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家乡红花村难忘的记忆
文/沈朋道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与巨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也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希望。
兴化市红花村,这个位于苏中里下河平原上的普通村落,同样在这股时代浪潮中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80年代农村社会的变迁轨迹,承载着一代村民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那个特殊时代农村发展的生动见证,对于我们理解农村改革历程、探寻乡村文化根源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1980年初,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探索如同一颗火种,迅速在全国农村蔓延开来。红花村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之前,村里实行的是集体生产、吃“大锅饭”的模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抑制,粮食产量长期在低位徘徊,村民生活困苦。
“大包干”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村里将土地按人口和劳动力情况分配到各家各户,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句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话语,成为了村民们的口头禅。他们开始精心规划自己的土地,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壤条件选择种植作物。有的家庭选择了高产的水稻,有的则尝试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棉花、油菜等。
村民老张回忆起那段日子,眼中满是感慨:“以前在集体里干活,出工不出力,反正干多干少一个样。现在不一样了,土地是自己的,多劳多得,大家干劲都足了。”在老张的精心照料下,他家那几亩责任田的粮食产量逐年递增,不仅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问题,还有了余粮可以出售,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红花村的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村民们开始大胆尝试发展多种经营。
一些有养殖经验的村民,利用村里的闲置土地和水域,办起了养鸡场、养鸭场和鱼塘。村民小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看到市场上对禽蛋的需求不断增加,便毅然决定投身养殖业。他从外地引进了优良的鸡种,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精心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不仅在本地市场畅销,还远销到周边城市。小徐的成功,带动了村里一批人投身养殖业,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规模。
同时,村里还出现了以老王为首的蔬菜种植专业户。他们在自家责任田里搭建起塑料大棚,种植各种反季节蔬菜。这些蔬菜新鲜、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农业生产的多元化,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也丰富了农村的市场供应,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80年代后期,红花村的乡镇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村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创办了砖瓦厂、粮油加工厂等小型企业。
砖瓦厂的创办,为村里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许多村民不再需要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他们每天在砖瓦厂里忙碌着,从制坯、烧制到成品出窑,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砖瓦厂生产出的砖瓦,质量上乘,不仅满足了本村和周边村庄的建筑需求,还远销到其他地区,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粮油加工厂则以老沈的碾米厂、小王的面粉厂和老陈的挂面厂及老唐的菜籽油加工油坊等将村民们种植的粮食和油料作物进行加工,生产出面粉、大米、食用油等产品。这些产品直接面向市场销售,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加工厂还为村民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他们可以将自己收获的农产品送到加工厂进行加工,省去了自己处理的麻烦。乡镇企业的兴起,让红花村的经济结构逐渐从单一的农业向农工副业多元化发展转变,为农村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80年代初,红花村村民的物质生活还比较匮乏。结婚“三大件”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能够拥有其中一件,都是让人羡慕的事情。村里大多数家庭住的还是土坯房,房屋简陋,设施不全。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物质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那时拥有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的家庭,会成为邻里聚集的“据点”。每天晚上,村民们会早早地来到有电视机的家庭,围坐在一起观看电视节目。《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港剧的涌入,让村民们大开眼界,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单卡录音机、蛤蟆镜、喇叭裤也成为了年轻人的标配。他们穿着时尚的服装,听着流行的音乐,走在村里的小路上,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口可乐、牛仔裤等时尚符号也逐渐走进了村民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到80年代末,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普通村民的家庭。
80年代,红花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室,购置了图书、报刊和简单的娱乐设施。村民们在农闲时节,会来到文化活动室看书、下棋、打牌,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同时,村里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村民们自编自演一些小品、相声、歌曲等节目,内容贴近生活,形式活泼多样。这些文艺演出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电影放映也成为了村民们喜爱的文化活动。每隔一段时间,村里就会请来电影放映队,在村里打谷场上放映电影。《庐山恋》《少林寺》等经典影片的上映,让村民们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每当电影放映时,村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男女老少都会早早地来到放映场地,占据有利的位置,等待着电影的开始。
80年代,红花村的教育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村里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新建了两层六间窗明几净的大教堂。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并新建了图书室和实验室。同时,村里还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了村民们的共识。无数农家子弟挤过“独木桥”,走进大学校园。他们带着家人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大学校园成为了他们思想碰撞的舞台,“振兴中华”的口号在他们中广泛流传。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歌曲演唱、社会实践活动等,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些走出农门的学子,成为了红花村的骄傲,也为村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80年代初,红花村的交通出行主要依靠步行。大巴车是长途出行的主要方式,虽然速度慢、环境差,但却是村民们走出村门、走向外界的重要交通工具。每当有村民要乘坐长途汽车出行,都会提前很长时间赶到汽车站,排队购票、候车。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自行车逐渐成为了村民们最普及的代步工具。上下班或走亲戚时,自行车洪流成为了村里和乡镇街道上的一景。村民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田间小道和乡村公路上,方便快捷。
80年代末,固定电话开始进入村民的家庭。虽然一开始数量有限,但它的出现,让村民们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村民们可以通过电话与去远方打工或求学的亲人朋友交流沟通,了解外面的信息。同时,传呼机也在80年代末出现,“有事call我”成为了时髦用语。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会购买传呼机,随身携带,以便及时接收信息。
80年代,红花村的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传统的封建思想逐渐被打破,人们的观念更加开放和进步。
在婚姻方面,自由恋爱逐渐成为主流。年轻人不再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根据自己的感情和意愿选择伴侣。婚姻仪式也更加简单和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繁琐程序。
在人际关系方面,村民们更加注重平等和互助。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风气更加浓厚,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同时,村民们的竞争意识也逐渐增强,大家都在努力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80年代,体育事业在红花村也逐渐兴起。村里建起了简单的体育场地,购置了一些体育器材。村民们在农闲时节,会来到体育场地进行体育锻炼。
1984年,中国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慢射金牌,实现中国奥运史上“零的突破”的消息传来,让红花村的村民们振奋不已。体育成为了村民们展现自信和活力的重要窗口。村里还组织了一些体育比赛,如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吸引了众多村民的参与。这些体育比赛不仅增强了村民的体质,也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80年代的红花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农村经济的变革,让村民们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社会生活的变迁,让村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貌的演变,让红花村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
那是一个理想与现实交织的年代,变革带来的兴奋与阵痛并存。村民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创新。无论是农民在田埂上的辛勤耕耘,还是年轻人在校园里的求知探索,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闯劲。
80年代的这些难忘记忆,最终沉淀为红花村一代人心中激情燃烧的岁月。它们不仅是红花村发展的宝贵财富,也为中国农村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当我们回首那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蓬勃力量和无限希望。这些记忆将永远激励着红花村的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砥砺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