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赏析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 中国古代十大教育家之五朱熹》的作品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现从事美术教学,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10月17日
理学星斗,诗笔春秋——马学林《赞朱熹》十首诗词的多元阐释与美学建构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星空中,朱熹犹如一颗璀璨的恒星,其理学思想的光辉穿越千年时空,依然照亮后世。马学林先生以朱熹为主题创作的十首诗词,如同一组精心雕琢的文化透镜,通过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念奴娇等多种体裁,从不同维度展现了这位南宋大儒的精神世界与历史贡献。这组创作于2025年10月16日的作品,深刻体现了作者对朱熹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中国传统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作品不仅是对朱熹的礼赞,更是一次诗与思的深度对话。
—、理学精髓的诗意显影
1、马学林的这组诗词最显著的特色,是将朱熹复杂的哲学体系转化为可感的诗意意象。在七律“平水韵(下平声/一先韵)”中,“理学宏深萃圣贤,熹微闳说溯渊泉”一联,以“熹微”暗合朱熹之名,以“渊泉”隐喻其思想的深广源头,巧妙地将抽象哲理具象化。而“穷经格物彰玄奥,诚意初心立极先”则精准捕捉了朱熹哲学的核心——“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展现了朱熹将知识探索与道德修养融为一体的思想特质。
2、在五律“平水韵(下平声/六麻韵)”中,“格知星月窟,诚直立云嘉”两句,将“格物致知”的认知活动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相连,而“诚直”则指向内心的道德坚守,形象地揭示了朱熹思想中外求与内省的双重路径。这种哲学概念的诗化处理,使原本艰深的理学思想变得可触可感,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诗意融合。
—、教育精神的时空书写
1、作为一位教育家,朱熹的教育实践与精神在这组诗词中得到了多角度呈现。七律“平水韵(下平声/七阳韵)”中,“芹溪月照青衿影,鹿洞风清绛帐香”一联,以“芹溪”、“鹿洞”指代朱熹讲学之地,以“青衿”象征学子,“绛帐”喻指师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教育图景。而“千载道源流著作,春云秋雨润群芳”则喻示朱熹教育思想的源远流长及其如春风化雨般的教化力量。
2、《临江仙》词中,“鹿洞松风宣绝学,芹溪犹绕晴烟。正心诚意启愚顽”几句,不仅点出了朱熹的白鹿洞书院讲学经历,更强调了其“正心诚意”的教育理念。“启愚顽”三字,生动表现了教育开启民智、化育人心的根本功能。马学林通过这些意象,将朱熹的教育精神置于历史与自然的双重语境中,赋予其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三、意象系统的建构与演绎
1、这组诗词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统一的意象系统,其中“鹿洞”、“云根”、“格知”、“春雨”等意象反复出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符号语言。在七律“平水韵(上平声/四支韵)”中,“云影松声宣鹿洞,泉光月色照鹅池”,通过自然意象与人文景观的交织,营造出朱熹思想与天地共鸣的意境。
2、《念奴娇》词上阕“云根坐见,瞰玄黄浩荡,曦光初现。鹿洞传薪星火炽,漫卷诗书千卷”,以宏大的宇宙视野观照朱熹的思想事业,“云根”象征思想的高度,“玄黄”指代天地,“曦光”隐喻思想启蒙,“传薪”比喻学脉传承。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哲学图景,展现了朱熹思想连接天地、贯通古今的磅礴气势。
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春雨”意象的多重运用。在五律“平水韵(下平声/七阳韵)”与“八庚韵”中,分别有“春雨润群芳”与“春雨润无声”之句,既是对杜甫“润物细无声”的化用,也是对朱熹教化精神的精准把握——教育如春雨,无声却深刻地滋养着万物生长。
四、历史与当代的视域融合
1、马学林的这组诗词并非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体现了历史视野与当代意识的融合。在《翻香令》中,“晦庵孤烛映寒窗”描绘了朱熹深夜著述的历史场景,而“千古月辉光”则赋予了这一场景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山花子》下阕“格物每加星象邃,正心长共月光寒。一脉文光垂百世,照尘寰”,既是对朱熹历史地位的确认,也是对其思想当代价值的肯定。
2、这种古今视域的融合,在《念奴娇》下阕表现得尤为明显:“犹记洙泗波连,心灯递映,沧海清流变。几度风雷惊座席,不改弦歌家院。”词人以“洙泗”指代孔子开创的儒家传统,以“心灯递映”比喻道统传承,通过“风雷惊座席”与“不改弦歌”的对比,强调了朱熹思想在历史变迁中的坚韧生命力,同时也暗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坚守。
五、多元体裁的风格协奏
1、马学林在这组诗词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诗词体裁,形成了一部多声部的文学交响曲。三首七律庄重典雅,适合表达朱熹思想的宏大气象;三首五律简洁凝练,利于捕捉朱熹精神的具体特质;《山花子》婉转流畅,《临江仙》空灵超逸,《翻香令》古朴雅致,分别从不同角度勾勒朱熹的思想面貌;而压卷之作《念奴娇》则以其磅礴气势,展现了朱熹思想的宏大格局。
2、这种体裁的多元选择,不仅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更体现了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全方位地呈现朱熹丰富的精神世界。每一体裁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朱熹思想的不同光彩,共同组合成一个立体而丰富的文化图像。
六、理学体系的诗意呈现
1、马学林的这组诗词,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朱熹复杂的理学思想进行了精炼的诗意表达。在七律《赞中国古代十大教育家之五朱熹》中,“理学宏深萃圣贤,熹微闳说溯渊泉”一联,既点明了朱熹理学的博大精深,又巧妙地运用“熹微”一词双关朱熹的名号与思想的启蒙意义。“穷经格物彰玄奥,诚意初心立极先”则精准概括了朱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核心主张。作者通过“玄奥”与“初心”的对比,揭示了理学既深奥又贴近人伦日用的双重特性。
2、在另一首七律中,“格知正道穷经早,诚启玄关立说痴”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痴”字用得极妙,既表现了朱熹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又暗含了外界对其学说的不解。朱熹一生屡遭政治打压,却始终不改其志,这种“痴”正是儒家知识分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写照。
七、教育实践的形象刻画
1、朱熹不仅是思想家,更是身体力行的教育家。马学林的诗词生动描绘了朱熹的教育实践场景。“鹿洞松涛承绝著,武夷云影护真诠”一联,以白鹿洞书院和武夷精舍为背景,将自然景观与学术传承巧妙融合。松涛阵阵,似在传颂经典;云影徘徊,宛如守护真理。这种意象的营造,使朱熹的教育活动具有了某种神圣性与永恒性。
2、五律中“鹿洞传经帙,闽山散墨花”更是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朱熹教育事业的壮阔图景。“散墨花”三字尤为传神,既指朱熹著述丰富,又暗喻其思想如花般绽放、传播。在另一首五律中,“鹿洞传经永,云根论道彰”则强调了朱熹教育影响的持性,“永”与“彰”的对应,点出了朱熹教育成果既绵延长久又清晰显著的特点。
八、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
1、马学林的朱熹颂诗构建了一个丰富而统一的意象系统。这一系统主要由自然意象、学术意象和时空意象三大类构成。自然意象中,“云”、“松”、“泉”、“月”等元素反复出现。如“武夷云影”、“鹿洞松
涛”、“芹溪月照”、“泉光月色”等,这些意象既实指朱熹讲学之地的自然景观,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云的飘逸象征思想的自由,松的挺拔象征人格的坚贞,泉的清澈象征心灵的澄明,月的皎洁象征智慧的光辉。
2、学术意象方面,“格物”、“正心”、“诚意”、“穷经”等理学概念术语贯穿各诗,而“烛”、“卷”、“帙”、“编”等与学术活动相关的物象也频频出现。“晦庵孤烛映寒窗”中的“孤烛”意象尤为动人,既写实性地描绘了朱熹挑灯夜读的场景,又象征性地表现了他在那个时代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孤独与坚守。
3、时空意象的运用同样精彩。“千秋”、“千祀”、“千载”、“万古”等时间意象,与“八荒”、“九天”、“尘寰”、“四海”等空间意象交织,构建了一个超越具体时空的宏大叙事框架,突出了朱熹思想的历史意义与普世价值。
九、体裁风格的多样统一
1、这组诗词在体裁上涵盖了七律、五律和多种词牌,展现了作者驾驭不同诗体的能力。三首七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韵律变化中见统一。三首五律则选用下平声六麻韵、七阳韵和八庚韵,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四首词作分别采用《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和《念奴娇》等词牌,各具声情特点。
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念奴娇》一阕,气势磅礴,格局宏大:“云根坐见,瞰玄黄浩荡,曦光初现。”起句便以俯仰天地的视角,象征朱熹思想的高度与广度。“鹿洞传薪星火炽,漫卷诗书千卷”则化用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而赋新意,描绘了朱熹学说薪火相传的盛况。下阕“几度风雷惊座席,不改弦歌家院”暗指朱熹晚年遭受“伪学”之禁却仍坚持讲学的历史,彰显其教育家的风骨与担当。
十、精神境界的深层开掘
1、马学林的诗词不仅停留在对朱熹生平与思想的表面赞颂,更深入开掘了其精神境界。“天心每在观书处,总向寒窗晓雾时”两句,揭示了朱熹通过读书穷理以上达“天心”的终极追求。“寒窗晓雾”的意象既写实又象征,表现了求道过程的艰辛与黎明前的黑暗,而“天心”的呈现则是坚持之后的豁然开朗。
2、在《临江仙》中,“正心诚意启愚顽”,点出了朱熹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觉醒。“千秋垂道统,明月照寒泉”的结句,以“明月”与“寒泉”的意象对应,象征朱熹思想如明月般清澈光明,如寒泉般源远流长。
十一、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1、作为当代著名诗人,马学林对朱熹的赞颂,实际上构建了一场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这些诗词创作于2025年,却运用传统的平水韵和词林正韵,这种形式本身就是在向传统文化致敬。同时,作者通过对朱熹教育思想的当代诠释,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意义。
2、在当今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启示我们,真正的知识不是信息的简单堆积,而是通过深入探究事物之理而获得的心灵觉悟;“正心诚意”的理念提醒我们,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的根本仍然是人的完善与德性的培养。
结束语:诗笔下的理学世界
1、马学林的这组朱熹颂诗,如同一幅多屏联动的立体画作,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朱熹作为教育家的思想深度、实践广度与人格高度。通过精妙的意象营造、严谨的格律运用和深刻的精神开掘,作者成功地将朱熹的理学体系转化为诗意的表达,将历史人物提升为文化符号。
2、这组诗词不仅是对一位古代教育家的礼赞,更是对中华教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朱熹逝世八百余年的今天,我们通过这些诗篇,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千载道源留著作,春云秋雨润群芳”的思想活力,依然能看到那“晦庵孤烛映寒窗”的执着身影,依然能听见那“鹿洞松涛承绝著”的历史回响。这或许正是马学林这组诗词最为珍贵的价值所在,它让我们相信,真正的教育智慧能够穿越时空,永远照耀人类文明的前行之路。
3、马学林的这十首诗词,通过对朱熹思想与教育事业的诗意诠释,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探寻。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赞美,更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呼唤。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当代语境中,这种呼唤显得尤为珍贵。
4、这组诗词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学术研究,也需要诗性智慧的参与。当理学思想通过优美的韵律、精妙的意象、深远的意境表现出来时,那些古老的思想便获得了新的生命,在与当代读者的对话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马学林的创作实践表明,诗歌可以作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透过这十首诗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中的朱熹,更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文化精神对知识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对教育的执着,对文明的担当。在这个意义上,马学林《赞朱熹》的十首诗词,既是对过去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既是对一位伟大教育家的礼赞,也是对中华文化精神的颂歌。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现从事美术教学,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