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新渡口是在开春后建起来的。青石是从上游垮塌的老堤坝运来的,带着被洪水冲刷过的圆润。守仁和几个老船工,将石头一块块垒实,砌成台阶。没有鞭炮,没有仪式,当第一条修补好的木船缆绳系上新建的木桩时,渡口便算是重生了。
最初的客人多是返乡的难民,背着破旧的行囊,脸上带着相似的沧桑与茫然。他们沉默地上船,沉默地下船,偶尔有人望着河水发呆,眼神空洞。守仁也不多问,只是稳稳地摇着橹,船桨划破尚且冰冷的水面,发出规律的欸乃声。
后来,渐渐有了挑着担子去对岸赶集的小贩,有了走亲访友的人。河面上开始重新有了零星的人气。人们开始在船上交谈,声音不高,内容却不再是战时的恐慌,而是今年的种子、丢失的耕牛,或者谁家小子要说媳妇了。
守仁听着,偶尔在人们询问时,简短地答上一两句。他脸上的线条似乎柔和了些,但眼底深处那抹沉淀下来的东西,却始终未曾消散。他依旧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青布夹袄,左胸口袋上方,那个蓝色的月牙形刺绣已经磨损得几乎看不清轮廓,只剩下一些深色的线头痕迹。
第二十八章
这天傍晚,渡口没什么人。守仁正弯腰系缆绳,身后传来一个略带迟疑的声音:
“大哥……过渡。”
是个女人的声音,有些沙哑。守仁直起身,转过头。
暮色中,秀荷站在几步开外,风尘仆仆,脸色比离开时更加憔悴,蓝布夹袄上沾着泥点。她怀里,依旧抱着那个孩子,孩子长大了些,趴在母亲肩头,睁着乌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看着他。
守仁的动作顿住了,缆绳从手中滑落,溅起一小片水花。他看着秀荷,秀荷也看着他,两人之间隔着几步的距离,却仿佛隔着一整个寒冬。
“没……找到?”守仁的声音有些发紧。
秀荷缓缓摇了摇头,嘴角牵动了一下,像是想笑,却最终变成一个苦涩的弧度。“村里……没人了。地,也荒了。”她顿了顿,声音更低了,“没地方去了。”
孩子似乎认出了守仁,咿呀了一声,向他伸出小手。
守仁沉默地看着她,看着孩子。暮色渐浓,河风带着凉意吹过,拂动秀荷散落的鬓发。远处村庄的方向,依稀亮起了几星灯火。
他什么也没再问,只是弯腰,重新拾起缆绳,利落地解开,然后侧身让开一步。
“上船吧。”他说。声音恢复了平时的沉稳,听不出什么情绪。
秀荷愣了一下,眼中迅速蒙上一层水汽。她低下头,快步走上船,在船舱里坐下,将脸轻轻贴在孩子温暖的背上。
守仁撑开船篙,木船缓缓离岸,向着对岸那片在暮色中亮起灯火、象征着安稳与日常的村庄驶去。河水在船身两侧静静流淌,映着天边最后一抹绛紫色的霞光。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