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城的环保眼镜(小小说)
黄新
黄山脚下的丰乐河流水潺潺,映着天光山色,那挺立的水口塔见证着这里的人事变迁,更思索着这座小城的未来……不远处的那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静卧其间,厂房林立,却少见黑烟,空气中甚至能嗅到一丝草木的清新。这里的蜕变,园区里的人都清楚,那位从南京来的环保公司刘总,功不可没。
刘总年纪轻轻,鼻梁上总架着一副老式的玳瑁眼镜,镜片后是他那双敏锐而专注的眼睛。这副“好视力”眼镜,仿佛真能帮他看穿环保数据的迷雾,锁定问题的核心。园区的环保标准从行业标杆跃升至国家典范,每一步提升,都浸透着他的心血……
然而,新的挑战随着地方政府领导的一次视察不期而至。领导站在园区规划图前,肯定了成绩,随即话锋一转,指向窗外更远处炊烟袅袅的村落:“我们的标准,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接下来,要追求‘民生标准’——就是让老百姓打开窗户,不怕闻到异味;在河边散步,不用担心水质。这,才是真正的天蓝地绿和地清水净。”
“民生标准”四个字,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园区内一家精细化工企业的老板,王总,首先感到了压力。他在自己宽敞的办公室里踱步,对着前来商讨的刘总和厂里的资深化学工程师老李诉苦:“刘总,老李,不是我不支持环保。但‘民生标准’太感性了!老百姓的鼻子比检测仪器还灵吗?我们这套装置,刚按国标升级完,又要投钱?成本太高了!” 王总务实,精于计算,企业效益是他的生命线。
化学工程师老李,在这行干了大半辈子,眉头紧锁,更多是出于技术上的谨慎:“王总说的有道理。刘总,我们那台核心的高温反应炉,工艺是成熟的,现在要动,风险不小。催化剂效率、反应温度控制、副产物生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啊。万一影响了下游产品纯度,损失就大了。” 老李代表着经验与传统,对未经充分验证的变革本能地警惕着……
刘总推了推他那副玳瑁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扫过焦虑的企业主和谨慎的工程师,声音平和却坚定:“王总,老李,我理解你们的顾虑。但领导的‘民生标准’提得准,环保的最终目的,不就是惠及民生吗?”他走到窗前,指着远方,“我们不能等老百姓闻到异味再来补救。成本要考虑,但长远看,更严格的环保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护身符’。至于技术风险……”他转向老李,眼中闪烁着技术人特有的光芒,“这正是我们需要攻克的堡垒。”
接下来的日子,刘总几乎住在了园区。他那副玳瑁眼镜的镜片上,反复映照着高温反应炉复杂的结构图纸和密密麻麻的运行数据。他与老李团队泡在一起,一遍遍模拟、计算、论证。他发现,反应炉的瓶颈在于反应效率不够高,导致少量原料未能充分转化,在高温下生成极微量但气味敏感的有害副产物,原有的尾气处理装置难以完全消除。
“关键在炉膛内部结构和催化剂分布,”刘总在一次关键的技术研讨会上,用激光笔指着三维模型的核心区域,“我们需要设计一套多级导流和内循环系统,让物料混合更均匀,停留时间更精准。同时,优化催化剂载体,提升其在高温下的活性稳定性。这样,不仅能从源头减少副产物的生成,主反应效率也能提升至少五个百分点。”
这个方案大胆而精细。王总看着初步估算的改造费用,依旧肉疼,但听到主反应效率提升能带来长期原料节省,眼神松动了几分。老李则对刘总设计的那套巧妙的内构件和新型催化剂配方产生了浓厚兴趣,谨慎的嘴角终于有了一丝上扬的弧度:“这个思路……或许真能行。如果能解决高温密封和材料耐受性问题的话。”
攻坚阶段,刘总几乎不眠不休,玳瑁眼镜下的眼眶深陷,但目光依旧炯炯。他协调材料供应商,与老李团队现场督战,每一个部件的安装,每一道焊缝的检查,都亲自过问。
改造完成,点火试运行那天,王总、老李和园区管委会的领导都到了中控室。大屏幕上,实时监测数据跳跃变化。反应炉平稳启动,新的系统开始工作。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老李紧盯着各项工艺参数,率先报告:“反应温度稳定,波动范围缩小了百分之六十!原料转化率……提升了五点八!”他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紧接着,环保监测屏幕上的数据也出现了喜人的变化:特征污染物的实时浓度持续下降,最终稳定在一个远低于以往记录,甚至低于最严格国家标准线的数值。
王总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拍了拍刘总的肩膀:“刘总,你这副眼镜,真是‘火眼金睛’啊!这下,我心里踏实了。”
领导看着显示屏上优异的数据,又望向窗外明净的天空和更显翠绿的山峦,满意地点点头:“好!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民生标准’!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社会效益,实现了多赢。”
刘总轻轻摘下玳瑁眼镜,用衣角擦拭着镜片,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镜片擦亮,仿佛也能让这片土地的未来,更加清晰明朗。他知道,守护这片黄山脚下的绿水青山,他的征程,还远未结束。这副“环保眼镜”,还要继续洞察下一个需要优化的环节,为了那个更高的“民生目标”,永不停歇……
作者简介:
汪晓东,男,汉族,笔名山岚,黄新,纪天等。1962年7月27日出生于安徽潜口,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原供职徽州区政府,任三级调研员。系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黄山市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黄山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并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累计有300多万字学术、文艺和新闻作品散见各地,有50余次获得各机构学术成果奖和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