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清醒者——由一帧影像看“不被名利压弯脊梁”的时代风骨
图/柯善北《中华建设》杂志社社长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当《中华建设》杂志社社长柯善北的这帧影像映入眼帘,最先触动我的,并非具体的面容,而是那立于光影间的从容姿态——挺拔却不张扬,沉静而有力量。这姿态恰似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中一种稀缺却珍贵的精神图景:在追名逐利的浪潮裹挟下,仍有人守着一份清醒自持,不被名利的“硕果”压弯精神的脊梁。
放眼周遭,功利化的浮躁气息时常可见:有人为攫取一时荣誉,将初心裹进精致的功利外衣,把“干事”异化为“作秀”;有人被过往的光环捆缚,沉溺于昔日成就而步履渐缓、目光渐短,再也难寻突破的勇气;更有人将“人生收获”简单等同于名利的堆砌,用职位高低、财富多寡丈量生命价值,最终在追名逐利的喧嚣中,佝偻了原本挺拔的身姿。正因如此,影像中那份“不刻意追逐浮华、却始终坚守本真”的状态,更显难能可贵——它像一粒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人们对“何为真正的价值追求”的深度思考。
尤其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行业领域,这种“清醒”更具穿透人心的力量。
在媒体行业,当流量至上的风气裹挟着“标题党”“猎奇化”的诱惑,总有如影像中这般的坚守者:他们不追逐短期的点击量狂欢,而是沉下心深耕调查报道,用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追踪一个民生议题,让文字成为揭示真相、推动问题解决的力量。就像那些扎根基层的新闻人,拒绝将苦难娱乐化、将深度浅薄化,即便没有热搜加持,仍执着于“铁肩担道义”的初心,用客观真实的报道,为行业守住一份专业与尊严。
在建设领域,当“速成名”“赚快钱”的声音诱惑着从业者偷工减料、追逐噱头,也有这样的身影:他们拒绝为了缩短工期而降低质量标准,哪怕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仍坚持对每一道工序精益求精;他们不把“打造地标”当作个人晋升的跳板,而是从民生需求出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考虑老人的适老化设计,在乡村建设中保留传统村落的文化肌理。正如许多默默耕耘的工程师、建筑师,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大众熟知,却用一砖一瓦的坚守,让“建设”真正成为承载民生福祉的事业。
在教育行业,当“升学率”“网红教师”的标签成为部分人追逐的目标,仍有教师如影像中般清醒:他们不把学生当作“分数机器”,而是耐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用数年时间陪伴“问题学生”找回自信;他们拒绝商业化的培训炒作,即便面对高薪诱惑,仍坚守三尺讲台,把知识点拆解成生动的故事,把做人的道理融入日常的教诲。这些教师或许没有耀眼的头衔,却用“一生只为一事来”的执着,诠释着教育的本真意义。
这些身影都如影像中的姿态一般:他们身处行业前沿,却从不用平台的光芒装点自己,而是把岗位当作践行责任的阵地;他们手握发声的“话筒”、执掌建设的“蓝图”、紧握育人的“粉笔”,却从不用手中的“工具”作博眼球的秀场,而是让其成为传递价值、赋能社会的桥梁;他们见证过无数成就与掌声,却始终对事业本真保持着敬畏之心,从未因外界的赞誉而迷失方向。他们深谙,“被记住”从不是因为名利的叠加,而是源于脚踏实地的每一份贡献;“被尊重”也从不是因为姿态的张扬,而是源于始终挺直的精神脊梁。
这帧影像之所以动人,正因它早已超越个体剪影的范畴,成为一种社会精神的生动隐喻。它像一声温和却有力的提醒:人生的高度,从不由名利的“重量”决定,而由精神的“挺拔”丈量。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如影像中这般,放下对浮名的执念、卸下对得失的计较,以纯粹的初心面对事业、以从容的姿态拥抱人生,便是对“不被外物所累”最好的践行,也是对“时代风骨”最鲜活的诠释。
或许,我们无需过分探寻影像中的人是谁、身处何种岗位,只需牢牢记住这份从容与挺拔——它是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让我们在浮躁中看清内心的方向;更是一盏指引前路的灯,提醒着我们在人生征途上,唯有守住本真、挺直脊梁,才能在时光的长卷中,留下真正有分量、不褪色的生命印记。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