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远航说的“老地方”,是渡口下游二里地的一片河湾。那里水流缓,积起一片白沙滩,岸边长着几棵歪脖子老柳树,柳丝能一直垂到水面上。
守仁到的时候,远航已经在了。他正蹲在沙滩上,用一根柳枝在湿沙上画着什么。听见脚步声,他头也没抬,只是急促地招招手:“快来看!”
守仁凑过去。沙子上画的是弯弯曲曲的线条,有些地方还用小石子做了标记。
“这是啥?”
“地图!”远航的眼睛亮得灼人,柳枝点着最下方一个叉,“这儿,就是咱们这儿,黄河渡口。”柳枝向上移动,划过一道曲折的弧线,越过几颗代表山峦的石子,“往东,再往东,出了这片山,就是大平原,然后——”柳枝用力一顿,在沙滩边缘划出一道波浪线,“就是海!”
守仁看着那简陋的、孩童笔触的“海”,心里有些茫然。海在他的想象里,依旧是模糊的一团,是远航眼睛里闪烁不定的光,是胸前这枚徽章上冰冷光滑的触感。它远不如眼前这片浑黄的河水,以及河水散发出的、带着土腥气的味道来得真实。
“你看,”远航扔下柳枝,从怀里掏出一本卷了边的旧册子,封面上用毛笔写着《山川纪略》四个字,字迹已经有些模糊,“我从宋先生那儿借来的!里面说,‘海之阔,不知其几千里也’。”他翻动着发黄的书页,手指点着上面的字句,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书上还说,海边有渔人,驾着比我们这渡船大十倍的帆船,能到海中央去捕鱼!那鱼,有这么大!”他张开双臂,比划了一个极其夸张的长度。
守仁看着他那因用力而微微发红的脸颊,忽然问:“那……海里也有渡口吗?”
远航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笑声惊起了柳树上歇息的一只水鸟。“傻不傻!海要什么渡口?船是想往哪儿开就往哪儿开的!没有岸,没有石头墩子,只有水,到处都是水!”
没有岸。守仁在心里重复了一遍。他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岸的地方。他习惯了渡口那坚实的青石台阶,习惯了拴船的粗木桩子,习惯了堤岸上被踩得光滑的小路。没有这些,船该往哪里停?人该站在哪里?
远航合上书,珍重地揣回怀里。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沙粒,望着东流而去的河水,沉默了一会儿。再开口时,声音低了些,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只说给守仁听:“我是一定要去的。等我攒够了钱,认得路了,我就顺着这河水走,总有一天能走到海边。”
河风吹过,柳丝拂动,在水面上划出细碎的涟漪。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远航的身上、脸上投下斑驳晃动的光点。那一刻,守仁觉得远航好像不再是那个和他一起在泥地里打滚、爬树掏鸟蛋的伙伴了。他身体里似乎有一种东西,像春天河床下涌动的暗流,急切地想要冲破堤岸,奔向一个他无法跟随的远方。
守仁低下头,看见自己脚上的布鞋,鞋帮上还沾着昨天在渡口蹭上的泥浆。而远航脚上,是一双半旧的、却刷得干干净净的胶底鞋,好像随时准备着踏上远途。
“我爹说,”守仁闷闷地开口,像是在反驳远航,又像是在说服自己,“这黄河水,看着是往东流,可它拐的弯多着呢。九曲十八弯,有时候走着走着,方向就变了。”
“方向变了,它也还是往海里流!”远航回答得很快,很坚决。他转过身,看着守仁,眼神清澈而坚定,“就像人,不管绕多少路,最后总得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守仁不说话了。他从沙滩上捡起一块扁平的石头,弯腰,贴着水面用力甩了出去。石头在水面上跳跃了七下,才沉入水底,留下一条短暂的、逐渐平复的痕迹。
远航也学着他的样子,甩出一块石头,却只跳了三下。
“你这本事,到了海上可没用。”远航笑着说。
“我又不去。”守仁低声说。
远航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他没再说什么,只是又捡起一块石头,用力扔向河心。石头划出一道高高的弧线,“咚”地一声,沉了下去,连个水花都没怎么溅起来。
河湾里一时只剩下风声、水声,和柳枝摇曳的簌簌声。
过了一会儿,远航像是忘了刚才的对话,又兴致勃勃地拉起守仁:“走,我带你去个地方!”
他带着守仁钻进堤岸旁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拨开层层枝叶,后面竟藏着一个不大的土洞,洞口被几块大石头虚掩着。
“这是我的‘瞭望所’!”远航有些得意,“在这儿,能看到渡口,能看到河,还能看到那条通向外面的路!”他指着远处,一条像灰色带子一样,蜿蜒着消失在山坳里的土路。“以后要是想我了,你就来这儿看看路。”
守仁钻进洞里,洞里很干燥,有股泥土和干草的味道。透过石头的缝隙,视野果然极好。渡口,河水,远山,道路,尽收眼底。他甚至能看到自家屋顶上那片深灰色的瓦,以及瓦缝间长出的几簇顽强的野草。
他看着那条路。路上空荡荡的,只有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身影小小的,正慢慢地走向山外。
远航也挤了进来,肩膀贴着守仁的肩膀。洞内空间狭小,两人能清晰地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守仁,”远航的声音在狭小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等我真的要走那天,你就在这儿看着我。别去渡口送我。”
守仁的心猛地一沉。他转过头,在昏暗的光线里看着近在咫尺的伙伴。远航的脸上没有了平日的跳脱飞扬,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近乎郑重的神情。
“为啥?”
“我怕我看见你,就走不了了。”远航说完,飞快地扭过头,扒着石头缝隙,继续望着外面。
守仁愣在那里。洞里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远航身上淡淡的汗味和阳光的味道,包裹着他。他胸口那枚贝壳徽章,隔着薄薄的衣衫,硌着他的皮肤,微微发凉。
他忽然觉得,这个被远航称为“瞭望所”的土洞,不像是什么好玩的地方,倒像是一个……告别的地方。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