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雨秋意浓
张智辉
“怨秋”,雨丝风片中的缠绵苦楚。秋的愁绪,最是缠绵悱恻的,莫过于那无休无止的秋雨。五代词人阎选的《河传・秋雨》,便是一曲雨丝织就的闺怨绝唱。“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开篇即以三句重叠,如雨点般急促而密集地敲打在读者的心扉上。这雨,失去了时间的界限,弥漫了整个空间,也浸透了词中女子的灵魂。它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内心情绪的物化——那“无昼无夜”的,是她的相思;那“滴滴霏霏”的,是她的泪痕。
于是,我们看到了“暗灯凉簟怨分离”的孤寂场景,昏黄的灯影映照着冰凉的竹席,所有的怨怼都源于那个“离”字。风摇窗竹,“停又续”,一如她无法断绝的期盼与随之而来的失望。“腻脸悬双玉”,泪水在她脂粉匀调的脸颊上划出晶莹的轨迹。她曾几度在雁来时寄望于归期,然而“雁归,人不归”,这最后的结句,斩钉截铁,将此前所有雨声、风声、泣声所累积的哀怨,凝定为一腔无可转圜的绝望。阎选此词,正如明代汤显祖所赞,其叠字之法开后世先河,李清照《声声慢》之“凄凄惨惨戚戚”,或亦得其神韵。这秋雨中的怨,是具体而微的,是关乎一己之爱恋、一时之离别的,是愁绪最为婉约细腻的形态。
“悲秋”,天地逆旅中的存在之思。若说“怨秋”尚囿于闺阁,那么“悲秋”则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与人生。清代陶澹人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将个人的愁绪提升到了对普遍人生的慨叹层面。诗云:“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人于天地间,不过如一叶浮萍,漂泊无根,而所追逐的名利,亦如秋草般短暂枯荣。“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自然的轮回反衬出人生的一次性,青春的不可复得,加深了这份悲凉的底色。
而这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因近代女侠秋瑾的引用而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并被赋予了全新的、更为壮烈的内涵。当她身陷囹圄,于生命之秋写下这七个字时,其中的“愁”已非一己之哀怨,而是对国运沉沦、革命未成的深沉忧愤,是壮志未酬、英雄末路的悲歌。这时的秋风秋雨,是时代肃杀之气的象征,其“悲”已然是一种悲壮。
“伤秋与省秋”,现代视野下的秋思变奏。时光流转至现代,文人对秋的感悟,既承袭了古典的血脉,又生发出新的哲思。诗人汪国真在《秋》中直言:“秋天常常令人伤怀/因为那里有一份生命的无奈/萧瑟更加重了这种气氛/思潮不由在落叶中徘徊”。他承认秋的悲意,但他旋即笔锋一转,试图为这悲意找到一种昂扬的出口:“秋是有一种悲/可那是悲壮不是悲哀/我说,秋是有一阵风/可那不仅有风沙更有风采”。这是一种积极的“伤秋”,它不沉溺于伤感,而是在承认生命无奈的同时,更强调其悲壮与风采,是于萧瑟中寻觅力量的尝试。
而思想家梁漱溟在《秋意》中,则为我们提供了“省秋”的范本。他深感“秋天的意思最深”,因其能“让人起许多感想,在心里动,而意味甚含蓄。”他尤其指出:“我觉得在秋天很易使人反省,使人动人生感慨。”秋夜的微凉与寂静,最是催人深思的时刻,“每当微风吹动,身感薄凉的时候,感想之多,有如泉涌。”然而,他的省思并非导向消极的虚无,其最终的归宿“还是在人生的勉励上,仿佛是感触一番,还是收拾收拾往前走。”这“省秋”,是秋意给予人的一种精神洗礼,是在苍茫中确认方向,在凉意中积蓄热力,是走向成熟的智慧。
“炫秋与怜秋”,生命长河中的静观与馈赠。秋的意象在现代女性笔下,则呈现出更为温暖、澄澈或达观的面貌。林徽因的《我想把秋天寄给你》,充满了“炫秋”式的热情与慷慨。“我想把秋天寄给你,包括满地的金黄和硕果,是这个秋天独有的颜色和璀璨”,她要将整个秋天的丰饶与美好,连同自己炽热的情感与“心脏”,一并打包寄予所念之人。这里的秋,是“金风玉露的年华”,是“人间欢爱”的见证,充满了期许与勇敢,是对生命盛景的深情礼赞。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杨绛先生笔下“怜秋”的从容。在《走着走着,秋天就到了》中,她以平和而睿智的口吻,道出了对秋与人生的双重感悟。“人生总有太多来不及,时间走得太快,一眨眼就是一天,一回头就是一年,一转身就是一辈子。”这并非哀鸣,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体认。她劝慰我们,“那些曾经的日子,委屈也好,开心也罢,都成为过去,往前走别回头。”秋在她的眼中,是四季轮回中自然而然的风景,“一个转身,夏天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秋天便成了风景。”这是一种“怜”,是对时光、对生命的爱惜与包容,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勇往直前”,在宁静中拥抱每一个当下。
“踏秋”,行走于自然与哲思之间。最终,我们不妨跟随余秋雨的脚步,去“踏秋”。他笔下,“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这是一种主动的迎迓与融入。他描绘秋的丰富层次:它是“高远澄静的天空”,是“纤尘不染的池水”,是“缠绵悱恻的雨丝”,也是“皎洁无比的满月”。他更看到秋的炽烈——“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以及秋的沉稳——“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他总结道,秋天“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这番“踏秋”之旅,是对秋之品格的全面领略,是在行走中完成的与自然、与生命的深刻对话。
每一次踏秋,都是与秋的温柔相拥,都是对生命的热烈赞颂。
秋风还在吹,秋雨还在落,秋意也在这万般心绪里愈发深沉。怨秋的缠绵、悲秋的沉重、伤秋的通透、省秋的清醒、炫秋的热烈、怜秋的温柔、踏秋的自在,都是秋的模样。正如秋有萧瑟也有璀璨,人生有遗憾也有希望。秋从不是单一的符号,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人心底的情愫;是一座桥梁,连接人与自然的共鸣。
行走在秋意深处,我们最终收获的,或许正是一份如秋空般高远、如秋水般澄明的心境,足以容纳一切过往,也足以期许所有未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