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及其他
牛 东
前些日子,回章丘,和中书协的几个书法家喝茶小酌时,谈及书法与国画,众说纷纭,颇有些感慨,归来总结了几句迂拙之见,以供喷饭。
中国的书法与水墨画是比较难于理解的。中国书法是在写哲学,白纸黑字,起落放收,曲直浓淡,实虚巧拙,笔断意连等等,既突出重点,又兼顾整体,既有轻重缓急,又有相得益彰,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道家的成分颇多;中国传统绘画也是在画哲学,高低,浓淡,远近,浅深等等有机布局,自然和谐,意境深远,便是高手,所以,道家思想成分也不少。同时,书画之中,往往寄托了不少士人的理想与志向,文人的爱憎与情怀,这是典型的儒家明德、修身和守节的写照。故不能停留在技法和物象这些外在东西上去看,要看其背后隐含的作者主旨。写书法和画画是一种文化苦旅,是一种修行。要勤奋,更靠觉悟,动辄就是几十年锲而不舍,甚至终生笔耕不辍,需要很深的定力。这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流传的文化瑰宝,更是几千年文明传承的积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不是非是即非的浅陋,而是似是而非的圆融与深邃。空时在变,万物岂有不变之理,但又万变不离其宗,皆循自然之理,天地之道。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似乎是个数学错误,但这并不是个数学问题,这是易经的道家阐述。万物生于一,一即道,是本源;一生出两极,这时其实还是一,只是生成互相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极不停消长运动和互相转化才会生成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真正含义。万物生生不息,有宿命的根本,也有因时空不同而生出的选择和变化。咎由自取和自作自受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与分析的可取成分。生生不息,是要去掉绝对区分的片面,终归合而统一。值得注意的是,道家 、儒家和佛家说的是其哲学学派,非教派,是鲜活的东西,是随时空而不断进化的。教派往往流于死板的教派。是死的东西,多是没有生命的,甚至有不少虚假唬人的东西,难免有人上当受骗。
人生含于道的本体之中,悟道与行道的修为即德。所以,人始于道,施于德,终归于道。人不一定有机会出生,但一定会死,这就是必然,出生入死,死其实是一种回归,应欣然接受。所以,人生重要的反而是过程。何以福祸得失而喜悲?这也是道家与佛家所摒弃的。佛和道的空和无为并不是什么都放下,更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被名利权色和奢靡蒙蔽甚至挟持,失去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选择,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顺天应人。走错了路可要吃苦头的。“无为而无不为”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是一回事,不要为物欲所蛊惑与束缚,为所当为,这是《易经》的叮咛与教诲。千万不要把诵经和礼佛当成功德,死搬教条是愚蠢;为物所累更是真的身心俱疲。所以,宠物只是你的陪伴,游戏只是业余消遣,不能为其过度劳心费力,更不能作为感情依托,玩物丧志会毁其一生;房子、车子和票子只是你的工具,不能成为你的桎梏,更不能作为终极追求,否则难得善终。你回味一下,你的累真跟这些外在的束缚无关吗?“少私寡欲”并没叫你不考虑自我,只是别过了头而已。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对理学修正,是对儒释道的扬弃。王阳明博学多识而擅思,始于道,兴于儒,他能治国安邦,领兵征战,文通古今,自成一家,正是得益于此。这和达摩创立禅宗,有异曲同工之妙,佛学至两晋南北朝,广泛传播,成了浮在经书文字上的虚泛,成了空对空的说教,完全背离了释迦牟尼的本意。佛法不禁需要研读经文,更要付诸行动,灵活运用,才能造福社会,普度众生。所以,达摩的禅学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识得人心,见性成佛”。修行,不仅要修,更要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是很实在的,从来不主张无私,只是“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教导我们悠着点。过度追逐名利权色这些外在之物,往往导致身败名裂,下场多是悲惨的。从否到泰,前路漫漫;从泰到否,一步之遥。《易经》的忠告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去奢,去甚,去泰”,过度追求完美与骄奢淫逸是高危行为,会亡国害人的。唐玄宗励精图治,创开元盛世后,骄奢极欲,最后乐极生悲,酿成安史之乱,贻笑千年。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结语,并不为绝大多数世人所能理解。但“不争之德,用人之力,天之极”的智慧值得我们从很多民族伟人的身上好好发掘,认真汲取。刘邦是个无赖起家的皇帝;朱元璋父母饿死,要饭出身。然而两人皆有民本思想,慧眼识珠,善用人才,后来才打下来江山,当了皇帝。当了皇帝仍爱惜民力,省戒奢靡,所以国祚两三百年之长。一个人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不善于借用自然和他人的力量,将一事无成。我用了十四年,研习《道德经》,越背越觉得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宜躬行。道易懂,修行难!
以此奉劝世人,多抽点时间看看书,了解的历史和文学,提升自己,多做点对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奉献,这就是孔子说的爱人者仁,这样才能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人生。大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纸醉金迷,痴迷游戏和玩猫逗狗上,是不是把自己并不长的人生活的太空洞了呢?
哲学留给人类的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如何回答,现在一想起来,我还头皮发麻,一身虚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