它们让我们明白,贫穷从来不是遥远的“别人的事”,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正在经历的困境,是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二、中国答卷:在褶皱处种下希望
中国的扶贫之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然而,直到2013年底,全国仍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等诸多挑战。但中国从未退缩,而是以“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决心,向贫困宣战,在广袤大地的褶皱处,种下希望的种子。
过去的悬崖村路
四川大凉山的悬崖村,曾因进出需攀爬800米藤梯,被外界称为“云端上的孤岛”。那藤梯是用老旧的钢丝绳和木板搭建的,踩在上面摇摇晃晃,往下看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村民们每次进出都要提心吊胆。村民莫色尔体以前最大的烦恼,就是女儿上学要爬两个小时藤梯。“每次送女儿去学校,我都要跟在她后面,手紧紧抓着藤梯,生怕她摔下去。”莫色尔体说,有一次女儿爬藤梯时脚滑,差点掉下去,幸好他眼疾手快拉住了女儿的衣服,从那以后,每次送女儿上学,他的心都提到嗓子眼。
除了出行难,悬崖村的通信也很不方便。村民们要想打电话,得爬到山顶的一块空地上,找信号最好的地方才能接通。莫色尔体说,以前家里有急事,想给在外打工的儿子打电话,常常要在山顶等一两个小时才能打通。“有一次我老伴生病,想让儿子回来看看,结果在山顶等了三个小时才打通电话,急得我直跺脚。”
改变发生在2016年。政府投资为悬崖村修建了钢梯,取代了原来的藤梯。那钢梯用坚固的钢材搭建,每一步都很平稳,还安装了护栏,村民们再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进出村子了。随后,通信基站也建到了山顶,村里的信号越来越好,村民们在家就能打电话、上网。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村里办起了民宿,政府还组织村民参加旅游服务培训,教他们如何接待游客、做特色美食。
如今的莫色尔体,成了村里的民宿老板。他把自家的房子重新装修了一番,摆上了民族特色的家具,还在院子里种了花草。每到旅游旺季,民宿的房间都被订满,莫色尔体和妻子忙着给游客做饭、收拾房间,虽然累,但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现在好了,孩子走钢梯二十分钟就能到学校,晚上还能在家用手机和城里的亲戚视频。”莫色尔体站在自家民宿的阳台上,指着远处的群山说,“以前觉得山是阻碍,现在觉得山是风景,是我们的致富路。”
在甘肃定西,这片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干旱之地,精准扶贫的画笔同样勾勒出新生。定西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村民们大多靠种玉米、土豆为生,“靠天吃饭”是这里的常态。村民王建国以前种着几亩薄田,每年春天播种时,他都要祈祷能多下几场雨,可往往事与愿违。“遇上旱年,玉米和土豆长得又小又差,一年忙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有时候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王建国说,以前家里住的是土坯房,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他和妻子要拿着盆桶接雨,一晚上都睡不好觉。
为了帮助定西的村民脱贫,当地干部深入每个村庄,摸清每一户的致贫原因,制定“一户一策”的帮扶计划。针对定西干旱缺水的问题,政府为缺水的村庄修建了集雨窖,收集雨水,解决村民的饮水和灌溉问题;针对村民种植技术落后的问题,政府邀请农业专家来到村里,为村民们讲解科学种植技术,还引进了耐旱的马铃薯新品种。
如今的甘肃定西
王建国加入了村里的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合作社统一为村民提供种子、化肥,还负责收购村民种出来的马铃薯,卖到外地的加工厂。“以前种土豆,不知道怎么施肥、怎么防治病虫害,产量一直上不去。现在有专家指导,我们学会了科学种植,土豆长得又大又好,产量比以前翻了一倍多。”王建国说,加入合作社后,他再也不用愁土豆卖不出去了,每年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三倍。
如今的甘肃定西
现在的王建国,家里盖起了砖瓦房,屋里添置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儿子也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每到马铃薯收获的季节,王建国都会站在自家的马铃薯地里,看着绿油油的秧苗下结满的大土豆,脸上满是欣慰:“以前觉得这土疙瘩养不活人,现在才知道,只要有人帮、找对路,穷根能拔掉,日子能过好。”
贵州黔东南的苗寨,则将精准扶贫与民族文化保护编织在一起,走出了一条特色脱贫路。苗绣是苗族的传统工艺,精美绝伦,可在过去,由于销路狭窄,苗绣只能作为家庭副业,绣娘的手艺换不来多少收入。绣娘吴玉珍从十几岁就跟着母亲学苗绣,她的绣工精湛,能绣出各种复杂的图案,可以前绣一幅背扇要半个月,只能卖给当地村民,赚几十块钱。“那时候觉得,这手艺再好,也不能当饭吃,有时候都想放弃了。”吴玉珍说。
苗 绣
当地政府了解到苗绣的困境后,开始为苗绣寻找出路。政府牵线搭桥,让苗绣合作社与电商平台、服装设计品牌合作,把苗绣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还开设了苗绣培训班,邀请资深绣娘为村里的妇女讲课,鼓励更多妇女拿起绣花针,传承苗绣技艺。
吴玉珍参加了培训班,学到了很多新的绣法和设计理念。她开始尝试将苗绣与现代元素结合,设计出苗绣香囊、苗绣围巾、苗绣服饰等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苗绣的传统特色,还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一上线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上个月刚接了一笔订单,绣一百个苗绣香囊,能赚八千块,比以前种一年地还多。”吴玉珍拿着自己设计的苗绣香囊,脸上满是自豪。
如今的贵州黔东南的苗寨
如今的苗寨,家家户户的窗台上都摆着绣花绷,妇女们一边绣花一边聊着家常,指尖的彩线在布上飞舞,绣出了精美的图案,也绣出了她们的新生活。村里还建起了苗绣展览馆,展示苗绣的历史和各种精美的苗绣作品,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苗绣不仅成了村民们的致富产业,还成了苗族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三、跨越国界的温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消除贫穷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中国在自身脱贫的同时,也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分享中国减贫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让跨越国界的温度,温暖更多褶皱里的生命。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是中国助力全球减贫的生动案例。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院士团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如今,杂交水稻技术已在五大洲近70个国家得到推广,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家,杂交水稻的产量比当地品种高出20%以上,解决了 millions of people的吃饭问题。
在印度的一个小村庄,农民拉姆以前种的是当地传统水稻品种,每亩产量只有三百多公斤,每年收获的粮食除了自家吃,剩下的卖不了多少钱。“我们家有五口人,全靠这几亩地生活,有时候粮食不够吃,还要去借粮。”拉姆说。后来,当地农业部门引进了中国的杂交水稻品种,并派专家来指导村民种植。拉姆跟着专家学习如何育苗、插秧、施肥,精心照料稻田。收获时,他的每亩水稻产量达到了六百多公斤,比以前翻了一倍。“现在粮食够吃了,还能卖很多钱,家里盖了新房子,孩子也能上学了。”拉姆拿着饱满的稻穗,笑得合不拢嘴。
菌草技术的传播,同样为全球减贫带来了希望。菌草技术是中国科学家发明的一项新技术,利用菌草可以种植食用菌,还可以用于生态治理。这项技术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帮助无数农民摆脱了贫困。在非洲的卢旺达,农民卡伦达以前靠种玉米为生,收入微薄。2018年,他参加了中国援卢旺达菌草技术项目培训,学会了用菌草种植蘑菇。“用菌草种蘑菇,周期短、产量高,而且不用砍树,很环保。”卡伦达说,他现在种的蘑菇不仅能满足自家食用,还能卖到当地的市场和餐馆,每月收入比以前多了三倍。“我还把菌草技术教给了村里的其他村民,大家一起种蘑菇,一起赚钱。”
除了技术输出,中国还为160多个国家培养了近2000万名发展人才,这些人才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成为了推动当地发展、消除贫困的重要力量。在坦桑尼亚,有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农业技术员,他曾在中国学习农业技术,回国后,他在当地推广中国的水稻种植技术和蔬菜大棚技术,帮助很多农民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中国的技术很实用,很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穆罕默德说,“我希望能把更多中国的好技术带给我们国家的农民,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在教育帮扶领域,中国也为全球减贫贡献着力量。在青海玉树的草原上,“草原流动课堂”的帐篷总是跟着牧群迁徙的脚步移动。志愿者老师们骑着摩托车,带着课本、文具和投影仪,每到一个牧民定居点,就支起帐篷开课。以前,草原上的孩子大多跟着父母放牧,到了学龄也没机会读书,“牛羊认得清,数字算不清”是常有的事。
如今的青海玉树
志愿者老师扎西达娃说,刚开始办流动课堂时,很多牧民不理解,觉得孩子放牧比读书重要。“我们就挨家挨户地去劝说,告诉他们读书能让孩子有更好的未来。”扎西达娃和其他志愿者老师还会给牧民们讲外面的世界,讲读书的好处,慢慢地,越来越多的牧民愿意让孩子来上课了。
现在,流动课堂不仅教孩子们语文、数学,还会教他们草原生态保护知识和普通话。12岁的才让卓玛以前只会说藏语,现在已经能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她指着课本上的天安门图片说:“老师说,学好知识就能去北京,我想看看真正的天安门,还想考上大学,回来教草原上的其他孩子读书。”这样的流动课堂,在青海、西藏等牧区还有很多,它们像一颗颗流动的星星,照亮了草原孩子的求学路,也为牧区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如今的西藏那曲
医疗支援,是中国守护全球贫困人群尊严的另一道屏障。在西藏那曲的偏远乡镇,“流动医疗车”每月都会准时出现。车身上印着红色的十字标志,车厢里配齐了常用药品、检查仪器和简易病床。以前,牧民们生病要骑马走几天山路才能到县城医院,很多人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症。
医生卓嘎是“流动医疗车”的一员,她每个月都会跟着医疗车去各个乡镇为牧民们看病。“我们每次去,牧民们都会早早地在路边等我们,看到他们期盼的眼神,我就觉得再辛苦也值得。”卓嘎说,她们不仅为牧民们看病、送药,还会教大家卫生防疫知识,比如勤洗手、勤通风、按时接种疫苗等。
如今的西藏那曲
68岁的次仁老人有高血压,以前总忘了吃药,血压控制得不好。卓嘎每次来,都会给次仁老人量血压,提醒他按时吃药,还会根据他的血压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现在看病不用跑远路,医生比亲人还贴心。”次仁老人握着卓嘎的手,眼里满是感激,“以前我总担心自己的身体,现在有医生定期来看我,我放心多了。”
除了国内的流动医疗车,中国还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团队,帮助当地建设医院、培训医护人员,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在非洲的塞内加尔,中国援塞医疗队已经在当地工作了50多年,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大量的医疗服务,还培养了一大批当地医护人员。“中国医生不仅医术高明,还很有耐心,他们教会了我们很多先进的医疗技术。”塞内加尔医生迪亚洛说,“现在我们能独立开展很多手术,能更好地为我们国家的民众服务了。”
四、微小的善意,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消除贫穷,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照亮;也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大事,而是身边那些小小的善意、小小的行动,汇聚起来便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云南华坪县的张桂梅老师,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相互照亮”的意义。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十几年来,拖着病体走遍县内外的大山,把一千八百多名女孩送出大山、送进大学校园。张桂梅老师的身体很不好,患有多种疾病,她的手因常年劳累和疾病严重变形,手指关节肿大,连握笔都很困难,可她依然每天清晨站在学校门口,看着学生们走进教室,依然每天晚上批改作业到深夜。
“我这辈子没什么别的愿望,就想让这些山里的女孩,能有机会选择自己的人生。”张桂梅老师说,她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差点就辍学了,是老师和好心人帮助了她,让她能继续读书,所以她长大后,就想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女孩。
那些被张桂梅老师送出大山的女孩,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教师,有的成了警察,有的回到家乡像她一样,为更多孩子点亮希望。女孩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的第一届学生,现在是一名医生。她说,张桂梅老师就像妈妈一样,不仅教她们知识,还教她们如何做人。“如果没有张老师,我可能早就嫁人了,不会有今天的生活。现在我成了一名医生,我想帮助更多的人,就像张老师帮助我一样。”这正是贫穷消除最动人的循环:被照亮过的人,总会成为新的光源,将温暖和希望传递下去。
在浙江杭州的一个社区里,一场“旧物改造”公益活动,让微小的善意有了具体的模样。活动当天,社区的小广场上摆满了桌子,居民们把家里闲置的衣物、书籍、玩具捐出来,志愿者们忙着将这些旧物清洗、整理、改造。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抱着一摞毛衣来到广场,这些毛衣都是她亲手织的,颜色各异,款式不同。“这些都是我给我儿子织的,他现在长大了,穿不上了,放在家里也是浪费,就送给需要的孩子,希望他们冬天能暖和点。”阿姨一边说,一边把毛衣递给志愿者,脸上满是慈祥的笑容。
一个小男孩牵着妈妈的手,手里抱着一个蓝色的玩具车,那是他最喜欢的玩具。“妈妈说,把我的玩具车送给山里的小朋友,他们也能玩到好玩的玩具了。”小男孩小声地说,虽然有些舍不得,但还是把玩具车交给了志愿者。志愿者们把捐赠的旧物分类整理后,有的直接寄给山区的孩子,有的则进行改造,比如把旧衣服改成书包、把旧布料拼成坐垫。当山区的孩子们收到这些充满爱心的礼物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些笑容,像冬日里的阳光,温暖了每个人的心灵。
贵州山区农民电商平台
科技的发展,也让微小的行动有了更大的力量。在贵州山区,农民们通过电商平台,把自家种的茶叶、水果卖到了全国各地。村民李芳以前种了几亩茶园,茶叶采摘后,只能卖给当地的小商贩,价格很低,赚不了多少钱。“有时候茶叶卖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坏掉,心里特别着急。”李芳说。后来,政府组织村民参加电商培训,教他们如何开网店、如何推广产品。李芳学会了开网店后,把自家的茶叶放到网上卖,还拍了茶叶种植、采摘、制作的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她的茶叶。现在,她的茶叶不仅卖到了全国各地,还接到了国外的订单,收入比以前多了很多。“以前觉得我们这山里的东西没人知道,现在有了电商,我们的茶叶也能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了。”李芳高兴地说。
在非洲的一些国家,移动支付的普及,让偏远地区的人们不用再走几十公里去银行取钱。以前,村民们要想取钱,得提前一天出发,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到镇上的银行,有时候排队要排很久,还不一定能取到钱。现在,有了移动支付,村民们在村里的小卖部就能转账、取钱,方便多了。“以前取钱太麻烦了,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搞定,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肯尼亚村民奥马尔说。
东南亚一些村庄的太阳能发电,也让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这些村庄没有电力供应,村民们晚上只能靠煤油灯照明,不仅不方便,还很危险。现在,村里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村民们用上了稳定的电力,晚上可以点灯读书、看电视,孩子们也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写作业了。“以前晚上天一黑,村里就一片漆黑,现在有了电,晚上也很热闹,孩子们学习也更有劲头了。”泰国村民素提达说。
这些微小的改变,或许看似不起眼,却实实在在地改善了贫困人群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世界的温暖,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五、以温度为炬,走向没有贫穷的未来
10月17日终将过去,但消除贫穷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从1990年到2020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减少超过10亿,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牺牲与守望。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消除贫穷的道路依然漫长,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关注。
站在10月17日的晨光里,我们会想起李阿婆的孙女小花,不知她如今是否已上初中,书包是否换了新的,是否见过城市的高楼大厦;会想起玛莎的“太阳厨房”,不知现在每天有多少孩子能吃到热气腾腾的早餐,玛莎的小儿子是否已考上理想的学校;会想起悬崖村的莫色尔体、定西的王建国、黔东南的吴玉珍,想起草原上的才让卓玛、那曲的次仁老人,想起张桂梅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想起那些参与“旧物改造”的杭州居民——他们的故事,是消除贫穷道路上最珍贵的印记,也是人类社会最温暖的底色。
消除贫穷,不是要让所有人过上一样的生活,而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有机会追求梦想,有权利享受生命的美好。它需要每个国家的担当,需要每个组织的努力,更需要每个个体的参与——它藏在我们对弱势群体的每一次关注里,藏在我们对公益事业的每一份支持里,藏在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每一份向往里。
大地的褶皱里,藏着人类共同的温度,藏着人类共同的希望,藏着人类共同的未来。让我们以这份温度为炬,携手前行,不为纪念某一天,而为守护每一天——守护每个孩子能安心读书的清晨,守护每个农民能丰收喜悦的秋日,守护每个老人能安享晚年的黄昏,直到消除贫穷的那一天真正到来,直到大地的每一道褶皱,都被阳光填满,都被幸福覆盖。
中国的扶贫成就,是无数共产党员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晶。 不仅改善了本国人民的生活,也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杂交水稻技术在五大洲近70个国家得到推广,菌草技术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中国还为160多个国家培养了近2000万名发展人才。这些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也让世界看到了人类共同消除贫困的希望。
在“中国扶贫日”和“国际消除贫穷日”这一天,我们回顾过去的扶贫成就,更要展望未来的减贫之路。贫困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坎坷,但只要我们心怀温暖,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够抚平大地的褶皱,让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让人类共同的温度在这片土地上持续传递,直至消除贫困的那一天真正到来。(9170字)
共9780字 2025年10月16日于宝鸡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