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1.
《七秩古稀话沧桑》
一一且叙人生七十古来稀
王敏(广西)
维甲辰之岁序,值深秋十月而气清,然逢七秩之华诞。天枢隐曜,地轴潜移;大化滉瀁,长河浩漫。仰观北辰垂芒,星汉焕彩;俯察坤舆焕新,山河呈瑞。倏忽间,余已届杖国杖朝之交,揽镜自影,华发早生,沟壑布脸。抚今追昔,千般往事,若江湖翻涌;万种心绪,似烟霭迷离,遂援笔濡墨赋以抒怀。
忆昔垂髫之年,蓬牖茅椽,箪食瓢饮。然椿萱并茂兰桂齐芳,阖家团聚其乐融融。春和景明之时,乃常与总角之伴,戏于阡陌。见芳草萋萋,缀以夭夭灼灼之英;闻莺啼恰恰,和以潺潺湲湲之水。夏月炎蒸,辄赴溪畔,濯足清流,逐鱼戏虾捕蛙。水溅罗衣而不顾,日沉西山犹忘返。至若金风送爽,便随严亲入林麓,采山果之甘冽,拾榛栗之饱肚。冬雪皑皑,围炉而取暖,聆听高堂说古,烛影摇红,温情满室暖心。
及龄就学庠序,负笈求师。家徒四壁,资斧维艰然夙兴夜寐,未尝稍懈。寒窗之下,讽诵之声不绝;青灯之前,纂述之影长伴。与同窗切磋商榷,辩经义之微奥;执卷问师,探学问之渊薮。虽历经霜雪,终得寸进冀以所学,振家门而酬亲恩。
既而筮仕,初涉尘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职场之途,乃是荊棘丛生,风波迭起。或遇诘难,辗转反侧,或遭挫折,喟然长叹矣。然矢志不渝,焚膏继晷,胼手胝足,渐有所成业。经几十载间,观世态之变迁,若沧海桑田,昔时阡陌,化作通衢;旧年瓦舍,易为琼楼。科技日新,瞬息可通万里;文明昌炽,寰宇若能咫尺。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邻里之谊渐疏,淳朴之情难觅,思之不禁黯然。
今者,金瓯三盏,颐养天年。然凭栏远眺,常忆故旧亲朋。昔年携手同游者,有之作古;昔日促膝长谈者,半入黄泉。念及于此,悲从中来,怆然涕下,也笑傲余生。
七秩春秋,恍如一梦,历风雨而见彩虹,经霜雪而怪炎凉。往昔悲欢,皆成陈迹;旧日荣枯,俱化烟霞。惟愿余生效陶令之闲适,慕林逋之清幽,寄情山水,吟啸烟霞。以淡泊之心,度悠悠之岁月;怀旷达之胸,赏袅袅之炊烟。如此,则此生无憾矣!
桂香无界,岁月有痕
张胜清(湖南)
国庆长假的一天,我和老伴踩着深秋的微凉,来到湖畔新村603号的曾老师家。她不只是岳阳印刷界的老前辈,更是持证的国家级茶艺大师,能喝上她泡的茶,是一种享受。她家楼上有个露天坪台,视野敞亮。中间摆着张精致的圆形玻璃茶桌,四周绕着几把藤椅,坐下便觉自在。曾老师熟稔地泡上一壶“白牡丹”,我特意选了面朝南湖的位置——抬眼是粼粼波光,低头是袅袅茶香,惬意得很。这片坪台足有近百平米,靠近茶桌有一八卦图型的小鱼池,低矮的喷泉不停地喷着水花,一群金鱼自由自在地游着;西南角立着棵桂花树,枝叶间悄悄缀满了细碎的花瓣;东南侧的四季金橘树挂着青黄的果子,添了几分生气;就连面向南湖的栅栏上,都爬满了金银花藤,风一吹,藤叶晃悠着,满是生机。
茶水还没送到嘴边,就感觉到飘来一阵清香——是桂花香混着南湖的水气,清清爽爽地钻进鼻腔。恰在这时,曾老师的先生段老师端来一盘桂花糕,米白色的糕体上撒着点点金黄的桂花碎。我拿起一块咬了口,熟悉的甜意瞬间在舌尖漫开,那味道竟和几十年前在桂林军营里吃的桂花糖,有了几分重叠。
就是这一口甜,猛地拽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关于桂林的桂花香,是从1968年甲山军营的晨光里开始的。1967年我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后勤第二十分部南宁前进指挥部;1968年元旦刚过,指挥部大部分人员撤回桂林大本营,部队机关驻扎在桂林甲山。初到桂林时,我就被这里的桂花树惊到了:不论是部队营区的操场旁,还是大街小巷的路沿边,目之所及都是翠绿的桂花树;各个公园里就更不用说了,连片的桂花树遮天蔽日,难怪人说“桂林桂林,桂树成林”,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一到农历八月,桂林就成了“香城”,满城的桂花热热闹闹地开,连部队的早操都多了几分趣味。每天清晨六点半,连长整队出发,带着我们沿着桃花江往芦笛岩的方向跑步。一纵军绿色的队伍掠过江岸,两旁的桂花树伸手就能碰到;江风拂过,细碎的花瓣簌簌落在水面,连流水都裹着股甜香,跑起步来都不觉得累了。晚饭后,我们爱去营区左侧的西山公园散步,园里的金桂、银桂开得正盛,好几棵桂花树就倚着奇形怪状的山石生长。我们偶尔会攀上矮矮的石山,细碎的金蕊落在军绿色的军服上,随手拍一拍,香气就沾了满身,连衣服袖口和手上都留有余香。
最难忘的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和几个战友蹲在西山公园的桂花树下捡桂花。指尖捻起落在青石板上的金黄花瓣,小心翼翼地攒在搪瓷缸里,不一会儿就能积起半缸子。李台长心细,知道我们捡桂花辛苦,就帮着把花瓣晒干,然后用一个玻璃瓶子拌上白糖做成桂花糖,首先分给我们这些“劳苦功高”的拾花者。那糖含在嘴里,甜丝丝的香能在舌尖绕大半天,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甜。
记得那年国庆放假,比我早入伍的“一对红”老兵邓光泉,带着我们几个湖南兵去了市区的榕湖饭店——那是当时专门接待外宾的地方,庭院虽不大,桂花树的品种却很全,金桂、银桂、丹桂、月桂齐整整地长着。邓光泉战友是老牌高中生,在我们眼里就是“知识渊博”的代表,他一边领着我们逛,一边给我们讲桂花的门道:“你们看,这桂花树椭圆形的绿叶终年不会凋零,花儿长在叶腑之间,花冠是合瓣四裂的,看着小,香味却能飘很远。它可是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树,桂花清能绝尘,浓能远溢。”那天满院的桂花树都在怒放,浓郁的香味扑鼻,我们几个年轻的兵站在树下,只觉得神清气爽,连呼吸都带着甜。赏完桂花,邓光泉战友还带我们去附近的小饭馆吃了桂花鱼。鱼肉滑嫩,细细品还能尝出淡淡的桂花香——那口鲜,那口甜,成了桂林军营岁月里最鲜活的记忆,我曾笃定,这样裹着桂花香气的日子,是桂林独有的馈赠,是山水与军营交织的专属时光。
后来到了1986年,我从部队转业回了家乡岳阳。日子一晃就是几十年,没想到在这座城市的变迁里,我竟与桂花香再度重逢。近十多年来,岳阳变得越来越宜居,而桂花树,正是这份宜居里最动人的一笔:南湖广场的桂花树又多又壮,树冠高大,树形漂亮;临南湖的赊月公园、沿南湖的游路两旁,还有我从前熟悉的老街路边,随处都能见到桂花树的身影,走在路上,随时能闻到浓浓的桂花香。如今我住在蓝湖水岸小区,院里的桂花树一年比一年繁茂,每到秋天,开窗就能闻香。
直到今天在曾老师家,咬下那口桂花糕,我才忽然明白:桂花树从来就不是桂林的专属。它像时光里的信使,早年陪着我走过桂林的山水与军营,陪我捡过桂花、吃过桂花糖;如今又伴着岳阳的日新月异,把每一段岁月都浸得温柔。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桂花香,其实早被悄悄系成了两端:一头连着桂林甲山的军营记忆,连着桃花江的流水、西山公园的山石、榕湖饭店的桂花丛,还有搪瓷缸里的花瓣与舌尖的甜;另一头牵着岳阳南湖的宜居日常,牵着湖畔新村603号楼顶茶桌的暖意、城市变迁的惊喜,还有桂花糕里旧味新尝的感动。原来桂花树也不是一座城的私藏,而是岁月赠予每个人的暖。它会在每个秋天准时赴约,让我们在桂花香里与旧时光温柔碰面,与新生活好好相逢——这大概就是桂花香无界最好的模样,不管走多远,不管过多久,总有一缕香,能把岁月里的甜都唤回来。
2025年10月14日(农历八月二十三)于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