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新屋落成后的第一个除夕,雪下得很大。秀荷在灶间忙碌着,锅里炖肉的香气混着蒸年糕的甜糯气息,丝丝缕缕地飘出来,填满了这间尚带着泥土和草梗味道的新房。孩子穿着秀荷用旧衣裳改的红色棉袄,在炕上蹒跚学步,咿咿呀呀地叫着。
守仁在堂屋门口贴好了自己写的春联,墨迹在寒冷空气里很快干透。红纸黑字,衬着门外皑皑白雪,显得格外醒目。他退后两步,端详着那不算好看却笔划端正的字。屋里温暖的灯光透出来,将他的身影拉长,投在雪地上。
吃过年夜饭,孩子玩累了,在秀荷怀里沉沉睡去。守仁拿出那杆铜烟袋,却没有点燃,只是拿在手里摩挲着。秀荷将孩子安顿好,走到他身旁坐下。两人隔着一个小小的炭盆,盆里的炭火偶尔噼啪一声,溅起几点火星。
外面的雪光映得夜里并不漆黑,反而有一种朦胧的清辉。远处,零星的鞭炮声在雪野里闷闷地响着,像是隔了一层厚厚的棉花。
“开春,”守仁忽然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我想在渡口边,再栽棵桃树。”
秀荷正低头用火钳拨弄炭火,闻言手指微微一顿。她抬起头,看向守仁。他望着门外纷飞的雪,侧脸在跳动的炭火光晕里,显得平静而悠远。
“好。”她轻声应道,嘴角微微弯起一个不易察觉的弧度,“栽一棵。等孩子大了,有桃子吃。”
第三十二章
谷雨刚过,河边的泥土还带着湿漉漉的凉意。守仁从后山苗圃里选了一株茎秆粗壮、根系完好的桃树苗,扛到渡口边。秀荷提着水桶跟在后面,孩子在她脚边摇摇晃晃地跑着,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守仁用铁锹在离新建的青石台阶不远不近的地方,挖了一个深坑。他动作很慢,每一锹土都拍得松散。秀荷将树苗扶正,守仁则仔细地将泥土回填,压实,最后浇上满满一桶清澈的河水。
孩子学着父亲的样子,用小手捧起泥土,撒在树根周围,弄得满手满脸都是泥,却咯咯地笑个不停。秀荷拿出带来的红布条,系在稚嫩的树干上,打了个结实的如意结。风吹过,红布条轻轻飘动,像一个小小的祈愿。
守仁直起腰,看着这棵新栽的桃树。它还很弱小,在宽阔的河岸和浩荡的河水映衬下,几乎微不足道。但他知道,只要根扎下了,阳光照着,雨水润着,总有一天,它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河水在不远处流淌,声音平稳而厚重。对岸的芦苇荡又泛起了新绿,在春风里摇曳。一条货船正从上游下来,船工哼着粗犷的号子,船舷压着水波,缓缓驶过。
守仁的目光追随着那艘船,直到它消失在河道转弯处。然后,他收回视线,落在身旁的秀荷和孩子身上。秀荷正低头替孩子擦去脸上的泥污,眼神温柔。
他没有说话,只是弯腰拎起铁锹和水桶。
“回吧。”他说。
秀荷抱起孩子,跟在他身后。一家三口的影子,在春日暖融融的夕阳下,被拉得很长,慢慢走向那座升起袅袅炊烟的新屋。渡口边,那株系着红布条的桃树苗,在黄昏的风里,轻轻晃动着细弱的枝条。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