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情话书画——赞武穴杨行澜与何朝晖的艺脉传承与时代担当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一、师者如炬,开蒙艺途
bY查国
鄂东武穴,人杰地灵。杨行澜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与开阔的教育视野,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执掌湖北省中等师范美术教研组,成为湖北美术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作为武穴美术家协会主席,他不仅精研传统书画,更涉猎油画、水彩等多领域,其作品既有北派的雄浑大气,亦见南宗的细腻灵秀。然而,比起艺术成就,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化艺为育”的师者风范——他以幽默启迪灵感,以博学拓宽视野,将技法传授升华为心灵滋养,让无数青年学子在笔墨间找到人生的方向。
1994年,少年何朝晖怀揣对艺术的懵懂热爱,叩响了杨行澜先生的家门。先生授业由浅入深,从素描色彩的扎实基础开始,为其铺就艺术的基石。画室里悬挂的先生之作——无论是笔走龙蛇的书法,还是气韵生动的国画——都成为何朝晖早期艺术道路上无声的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的审美眼光与艺术品格。先生常言:“学画先学心,心静则画透。”这份启蒙,为何朝晖埋下了“守正创新”的艺术基因。
二、弟子笃行,薪火相传
承蒙师恩,何朝晖以黄冈市艺考第一名的成绩踏入艺术殿堂,先后于湖北美院深耕传统,赴中央美院博采众长。他谨记先生“师古人、师今人、师造化”的教诲,清晨临《兰亭序》以养笔力,深夜研习塞尚构图以悟空间,在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中寻找自己的语言。
艺术之路从来荆棘丛生。他曾因创作瓶颈彻夜难眠,亦曾面对市场诱惑彷徨犹豫,但先生“艺术贵在纯粹”的叮嘱始终萦绕耳畔。三十余年来,他沉心画室,将西方光影融入中国写意,让工笔花鸟兼具宋人法度与现代生机,其书法作品更是骨力遒劲、气韵贯通,形成“古意今情”的独特风格。这份坚守,不仅是对师道的延续,更是对艺术本真的敬畏。
三、师生同心,共筑艺魂
by查国
岁月流转,师徒情谊早已升华为艺术理想的共生。杨行澜先生虽年逾古稀,仍活跃于武穴美术界一线,带领弟子们深入田野采风,用笔墨记录乡土变迁。他主持的美协活动,从不拘泥于形式,而是以“艺术服务人民”为宗旨,组织公益画展、社区美育课堂,让书画从殿堂走入寻常百姓家。
何朝晖则以一品书画工作室为基地,将恩师的育人精神付诸实践。十七年来,他培养的近千名学子中,有湖北省艺考状元,有被八大美院争相录取的新锐,更有许多学生因艺术而重塑人生方向。他常说:“先生教我以画载道,我愿以同样的心点亮更多孩子的艺术之路。”师徒二人一脉相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以艺化人”的使命担当。
四、画话人生,感悟悠长
杨行澜:艺术是扎根大地的薪火
先生的艺术人生,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他早年致力于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晚年仍奔走于乡村美育一线。他的画室中挂着一幅自题诗:“笔墨非孤器,当为时代歌。”无论是描绘武穴江岸的帆影,还是刻画大别山民的淳朴,他的作品总饱含对土地与人民的深情。在他看来,师者的价值不在于培育多少名家,而在于让美成为普通人生活的底色。
何朝晖:守拙求新,以笔为耕
从学习素描色彩的少年到知名艺术家,何朝晖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传承的力量”。他始终践行先生“尊重传统而不拘古法”的教导。他的工作室墙上,至今悬挂着初入师门时欣赏的先生画作——那不仅是艺术的启蒙,更是初心的见证。这份源自早期的熏陶,深刻影响了他其后的创作,无论是在《武穴春晓》系列中以水墨重构故乡街巷,还是在《山河新语》组画中融汇中西,其核心皆是对艺术本真的坚守。
五、社会回响:艺脉绵长,润泽乡土
杨行澜与何朝晖的师徒故事,早已超越个人情谊,成为武穴文化建设的缩影。在杨行澜的推动下,武穴美协连续十年开展“艺术下乡”,让书画艺术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基因;何朝晖的工作室则成为本地美育基地,吸引全国艺术爱好者前来交流。他们各自独立的艺术成就均获认可,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屡受好评。杨行澜先生笔下的武穴风情,与何朝晖探索的时代新语,共同构成了故乡多元而丰富的艺术面貌。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精神引领——他们以三十余年的相知相守,诠释了“师生共进、艺道双修”的理想图景。如今,武穴已涌现出一批中青年书画家,他们多数受教于杨、何二人或他们的学生,形成了一支扎根乡土、面向未来的艺术生力军。
星火不灭,艺脉长青
师者如星,以其光华指引方向;弟子如灯,以其笃行照亮一方。这段延续三十余载的师徒情谊,在鄂东大地上静静流淌。它始于画室里一次次的基础练习与潜移默化的熏陶,升华于各自艺术道路上独立的探索与共同的坚守。艺术之河奔流向前,而这份以心传心的师生对话,仍将在每一张宣纸上、每一方砚台间,继续书写着永不落幕的传承故事。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