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九)
西汉:汉人汉家天下从此开始
一罗培永
混元剖判,清浊异位;乾坤定序,刚柔相济。自羲农以降,唐虞承绪,三代迭兴,皆握乾纲而统六合,敷德泽以育黎元。逮嬴秦暴起,吞二周而并诸侯,废礼让而任刑名,筑长城以竭民力,焚诗书以愚黔首。黔首怨愤,天下土崩,陈涉振臂于大泽,豪杰云起于四方。当此之时,汉祖龙兴,起于沛泽,杖剑而麾群雄,投袂以清六合,遂开四百之基,垂二百年之治。余览《汉书》,感西京之盛,叹兴亡之理,乃作斯篇,以述西汉之鸿烈,兼明得失之鉴焉。
高皇定鼎,芟夷群雄
昔高皇帝刘邦,龙姿凤章,天授英武。初为泗上亭长,素有大度;偶逢骊山徒散,遂举义旗。萧何、曹参,本沛邑之贤吏,倾府库以佐军;樊哙、夏侯婴,乃屠沽之壮士,操戈矛而前驱。遇张良于留城,得“运筹帷,决胜千里”之奇策;收韩信于汉中,获“连百万军,战必胜攻必取”之良将。
当是时,秦纲已弛,项羽兵强,号西楚霸王,宰割天下,封十八王。高帝初王汉中,屈身忍辱,养精蓄锐。韩信陈“汉中对”,献还定三秦之策;萧何荐贤才,固转漕馈饷之基。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抚有关中。然后东向以争天下,与项羽战于荥阳、成皋之间,互有胜负,相持数年。
鸿门宴上,项伯夜驰告变,樊哙拥盾直入,瞋目而叱,救高帝于虎口;鸿沟界前,张良画策,韩信进兵,彭越挠后,使项羽腹背受敌。及垓下之围,韩信以十面埋伏之阵,困项羽于垓下;张良令汉卒夜唱楚歌,乱楚军之心旌。项羽闻歌,泣别虞姬,溃围南走,至乌江而自刎。于是天下归心,诸侯拥戴,高帝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定都长安,国号曰汉。
既登大宝,高帝惩秦之弊,与民休息。除秦苛法,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轻徭薄赋,招抚流亡,使民归田亩。然天下初定,异姓诸侯王尚怀贰心:韩信王楚,被告谋反,贬为淮阴侯;彭越王梁,遭诬夷族,醢其肉以赐诸侯;英布据淮南而叛,高帝亲征,中流矢而还;卢绾王燕,惧祸而亡入匈奴。于是高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又封同姓子弟为王,以藩屏汉室,奠邦国之基。
文景恭俭,与民休息
高帝崩,孝惠帝即位,母吕太后临朝称制。吕太后刚毅,诛赵王如意,害戚夫人,封诸吕为王,擅权用事。然萧规曹随,曹参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政尚清静,海内晏然,民得休息。及吕太后崩,周勃、陈平合谋,诛诸吕,迎立代王刘恒,是为孝文帝。
孝文帝躬行节俭,励精图治。衣绨履革,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帏帐无文绣。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帝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遂罢其役。除肉刑,定箠令:当黥者改为城旦舂,当劓者改为笞三百,当斩左趾者改为笞五百,使刑罚大省,民无怨声。减田租,初为十五税一,后改为三十税一,终文帝之世,未再增赋。劝农桑,兴水利,遣使者巡行天下,劝民务农,赈济鳏寡孤独。
匈奴数为边患,文帝不欲兴兵,恐劳民力,乃遣使者结和亲,厚遗单于,以安边境。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文帝遣陆贾出使南越,赐赵佗书,晓以大义,赵佗遂去帝号,称臣奉贡。于是海内殷富,粟陈贯朽,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民人给家足,乡邑无盗,囹圄空虚,刑措不用,史称“文景之治”。
孝景帝即位,承文帝之业,遵先帝之政。然同姓诸侯王,连城数十,势力渐强,骄奢淫逸,觊觎帝位。晁错为御史大夫,患诸侯之逼,上《削藩策》,请削诸侯之地。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初用袁盎之计,诛晁错,欲以谢诸侯,然七国兵不止。乃拜周亚夫为太尉,将兵击之。周亚夫屯兵昌邑,坚壁不出,绝吴楚粮道。吴楚兵饥,引兵而退,亚夫追击,大破之,斩吴王濞于丹徒,七国之乱遂平。于是景帝乘胜削藩,规定诸侯王不得复治国,令相治之,诸侯仅食租税而已,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孝武雄才,开疆拓土
及孝武帝即位,汉兴已七十余年,海内殷富,国力强盛。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四方,内修法度,外攘四夷,欲成万世之业。
于内则革故鼎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对策,阐“天人感应”“大一统”之论,深得武帝赏识,儒术遂为汉家正统。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以养天下之士;建乐府,采诗夜诵,以观风俗,李延年作新声,乐府之音遂盛。
改革官制,设内朝,以尚书、侍中、常侍等官参预机务,削弱丞相之权;置刺史,分部十三州,监察郡国守相,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之利;推行均输平准之法,调节物价,增加政府收入;改革币制,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杜绝私铸,稳定金融。又行算缗、告缗之令,打击富商大贾,充实国库。
于外则开疆拓土:一改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转而采取积极进攻之策。元光二年,遣卫青、李广等四将军击匈奴,拉开汉匈战争之序幕。卫青出身卑微,为平阳公主骑奴,然勇略过人,多次率军出击匈奴,屡立战功,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其外甥霍去病,年十八从军,率轻骑八百,深入敌境,斩获甚众,封冠军侯。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各将五万骑,分道出击匈奴。卫青出定襄,击匈奴单于,大破之,单于遁走,追至窴颜山赵信城而还;霍去病出代郡,深入漠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斩获七万余级。匈奴经此打击,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汉匈战争之主动权,尽归汉朝。
又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凿空”西域,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诸国,开辟连接东西方之“丝绸之路”。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西域各国遣使入贡,汉朝之影响力远及中亚。元鼎六年,遣杨仆、路博德击南越,平之,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将岭南纳入汉朝版图。元封二年,遣杨仆、荀彘击朝鲜,破之,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加强对朝鲜半岛之控制。
然武帝晚年,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海内虚耗,民怨沸腾。又迷信神仙,追求长生,重用方士,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征和二年,发生“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诬谋反,自杀身亡,皇后卫子夫亦自杀,牵连者数万人,汉朝统治陷入危机。武帝晚年悔过,下《轮台罪己诏》,承认过失,宣布停止对外征伐,重视农业生产,与民休息,使汉朝得以转危为安。
孝宣中兴,臻于极盛
后元二年,武帝崩,少子刘弗陵即位,是为孝昭帝,大将军霍光辅政。霍光忠勤,遵武帝遗诏,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天下复安。始元六年,霍光主持“盐铁会议”,讨论盐铁官营等政策之利弊,会后虽未废除盐铁官营,然对部分政策进行调整,减轻百姓负担。元平元年,昭帝崩,无嗣,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即位后,荒淫无道,霍光遂废刘贺,迎立武帝曾孙刘询为帝,是为孝宣帝。
孝宣帝生长民间,深知百姓疾苦,即位后,励精图治,躬亲政事,信赏必罚,综核名实。他重用魏相、丙吉等贤相,魏相明习汉法,善断大事;丙吉宽厚爱人,知人为善。又用赵充国、甘延寿等良将,赵充国击西羌,献“屯田之策”,平定羌乱;甘延寿、陈汤击匈奴郅支单于,斩郅支单于于康居,传首京师,“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威震西域。
宣帝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奖励清廉正直之士。设“常平仓”,在边郡及都城附近,丰年增价籴粮,歉年减价粜粮,以平物价,稳定民生。减轻赋税,赈济灾民,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匈奴呼韩邪单于惧汉朝之威,款塞来朝,愿为汉婿,宣帝以宫女王昭君嫁之,汉匈和好,边境安宁。
于是海内升平,四夷宾服。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孝宣之治”。《汉书》赞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此时之汉朝,国力达于鼎盛,疆域辽阔,东暨乐浪,西逾葱岭,南抵交趾,北尽朔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之国家。
五、元成失德,王莽篡汉
孝宣帝崩,太子刘奭即位,是为孝元帝。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通音律,然柔仁好儒,优柔寡断,重用宦官。宦官石显专权,结党营私,陷害忠良,丞相萧望之、御史大夫周堪等贤能之士,皆遭迫害。元帝沉迷声色,怠于政事,国家财政日益枯竭,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孝元帝崩,太子刘骜即位,是为孝成帝。成帝耽于酒色,荒淫无道,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终日游乐,不问政事。外戚王氏势力日益膨胀,成帝封舅父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凤专权用事,其弟王音、王商、王根、王莽等,皆封侯拜将,掌握朝政大权。成帝晚年,朝政完全被王氏家族控制,汉朝统治岌岌可危。
孝成帝崩,无嗣,立弟定陶王刘欣为帝,是为孝哀帝。哀帝即位后,欲抑制外戚王氏势力,重用幸臣董贤,封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赏赐无数,甚至欲禅位于董贤,朝政更加混乱。哀帝在位七年而崩,无嗣,太皇太后王政君遣王莽迎立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孝平帝。平帝年幼,王莽辅政,王莽逐渐篡夺汉朝大权,毒死平帝,立孺子婴为帝,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王莽废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西汉遂亡。
兴亡之鉴,垂戒后世
西汉自高帝起,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其兴也勃焉,以仁政惠民,以武功服远;其亡也忽焉,以怠惰失政,以外戚专权。高帝起于布衣,拨乱反正,开基立业;文景恭俭,与民休息,开创盛世;孝武雄才,开疆拓土,威震四方;孝宣中兴,励精图治,臻于极盛。然元成之后,君昏臣佞,外戚专权,宦官乱政,民不聊生,终致王莽篡汉,国祚中绝。
盖盛衰之理,在于君道。君明则国兴,君昏则国亡。高帝、文帝、景帝、武帝、宣帝,皆明主也,故能使汉朝由弱变强,由兴至盛;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皆昏主也,故能使汉朝由盛转衰,由衰至亡。又在于吏治,吏治清明,则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吏治腐败,则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危在旦夕。西汉之兴,在于吏治清明,贤臣满朝;西汉之亡,在于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又在于民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文景之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故民殷国富;武帝晚年,穷兵黩武,赋役繁重,故民怨沸腾;孝宣之时,重视民生,赈济灾民,故天下升平;元成之后,赋役日重,民不聊生,故天下大乱。由此观之,民生之安危,关乎国家之兴亡,不可不慎也。
今余述此篇,非独为西汉之兴衰而感慨,亦欲为后世之君、后世之臣、后世之民,提供鉴戒也。君当以西汉明主为法,躬行节俭,励精图治,亲贤臣,远小人;臣当以西汉贤臣为法,忠君爱国,廉洁奉公,直言敢谏,为国为民;民当以西汉良民为法,遵纪守法,勤劳耕作,安居乐业,拥护国家。如此,则国家可长治久安,天下可太平无事矣。其辞曰:
炎汉开基,高皇奋迹。扫秦除暴,救民于厄。
萧曹辅翼,良平谋画。定鼎关中,奄有天下。
孝惠嗣位,吕后临朝。萧规曹随,政尚宽饶。
文帝即位,躬行节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景帝继统,削藩平乱。巩固集权,天下大安。
孝武雄才,威加四海。北伐匈奴,西通西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学兴教,文化昌明。
孝宣中兴,励精图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
四夷宾服,海内升平。汉室鼎盛,臻于极盛。
元成之后,君昏臣佞。外戚专权,宦官乱政。
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王莽篡汉,西汉遂亡。
盛衰之理,古今一也。君明臣贤,国乃兴盛。
君昏臣佞,国乃衰亡。民生为本,本固邦宁。
后之来者,当鉴前史。励精图治,永保太平。
有诗为西汉十二帝记之:
(一)汉高祖刘邦
斩蛇起义起丰乡
仗剑挥师灭暴强
三杰辅成兴汉业
一盟刑马固宗疆
咸阳约法安黔首
垓下鏖兵定霸王
莫道布衣无大志
长安宫阙焕荣光
(二)汉惠帝刘盈
仁柔嗣位承宗绪
母后专权奈若何
萧规曹随施善政
肉刑罢废恤民疴
空怀孝悌难伸志
徒抱忧思易染疴
短祚未展经纶略
未央风送黍离歌
(三)汉文帝刘恒
代邸龙飞入未央
躬行节俭振朝纲
露台罢役怜民力
田租减收劝农桑
除肉刑轻宽法令
和匈奴息战尘扬
文景之治开先绪
史笔煌煌赞圣皇
(四)汉景帝刘启
承平继统守成康
削藩决策振朝纲
七国兵兴诛晁错
亚夫师出定吴疆
轻徭薄赋民殷富
整饬朝纲国势昌
休养生息承前志
奠定炎汉万世光
(五)汉武帝刘彻
雄才大略冠前王
拓土开疆志四方
罢黜百家尊孔氏
穷兵三北固国防
张骞凿空通西域
卫霍挥戈靖朔荒
轮台一诏悔前失
犹见汉家气象长
(六)汉昭帝刘弗陵
幼主临朝赖霍光
盐铁论罢利农桑
轻徭薄赋安黎庶
整饬纲维固帝疆
虽少英明能断事
未长寿考叹天亡
昭宣之治开端绪
可惜龙驭早退场
(七)汉宣帝刘询
曾历民间识苦辛
登庸亲政扫迷尘
综核名实明赏罚
整饬吏治黜奸臣
匈奴款塞称藩属
西域归心入范程
孝宣之治臻极盛
汉室中兴第一人
(八)汉元帝刘奭
多艺温仁却寡断
宦官用事乱朝班
石显专权诬善类
萧周蒙难痛忠贤
和亲虽息边尘警
柔政难回国势偏
汉室衰微从此始
可怜文雅误江山
(九)汉成帝刘骜
耽于酒色怠朝政
外戚专权势渐横
飞燕合德迷君志
王氏诸甥擅国柄
钢维日坏纪律失
民怨渐生黎庶困
空留荒冢埋淫主
千古谁怜汉业倾
(十)汉哀帝刘欣
欲振朝纲抑外戚
偏崇董贤乱宫闱
断袖合欢留笑柄
限田决策付流水
国储空阙权难固
帝祚倾颓势已非
在位七年无建树
汉家天下渐式微
(十一)汉平帝刘衎
幼主登基任宰衡
王莽行权窃国柄
假仁假义欺天下
弑主篡朝露野心
玉玺空传汉家号
金銮已换莽朝音
可怜孺子随君去
西汉江山至此沉
(十二)孺子婴
襁褓之中立为君
空持玺绶属他人
王莽摄政称假帝
宗室无援叹失身
禅让虚名终篡汉
江山易主改新轮
可怜汉室千余载
断送婴孩一叹呻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