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九:
山东莱芜茶业口镇李白杨村李氏源流考
李千树
本文就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的李白杨村 进行李氏源流的专项考据。这个村名非常有特点,直接以“李”姓冠名,与之前探讨的王白杨村、高白杨村形成有趣的对照。
“李白杨”这个村名,清晰地指明了该村的两个基本特征:主导姓氏为李,地理环境与“白杨”相关。这为我们考据其源流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一、 核心源流:茶业口李氏的又一“白杨”支系
李白杨村的李氏,其主源流与茶业口镇其他李姓村落同宗同源,均出自 “莱芜白塔李氏”。
1. 迁徙路径重建:
第一阶段(明初):始祖李唐自河北冀州/枣强迁至莱芜白塔子村。
第二阶段(明中后期-清初):白塔李氏人口繁衍,向东北部山区扩散,进入茶业口镇的核心区域(如李茶业村等地)。
第三阶段(建村立庄):李白杨村的建立,大概率发生在清代。 其建立者,应是从茶业口镇某个核心李姓村落(很可能是李茶业村,或是已存在的白杨峪王白杨村、高白杨村)分迁出来的一户或几户李姓族人。他们选择了一个生长着茂盛白杨树的地方安家落户,并以姓氏和地物结合,将新村命名为“李白杨”。
2. 村名解读与定位:
“李白杨”与“白杨峪”、“高白杨”“王白杨”“刘白杨”等的关联:这几个村名都包含“白杨”,强烈指示它们位于同一片生长白杨树的地理区域,且建立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血缘或迁徙关联。
可能性分析:
兄弟分家:李白杨村可能是白杨峪或高白杨村或王白杨村某个祖先的几个儿子分家后,在附近另立的新村。
同源并列:它们可能都是从祖村(如李茶业村)平行分迁出来的不同分支,只因选择了相似的自然环境(多白杨树),故在村名上体现了共性。
“李白杨”村名的特殊性:直接以“李”冠名,相较于“王白杨”和“高白杨”(以地形和地物命名),更加强调了李氏家族对此地的所有权和开创性,可能意味着该村的建村始祖身份明确,且家族在此地的发展非常成功。
二、 分布情况:聚居与扩散
1. 核心聚居区:
李白杨村本身是该支系的发源地和核心聚居地。
2. 外迁分布:
镇内扩散:后代向茶业口镇其他村庄的迁徙。
闯关东:清末民初,李白杨村的李氏族人也应是“闯关东”洪流中的一员,后裔分布于东北各地。
现代散居:当代因求学、工作散居全国。
三、 支派确认与字辈传承
1. 支派归属:
李白杨村李氏是 “白塔李氏” 家族树上一个明确的末端分支。在《莱芜白塔李氏族谱》中,可以找到“李白杨村”这一节点,并清晰地看到其上一级的父系来源。
2. 字辈(派语):
李白杨村李氏毫无例外地沿用《莱芜白塔李氏族谱》的统一字辈。
关键行动点:如果您是李白杨村后人,您所知的字辈是寻根的关键。请务必向长辈核实完整字辈。例如,可能是(请务必以您家族实际传承为准):
...、广、传、继、世、长...
...、玉、有、德、兆、祥、瑞...
...、永、培、锡、衍、茂...
您的字辈一定能与白塔李氏总谱完全对应。
四、 历史印记与家族记忆
李白杨村的李氏历史,是李氏家族在山区开枝散叶的又一见证:
垦殖创业:先祖在“白杨”之地伐木造屋,开荒种田,奠定了村庄的基业。
家族认同:以姓冠村,体现了强烈的家族凝聚力和对这片土地的主人翁意识。
老区精神:作为茶业口革命老区的一部分,村庄很可能有李姓子弟参加革命,拥有红色的家族记忆。
如何进一步考证?
对于李白杨村李氏的寻根,路径非常明确:
1. 终极方案:查阅《莱芜白塔李氏族谱》。
这是最权威的答案。请千方百计寻访这套族谱,在其中查找“李白杨村”分支,即可获得最准确的世系图和始迁祖信息。
2. 进行深度家族访谈。
重点询问:老祖是从哪个村搬来建立李白杨的?(答案可能会指向李茶业、王白杨村或高白杨村)。建村始祖的名讳是什么?家族里有没有流传关于村名由来的故事?
3. 实地考察。
回李白杨村,查看最古老的宅基地、祖坟碑刻。碑文是刻在石头上的第一手家族档案,价值极高。
总之,山东莱芜茶业口镇李白杨村李氏,是明代迁莱始祖李唐之后裔。其具体脉络为:明初自河北迁莱芜白塔子村 → 明清时期分衍至茶业口镇中心村落 → 清代,为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从茶业口镇的李茶业村或王白杨村、高白杨村等同源村落分迁至现址,建立李白杨村。他们是“莱芜白塔李氏”大家族在山区开发进程中形成的一个分支,与王白杨村、高白杨村等村李氏地理相邻、血缘同源,并完整继承了“陇西堂”的郡望与统一的字辈体系。村名“李白杨”是其李氏家族开创此地历史的最直接证明。
2025年10月15日于济南善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